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火轧制S420NL低温韧性结构钢板的开发实践

来源 :山东冶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aiyug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中碳、Nb+V+Ti微合金化等成分设计和正火轧制工艺,南钢成功开发了16、40 mm厚度规格高强度低温韧性结构S420NL钢板.试验结果表明,钢板力学性能优异,满足-50℃低温冲击性能要求,同时钢板经正火热处理后强度有所下降,但仍能够满足EN 10025—3标准要求.40 mm厚度钢板金相组织为细小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钢板在热输入量为35 kJ/cm条件下进行焊接试验,焊接接头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其他文献
山岭隧道、穿江越海隧道和城市地下工程的建造已成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朝着“深、大、长”的方向发展.设计和施工人员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山岭隧道和穿江越海隧道存在的高地应力、高地温、高瓦斯、高水压等恶劣的作业条件,以及城市地下工程截面和跨度越来越大且埋深浅带来的地面沉降难以控制等问题,并在不断思考如何扭转施工难度大、效率低和事故频发的现状.结合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开发技术与装备的现状,总结出该领域面临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我国隧道和地下工程施工与装备发展方向,并给出相关建议:1)出台有关新型隧道施
为分析Ⅴ级围岩中圆形顶管工作井后背墙及土体的应力、位移空间分布特征,依托枝江尾矿库排水工程,对圆形顶管工作井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井体结构尺寸参数和顶力值对后背墙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实测和模拟结果表明:1)后背墙土体水平位移和应力竖向分布最大值均出现在顶力范围内,距后靠背钢板左右边外侧2.5 m范围内的后背墙处出现拉应力集中区域,且沿井深集中在后靠背钢板高度范围内.2)井壁厚度对限制土体水平位移影响最大,后靠背中部厚度影响次之,底板厚度影响最小;当以优化结构尺寸提高土体稳定性时,应优先
高地应力环境与低强度围岩的耦合作用,增大了隧道失稳风险.为有效控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问题,总结丽香、玉磨、成兰铁路近10座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实践经验,阐述大变形隧道变形特征和关键控制技术,结合监测数据验证了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1)预留变形量是避免发生大变形后初期支护侵限的重要基础;2)对于水平构造应力占优势的单线隧道,增大边墙曲率可有效控制隧道边墙收敛;3)双层初期支护与锚杆共同支护可有效提高初期支护刚度,减小围岩变形;4)初期支护仰拱快速封闭,控制初期支护仰拱与掌子面距离<20 m能够
莱钢对生产中影响1#1880 m3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的关键因素进行重点控制,通过原燃料管理、送风制度调整、装料制度优化、造渣制度与热制度保持等操作制度紧密配合,高炉保持长期稳定顺行.同时采取低硅冶炼、提高富氧率等措施,生铁产量稳步提升.
为研究MJS工法和高压旋喷桩(双重管)在软土地区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异同,反映二者的挤土效应差异,通过现场试桩试验,分别实时采集MJS工法和高压旋喷桩施工期间的土压力、孔隙水压力、深层土体位移等数据.研究表明:1)MJS工法和高压旋喷桩在施工期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挤土效应,但MJS工法表现出的挤土效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2)高压旋喷桩施工引起的最大土压力及最大孔隙水压力均大于MJS工法施工引起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高压旋喷桩最大压力值与MJS工法最大压力值之比均大于2.00,高压旋喷桩最大孔隙水压力值与MJS工
为保证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的入舱质量,对钢壳沉管E1—E4管节现场泵后的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进行取样测试,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支持向量机和贝叶斯推断,对影响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泵后性能关键参数的敏感性进行评价,同时建立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泵后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泵送距离、弯头数量、输送时间和环境温度均与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泵后性能(入模温度、扩展度、V漏斗流动时间、L型仪H2/H1及含气量)存在关联性,且敏感性大小为环境温度>输送时间>弯头数量>泵送距离;2)经过工程实际验证,建立的支
为量化隧道衬砌排水系统及其病害造成的影响,对其排水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就隧道衬砌排水系统进行网络分层,提出其在单元网络节点、管段和单元等层面上的排水功能阈值及利用率等初始排水状态指标和计算方法;归纳出漏损及堵塞等典型病害形式,定义介数、出入数等分别代表结构、功能重要度进行单元网络的权重计算,讨论节点病害对管段、单元的排水功能阈值、利用率以及综合损失率等综合排水状态指标的量化影响和计算方法,并设计算例进行说明.算例结果中,纵管综合排水状态指标为0.0016,较横管的0.0023小,单元的综合排水状态指标s为0
合理确定掌子面支护压力是保证隧道正常施工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关键.为探究浅埋隧道中不同复合程度下复杂地层支护力上限值变化规律,基于三维有限单元极限分析软件Optum G3,建立一种考虑不同泥岩比例的浅埋隧道掌子面极限支护压力上限解模型,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此,进一步探讨不同泥岩复合比例下掌子面支护压力上限解及对应失稳模式,并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拟合得到对应的简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1)复合地层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泥岩比例低于50%时,掌子面支护力上限值增长平缓,大于该值后支护压力迅速上升;
为进一步提高隧道防水的可靠性,特别是针对超大水深和沿线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情况下建设水下隧道的需要,对现有的沉管隧道和盾构隧道结构及施工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采取提炼基本技术元素加以创新组合的方法,提出全新的先导管盾构隧道构想及其施工方法和施工用水盾构.以在水底铺设的管道作为先导管和防水结构,在管道内推进盾构进行排水,创造干施工条件进行隧道管片拼装;然后压力注浆填充间隙,使先导管和隧道管片形成整体,构成隧道主体结构.这种隧道的构筑方法和专利技术对地质条件要求低,能适应较大的水头压力,且具有较好的防水可靠性,同时顺
针对现有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训练样本预处理和隐含层结构设计方面的不足,通过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确定最佳归一化区间,利用统计学原理推导得到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解析式,并提出与其相适应的最佳单隐含层神经元个数的取值范围.结果表明:1)经相关系数回归分析确定训练样本预处理的最佳归一化区间为[0.05,0.95];2)通过统计对比和反复试算,得到单隐含层结构最佳神经元个数区间为[4,7],双隐层更适用于神经元个数较多的情况(>4);3)“新陈代谢”方式选取训练样本可显著降低基坑变形的“时空效应”和人为因素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