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背景下高校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背景下,传统教育中教师主体论的弊端日渐暴露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学生主体论、平衡主体论等教育“新思维”相继出现并促使人们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审视。作为传统知识载体的“文本”出现了近乎完全的“开放性”,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消解。高等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挑战。应构建一种师生“权变主体”的教育理念,将参与教学的双方视为平等主体,其权威和中心地位随教学的具体场景和条件而动态变化,最大化地促进师生双方的智识共鸣和相互启发。积极塑造一群经由自主性学习和独立思考、与教师一道共同进行智慧和灵感的生产和创造的受教者,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的方向。
  [关键词]信息革命;教育理念;权变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3005304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以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给社会实践的诸多层面都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已经或正在引发一些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大变革。作为汇集知识和信息最丰富和敏感的教育领域,一场由信息和网络媒体技术引发的关于教育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转型的讨论正方兴未艾。在信息流动日益充分、知识学习日益开放的情形下,传统教育中教师主体论的弊端日渐暴露并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探究在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改进的方向和途径,密切跟踪世界教育发展前沿,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1传统的教师主体论教育观及其弊端
  传统的教育观坚持教师主体性地位的假说,认为教师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形态和效果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尊崇教师的权威和支配地位。持教师主体性理论的学者大抵认为,教师权威是保持教育教学秩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1]。教师主体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教师主体的合法性依据在于其在专业知识、职责任务、管理监护等方面的使命和角色期待须以必要的权威和管制权力为前提[2,3]。教师主体性与其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具有近似对等的关系,因而也是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4]。故应强化和保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领、训诫和指导作用,注重教师权威在教学过程和角色身份扮演中的形式要求,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消解[5]。
  但以此为基础的教育实践,常常陷入以教师为本的误区。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引下开展的课堂教学,因基于学生被动接受的潜在假设,教师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不可避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学生学习成效的评判也以是否获得相应的具体知识为衡量标准。这种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忽视,师生之间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互动,教学过程缺乏思维上的碰撞交流和相互启发,难以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2学生主体论和平衡主体论,教育理念的新思维及其启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冲击和挑战,而教育内在规律的作用也逐渐使得单向传播的旧教学思维的弊端日益凸显。一些新的教育理论不断被提出并成为替代传统教师主体论的“新思维”。其中典型的理论有两派,分别为学生主体观和平衡主体观。
  第3期熊景维信息革命背景下高校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变:权变教育主体论的启示
  教学研究2016
  学生主体观认为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学生常常会成为实际上的“非受教育者”甚至充当“教育者”,因而主张消解教师权威。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在知识获取等方面可能超越老师,因而教师也必将失去其“绝对权威”的地位[6]。吉鲁的批判教育学提出了“对抗文本”和“对抗记忆”的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只是重新书写既有文本的过程,更是一种通过互相反省、平等对话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叙事、认同和评判,发展出个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过程,强调教师的启发性、引导作用而非专断和绝对权威的角色[7]。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将必然导致教师专制主义。把教师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成为学生必须被动接受、绝对服从的权威,束缚和压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能力的成长,是一种阻碍学生发展的“反教育过程”[8]。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地位,与学生更平等和民主地对话与交流,以真正促成教学相长的双赢结果[9]。因而主张要促进教育的民主化、发展研究性学习,就必须消解教师权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作用[10,11]。实际上,由于现代学校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运行架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嵌入到共同的规则和约束中,客观上也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和消减[12]。
  平衡主体的理念基于师生双方的主体间性,既主张双方各自均 “以我为主”,又强调这种相互对立的主体性可以超越自我化倾向,从而产生和维持一种和谐、平衡的“间性”关系状态[13] 。对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平衡主体论认为,一方面教师主体地位对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来说必不可少,而另一方面教师“支配权力”超出合理范围、导致权威滥用对学生主体性地位受遮掩和忽视亦不可取。因而,主张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权威”和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育民主”和谐共存[14]。基于这种考量,教师权威应由“外在依附”向“内在生成”转化,从而为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空间[15]。
  上述关于教师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和平衡主体观的讨论分别涉及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关系的对立冲突和彼此亲和两个维度,对全面、完整地认识和理解教育互动关系和作用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其对现行教育理论的启示意义在于,突出将学生作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置于教育互动关系过程的重要意义,要求赋予并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能力,藉以摆脱消极、被动进行灌输和训导的传统窠臼。通过平等参与和对话身份的构建,上述教育“新思维”使人得以窥见师生相互启发、共同开展智识创造的可能性,为促进教师实现教学相长提供了新的方向。   3对教育理念更新的重新审视:权变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和平衡主体论的新思维在对传统教师主体论的固有弊端进行批评并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启发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权变主体论。该理论认为,在本真的意义上,教育主体性本身就是一个存疑的概念,罔论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这是因为教育主体性论必然包含着教育中“主—客”体关系的逻辑,即以谁为主、以谁为从,是这种理论模式永远无法回避的前提性问题。然而,对于现代教育的实际诉求,无论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还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抑或是教师学生的双主体,都无法切合教育的本真要求和含义。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思维和价值的沟通与互动,给互动双方以智慧的启迪是其最终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教育本无绝对的主体与客体,并不需要以假定的“师生”关系的存在为其成立的理由和条件。这意味着教育过程的主体是随场景和条件动态变化的,是一种“权变式”的权威和中心模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即言于此。只要参与教育互动的一方,能给另一方在讨论的事物上以新的视野和认识,即因“授道”而为“师”。因此,教育主体性所隐含的主体的固定性是不存在的,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由使得开展教育互动的特定的两个群体间的主体持续变换的特征,将之视为“开放型、弹性式和场景化主体间性”这一新理念的本质内涵。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教育场景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其教育的主体性地位是“有界”和“权变”的: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学生中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威”,应随时空转移而变化,形成 “领导—伙伴”此消彼长的“弹性区间”。在学生掌握知识信息优势或有能力进行思想砥砺的环节,应主动“放权”,尊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激发他们的想象和灵感,促进创新思维成果的产生。
  权变教育主体论将参与知识、理念、思维互动的双方视为平等主体,双方都将对方看成另一个自我,用一种平视和对等的交流,一种尊重和理性的态度,舍弃传统教育中主导性的一方以强制命令和权威控制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方式,而代之以双方对话交流和相互启发。在这种新理念引导下的教学,学生——如果名义上还存在的话,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他们被赋予在教育过程中与名义上的老师以平等身份,能够经由自主性的学习和自觉的思考,与老师一道共同进行智慧和灵感的生产和创造。
  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这种新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有了实现的可能。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知识的传统载体——文本出现了近乎完全的“开放性”,越来越多的纸质文本被电子化并被分享在网上以供点击浏览,学生只要愿意,就能通过网络获得关于特定知识的完整信息。传统技术条件下教师因保有既定文本知识的信息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其藉此而拥有的学识权威身份也被消解了。这造成了一种严重的教师身份危机——当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原因不再成立时,教师面对可享用无限开放文本的学生,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亟需深入探究的议题。但一个显然的结论是,老师无法再将自己当作权威,自上而下地灌输式、单向度地教学了。当学生也同时获得了与其在特定知识上的等量信息,甚至超过了其存量的信息时,对话和交流可能是一种使双方都能获益的方式。
  4权变教育主体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思想和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将其与实践结合并产生实际效益。在信息革命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如何与大学课堂结合起来,促进高校教学的效益和效能的提升,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议题。下面以权变教育主体论为基础,结合笔者在大学人文社科类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探讨新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教学过程的可能性及其方式。
  高校的人文社科理论课程的共同特征是学理性和思辨性强,知识体系恢宏庞杂。尤其是有关思想史的课程,涉及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体系流派众多且繁复深幽,要对他们的思想有较全面的把握,绝不能仅停留在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上,而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文本和经典,体验原著中鲜活的语言文字、巧妙的思维建构所展示的生命力和“现场感”。在引导学生进行基础文本阅读方面,权变教育主体理念大有用武之地。将强调和突出学生自主研习作为权变教育主体的重要前提,启发学生阅读经典文献,掌握所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逻辑脉络,形成师生互动讨论该理论议题的坚实基础。为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发挥其作为探求知识主体的作用,可利用适合其群体偏好特征的方式,如通过电子书和移动阅读的新信息载体,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扩展其对讲授知识相关的信息容量。课堂教学则以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为主要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整合和梳理理论要点和逻辑架构。在对具体知识点的批判性解读中,形成以讨论为主的教学生动局面,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深入讨论,激发灵感和智识。教师在对所述理论之信息和理解拥有相对优势的方面充当引领者,学生创新思维和灵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思考和发问,在互动讨论中展现自己的批判视野和敏锐思维,通过讨论为教师提供有益的灵感增益,同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观念体系的一部分。使教师从单向度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转为师生双向的思维砥砺,建设生动活泼而富有创造力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权变与间性主体地位。
  在信息革命条件下,作为网络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的尝试,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发掘与讲授主题相关的网络视频、音频和其他声像资料,作为辅助内容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储备课程要求的背景知识。致力于做好电子教案的“美化”和技术升级工作,让学生能以更加现代感、具有画面感的体验获取讲授内容最关键、最核心的信息。同时,积极运用现有的“慕课”与“微课”等网络课程资源,对部分讲解已经相当成熟的知识点,鼓励学生进行网络在线学习,而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关键主题的讨论和评析上,培养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热情和习惯。
  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念革命给高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学生态的构建一方面有赖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方式的改进,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以更加负责任的学习态度、更主动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到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来。师生间的良性高效互动,通过教学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从而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春,金毅. “网络时代”高校教师权威的解构与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3):2830.
  [2] 张蕾.高等学校教师角色的演变与类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3540.
  [3] 叶飞.教师角色与权威的合法性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8,(3):3134.
  [4] 胡朝兵,张大均.论教师的权威、威信与教育影响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2326.
  [5] 叶上雄,唐安奎.教师主导能“消解”吗?关于教师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师生关系的讨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6):610.
  [6] 舒志定.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740.
  [7] Giroux H A.Critical pedagogy and the postmodern/modern divide:Towards a pedagogy of democratization[J].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3,(31): 3147.
  [8]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论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4):4347.
  [9] 吴岳军.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J].教师教育研究,2010,(2):4043.
  [10] 寇冬泉.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追求[J].教育导刊,2011,(11):58.
  [11] 王升.论学生主体参与教育[J].教育研究,2001,(2):3943.
  [12] 何芳.教师权威消解的历史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5,(16):3234.
  [13] 黄厚明.主体间性:当代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3,(12):4751.
  [14] 阎亚军.论教师权威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J].上海教育研究,2004,(9):1213.
  [15] 李孝川,李劲松.教师权威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J].学术探索,2013,(1):145148.
  On transformation of idea and mode of teaching in
  college under backgrou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enlightenment of contigency thoery of teaching subject
  XIONG Jingwei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Huazhong Agricultr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nowadays,the disadvantage of teacher′s subjectivity in traditional ways is increasingly exposed and criticized.The studentsubject theory,the balanced subject theory and other education "new thinking" emerged in succession and promote people to reexamine the theory of education.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the "text" used to be the carrier of the knowledge appeared almost entirely "open"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teacher began to dissolve.The idea and mode of teaching in college education mus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situation.It is suggested a concept characterized by contigency of teaching subje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constructed,which regard the participants of teaching as equal subjects.It′s also necessary to take an equal attitude and mutual respect to carry out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teaching,so as to promote both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intellectual production as well as interactive inspiration.Overall,to actively cultivate a "receiving group" who would participate a joint production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with their teachers through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re the renewal direction of the teaching idea.
  Key wordsinformation revolution; teaching idea;contigency of teaching subject
其他文献
[摘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国内外教育界影响巨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国际政治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具体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阐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政治概论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旨在使国际政治专业教学模式更加适合专业培养教学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国际政治专业  [中
[摘要]主要阐述了和谐图书馆的内涵以及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燕山大学的实践,探讨了构建和谐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和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图书馆,和谐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6)02-0132-05  [收稿日期]2005-11-20  [作者简介]张福成(1964-),男,吉林蛟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主要
\[作者简介\]刘玉青(1980),男,陕西延安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防教育。  \[摘要\]  普通高校军训由于其项目多元性、时间阶段性、考核指标的可变性、承训部队与教官的不稳定性,至今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基于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需要,在对陕西省军事技能训练特点及评估现状、指标构建依据和原则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构建军训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不仅能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军训工
瑞典:让垃圾回收像购物一样轻松有趣  瑞典政府垃圾处理是从对小朋友“下手”作为切入点的,在各种基础教育的学校里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好处。小朋友们没有大人那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左耳进右耳出的习惯,因此会兴致勃勃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有些回家之后还会讲给爸爸妈妈听。下一代养成了好习惯,还能熏陶熏陶上一代,可谓一举多得。  如今在瑞典的家庭里,垃圾桶一般会分成四五格,分别盛放有机垃圾、玻璃、金属、纸类等。
[摘 要] 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全面开展了“融入式”海洋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大陆地区则相对薄弱。主要从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与目标和教育的策略、形式、内容等方面介绍了台湾地区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开展状况,并与大陆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制定海洋教育政策、成立海洋教育指导机构、形成海洋教育规划、开展海洋教育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 台湾地区;中小学;海洋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
脑机接口成功将脑中“笔迹”转为字句  实验者四肢完全不动,“纯靠”想象自己脑海里有一只手在写字,然后就真的写出来了。这一场景在一个概念验证型研究中已经出现。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在内的联合团队结合人工智能成功开发出全新系统,利用大脑运动皮层的神经活动解码“手写”笔迹,并使用递归神经网络解码方法将笔迹实时翻译成文本,以比此前任何时候都要快很多的速度將患者“手写”的想法转换为电脑屏幕上的文本。新冠病
[摘 要] 任务型教学是把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本文阐述了任务型教学的含义、理论基础,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电工基础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6-0068-03  《电工基
[摘要]势科学理论基础上,按照集约型教育“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教学原则,依据理工类知识的内容特征,提炼出“线性”、“叠加”、“对称”、“变换”及“作用量原理”这些包含巨大信息量而具有方法论价值功能的概念或“知识单元”,结合具体专业教学,探讨了理工类学科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教育改革;集约型教育;势科学;工程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干扰栖息环境,植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与动物的消失相比,植物的消失并不太引人注意。然而,其影响虽然不直观,但是不可估量。植物的灭绝既是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也是地球上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损失。生物多样性也是保证人类幸福的本源。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种类繁多的生物不只是用美丽来装饰地球,它们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为植物授粉、传播种子、过滤水体、循环养分、生成土壤等,没有
1月2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省知识产权局)在省政府举行贵州省发明专利运营试点工作新闻通气会,正式推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年大礼包”——对外发布《贵州省发明专利运营试点后补助方案》。  会上,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三权分置、托管运营、收益分享”的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该模式在降低专利权人年费,提升专利实施率的同时,还将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知识产权运营商。  据悉,专利运营试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