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培养的基本策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zi168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品格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英语教学中当以语言学习为起点,通过环境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等文化形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真正将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3602
  英语教学中文化品格的培养当从其所包含的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四个层次入手。如果说文化知识可以通过合理配置学习素材进行传授或习得,那么理解能力、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则要依靠学校环境的熏陶、课程实施中的潜移默化以及各类活动中的体验。我们不妨以此作为文化品格培养的策略。
  一、英语环境文化:在审美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处思忖
  环境熏陶是英语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善于利用人的无意识作用,充分挖掘学校环境中各方面的教育因素,诸如校园标语、路标铭牌、橱窗板报等,均可用英语或双语精心安排,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有时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用英语创作“名言警句”,进行自我激励。如在学习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下同)九年级下册Unit 2 Great People的Reading板块后让学生模仿Armstrong 的名言“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创作屬于自己的佳句,并在学校橱窗、班级英语角等地方进行展示与分享。
  从现实角度说,各个班级设计的英语文化环境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室内外布置的内容需注意适时更换,保持新鲜,宁缺毋滥,让学生觉得每一次驻足,都能感受到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二、英语课程文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交融里把握
  课堂教学是英语文化品格培养的主要渠道。英语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应该始终是设计教学目标不能游离的核心坐标。英语教学要能体现语言学科的基本属性,遵循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正确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品格培养的关系,确保文化渗透与语言学习交融同行。
  1.依托教材,加大文化渗入的力度。教材文本蕴含着大量的语言信息,它们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和思想内容。教师对这些语言材料须有深度解读的自觉,对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进行必要的揭示或阐释说明,并挖掘其在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上的价值。如八年级上册Unit 7 Seasons 的Comic strip部分,Hobo和Eddie的对话中三处出现 “cool”一词:“Do I look cool? / I bet you’ll look cool and feel cool with nothing on.”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 “cool” 一词的不同含义,领悟其文化内涵,并就“What is ‘cool’?”展开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适时拓展,增加文化渗入的广度。教学中可根据语言文本增加或拓展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关联性和差异性,采用“拔萝卜带泥法”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打开通向世界多元文化的窗口。如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板块介绍了Manners in the UK,教学过程中设计类似于“How do British people/we/Germans/... greet each other?”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对文化意识进行渗入式培养。此外,教学中不妨通过文化增补、文化比较、文化旁白、美文赏析等形式配合单元主题提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九年级上册 Unit 2以 Colours为主题,为帮助学生消除阅读时的理解障碍,可收集整理有关颜色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寓意的内容,通过列表进行文化比较,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单元出现的“I’m feeling blue. / Someone is green with envy.”等句子的真正含义。
  3.优化方式,提高文化渗入的效度。Corder指出:“学习语言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的呈现与获取,而是学生已有文化与所学语言承载文化的涵化过程,这需要学生更多的语言体验,体验需要情境(情境是体验的诱因)。”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缺少真实的语言情境,而众所周知,文化知识的获得必须镶嵌在相关的情境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选择和综合运用 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 roleplay, simulation等方式,创设文化交流的情境,如可将教材或其他语言材料中蕴含文化的对话、短文等改编成情景会话或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模拟情景中生动、真实地感受文化,有效提高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英语活动文化:在自主性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定位
  课外活动是英语文化品格培养的必要补充。文化品格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活动在学生文化品格形成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有效的英语活动离不开校本英语活动课程的开发,英语活动课程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培养英语素养、实现学科育人的双重功能。学校除开展诸如阅读英文报刊、观看英文电影、制作英文手抄报、举办中外文化知识专题讲座等常规性英语活动外,还应开发中西文化体验和比较的实践活动以及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活动,如环境资源类、教材延伸类、文化体验类、英语才艺类等活动。同时课程开发中要注意遵循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课程适切性等原则。
  活动的设计重在对学生主体文化意识的唤醒,让学生在欢乐开放的活动情境中自主体验和感悟。正如德国哲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指出的:“文化与精神不是物与占有,而是生命与自我活动。人接受文化不是使自己被塑造、被社会化,而是自由地习得和自我活动。”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如:(1)定期举办英语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英语情景剧表演、英文影片配音、英语演讲比赛等体验异域文化的活动。(2)逢“洋节”举行庆祝活动,如圣诞节,举行Christmas Party;万圣节,师生自制鬼怪面具、南瓜灯,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3)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社团活动,学生可自愿加入学校英语广播台或双语小导游俱乐部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品格,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跟进教学行为,通过变革学校英语教育的文化存在样态,彰显其独特的、自律的文化属性与文化意蕴,让英语文化在学生内心落地生根,内化为品,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陈俭贤.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 (1).
  [2]冒晓飞.英语校本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5(12).
  (责任编辑周侯辰)
其他文献
Homejoy是一家专注于钝董工本地服务的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成立于2012年7月,它的牦最是借鉴了Uber中心总调度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铣最工清洁服务。2015年7月底公司宣布关闭,导致关
全国性英语本科生四级统考从开始到现在已十几年了。此项统考设置的目的是对已在大学本科学习了二年英语的学生进行一次英语综合水平的评估,看是否达到了国家教委制定的英语
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营销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参与激烈竞争的根本途径.而正确的营销观是关系营销活动成败的关键,企业应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并根据
在中国观代文学的研究中,以专著形式对作家进行比较的,就我所知,主要限于鲁迅与郭沫若两位文化巨人,而以论文形式对作家进行比较的,可以说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但是,对于茅盾与巴金两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妙用成语,教师可从成语典故,追本溯源承传统;成语概括,画龙点睛明哲理;成语今用,与时俱进说时事三个方面着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巧用成语,发挥成语连接古今的桥梁作用,可以在古今文化的融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关键词]成语;初中思想品德;妙用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2006
相信绝大多数女孩小时候都玩过芭比娃娃,给芭比购买或制作漂亮的衣服、鞋子.带着她去“逛街”,去拜访别的小伙伴,芭比对于小女孩而言就是她们最亲密的伙伴和最美好的梦。
清晨的阳光,一点一点地融化着弥散的雾气,让处在这初秋朦胧薄暮中的马家堡小学愈发显得清晰。
美国十九世纪女作家范妮·弗恩的长篇小说《露丝·霍尔》具有与众不同的革命意义。这种革命意义体现于小说犀利、辛辣的文风 ,貌似松散、实则紧凑有致的结构和提倡女
[摘 要]选择题题型构思非常精巧,形式灵活多变,覆盖的知识面很广,能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检测.要想能够迅速地解答选择题,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准确的计算能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外,还需要学生有效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初中数学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选择题的解题训练,并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关键词]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初中数学[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
[摘 要]函数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而函数的最值历年来都是考试热点、难点.如何解决函数的最值問题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从不同角度研究函数的最值问题对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有帮助.[关键词]函数;最值;解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5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