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有德老师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1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在返回县城的班车上,我遇见了小学时的同学杜勤俭。看见杜勤俭,我不由想起小学时的代课教师杜有德。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在公共羊圈里办起了村学。正给生产队放羊的杜有德曾经读过二年级,因为认识几个字,就被聘为“队请教师”。从此,他就一边给生产队放羊,一边给带在身边的学生教书认字。从那时起,他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代代课教师。
  杜老师比较滑稽,所以40年前那些童年往事我仍能记忆犹新。
  老虎吼朗读法
  我在红旗小学读一、二、三年级,那时杜有德老师给我们教语文课。无论是朗读拼音还是课文,他教我们都要先猛吸一口气,憋足了劲,然后像老虎一样大吼一声,要吼出拼音,吼出《登鹳雀楼》……
  为什么要像老虎一样大吼一声呢?老虎是山中之王,朗读之前能像老虎一样大吼一声,就能增加朗读者的王者之风;这种习惯一旦养成,读书人就有了一种十分高贵的品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杜老师对他发明的老虎吼朗读法的评价。
  老虎吼朗读法到底有没有科学性,那时的我们并没有去深究,只是觉得好玩。于是,一些顽皮爱起哄的男生上课吼,下课吼,操场上吼,教室里吼,放学路上吼,上学路上吼……在学老虎吼中,我们度过了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快乐时光。
  偏染的花不上色
  杜勤俭是杜有德老师的独生子,他是我小学一、二、三年级时的同学。记得每次上语文课,杜老师都要给他儿子“吃偏食”,手把手一字一句地精心施教,把大量的教学时间都花费到他儿子身上。看来,杜老师对自己的儿子是寄予厚望的。
  可是,大概是过分娇惯和溺爱独生子的缘故,杜老师越是急于求成,杜勤俭越是厌学。杜老师气得脱下一只鞋子,右手执起鞋底直奔杜勤俭的屁股打去。鞋底还没有打着,杜勤俭就已经怪声怪气地乱喊乱叫,逃命似地跑出教室。杜老师手持鞋底,光着一只脚跟在杜勤俭后面猛追不舍。这时,一个小小的校园里顿时沸腾了,一面是杜老师巨雷一般的吼骂声,一面是杜勤俭尖声怪气的高喊救命声,父子俩像表演滑稽剧一般,惹得全校师生都不得不停下课业,有的跪在桌子上把头伸出窗子来看,有的干脆跑出教室来就近围观。
  然而,大概是因为私心所致,杜老师的鞋底总在空中打,心知肚明的杜勤俭更加肆无忌惮了,竟然扑到杜老师的怀里,还把屁股撅起来让杜老师打。这时,杜老师却舍不得下手了。看到此情此景,全校师生笑得东倒西歪。等杜老师出尽洋相,杜勤俭玩完花样,一场父子滑稽剧就草草收尾。
  牙齿的风波
  杜老师爱子如命,对别的学生却是一副铁石心肠。记得我读三年级那年,有学生对杜老师经常迟到早退和教学不认真负责特别有意见,就写了一张“谁教书不认真,谁就是王八蛋”的纸条,藏在讲台上的椅子垫底下,又怕杜老师发现不了这张纸条,就又揭开椅子垫,撒上尿,然后把椅子垫盖上去。
  那天,杜老师果然迟到了,他匆匆忙忙地走进教室,唬了几声让学生不要吵嚷,等学生安静下来以后,就习惯性地坐在他经常夸耀图案十分好看的椅子垫上,才开始敷敷衍衍地批改昨天的堂课作业。
  没过多久,杜老师感觉屁股下面湿漉漉的,就抬起屁股来检查。他揭开椅子垫,一股尿味扑鼻而来,那张骂人的纸条也映入眼帘。这时,杜老师彻底发怒了。哪个小子还敢对老师如此大不敬呢?难道不知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吗?他命令全班30多个学生到教室外面罚站,一个一个地拧耳朵,挨个儿地打屁股,轮番拷问谁是“元凶”。可是,没有人敢承认,也没有人敢告密。
  就在这时,杜安宁同学挨不住拷打了,就用非常生硬的语气顶撞了杜老师几下。杜老师揪住杜安宁耳朵尖处一撮头发,使劲一拔,就把头发连头皮一齐拔下来了。杜老师看见连着头皮的一撮头发上有血丝,就把它扔到地上,狠狠地用脚踩了几下。只见杜安宁同学手捂着被揪去头发的位置,疼得又跳又哭叫。杜老师怒不可遏,他又后撤了五六步,然后猛然向前冲上来,从身后一脚就把杜安宁同学踹翻倒地。一个闪电般的“狗吃屎”动作过后,杜安宁就趴在地上起不来了,只见他鼻子里、嘴里流出来的血都染红了地面。几个惊慌失措的女生把杜安宁扶坐在地上,有同学不知道从哪里找来棉花赶紧把杜安宁还在流血的鼻孔塞住,血还在不停地流淌。
  大家的心都突突地跳,可是还有同学在低声嗤嗤地笑。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是杜安宁的两颗牙齿被摔掉了,一张嘴一个大豁豁实在难看,那位同学就忍不住笑了。
  啪的一声,杜老师结结实实地一个巴掌就打在那个爱笑的同学脖颈上。口里还骂着:“再笑,就打飞你的脑袋。”
  刚才还在笑的那位同学,这时却哇哇地大哭起来。足以见得杜老师这一巴掌的分量,分明是那嫩嫩的脖颈不堪承受了。
  私心害了儿子
  去年,我才打听到杜安宁同学的消息,他在新疆一所三甲医院当院长,事业干得顺风顺水,家里的三个孩子在大学毕业后纷纷走上了十分理想的工作岗位。
  从小“吃偏食”的杜勤俭现在怎么样呢?在班车上一次短暂的交谈中得知,杜勤俭上完三年级后转到乡镇中心小学上学,没有读完五年级就辍学在家,后来一直在外打工到现在,加之染了抽烟喝酒的坏毛病,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怎么好。他的两个孩子不怎么争气,没有上完高中就都在社会上瞎混了。
  现实是一部莫大的讽刺剧,杜有德老师给自己的儿子吃了那么多“小灶”,后来的结果却并没有遂其所愿。相反,杜有德老师并没有寄予厚愿的杜安宁同学却拥有那么辉煌的人生。
  终生失明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里还发生了一件特大致人伤残事故。当时,同学们看了一部武侠电影,练习小李飞刀就迅速变得时髦起来。那天语文课,杜有德老师没有来。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最喜欢老师缺课,他们都开始练习起飞刀来。在一片嘈杂声中,杜祥顺同学的飞刀扎伤了杜仓喜的右眼。班长赶紧把事情上报给校长,校长急忙派人叫来杜仓喜的家人,他们在第一时间把杜仓喜送进医院里抢救。可是,杜仓喜的右眼最终还是失明了,是终生失明。事后,杜仓喜的父母要杜老师承担一些责任,反被杜老师骂了一通,他把作为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都推得一干二净。事情不了了之以后,学习成绩经常在全班排名第一的杜仓喜辍学了。一颗前程似锦的星星就这样陨落了。
  无德被解聘
  因为代课教师杜有德教书不认真,加之过分打骂体罚学生,家长意见特别大,有的家长还把孩子直接转到其他学校了,造成阳坡小学生源不断减少。为此,校长和杜老师谈了好几次话。可是,杜老师实在任性、倔强,从不把校长看在眼里,校长跟他谈一次,他就骂一次,气得校长把问题直接反映给乡教委,结果杜老师被乡教委以缺乏“为人师表”职业道德的理由解职。
  从1984年开始,国家开始陆陆续续地对优秀代课教师进行转正录用。可是,杜有德老师早在1982年被解雇。听到转正后的教师工资非常高,杜老师有些后悔了。但他不从自身找原因,把怨气全部撒在别人身上,埋怨同事给校长打小报告,埋怨校长给他穿小鞋了,不一而足,尽是别人的不是,他自己却没有半点不对。当时,我年龄那么小,都觉得杜老师做的许多事情已经背离一个教师应有的道德规范,其被解职是应得的结果。
  杜有德,实无德。在发生了好多侵犯学生权益的事情以后,代课教师杜有德的不良形象就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鄉村振兴在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新陈代谢式的教育管理体系,能够随时把那些侵害教育事业和学生基本权益的无德教师清理出局;同时,能够对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优秀教师给予相应优待。唯有奖罚分明的制度,我们振兴乡村教育的蓝图才能如期实现。
  (庄浪县南湖镇人民政府)
其他文献
早年的石板  被光整的水泥制品替代  早年担着水挑的少女  被粗声大嗓的中年替代  早年的青檐瓦舍有一些还在  在GDP高大的阴影里  低下卑微的头颅  饮过少年的石阱还伫在街角  我喜欢它依旧清冽的泉水  但讨厌它崭新的命名——思源井  真正的源从来是无形的  如一桶水泼在地上  抬头可望的寨子峰还是那样高耸  层层叠叠的故人别来无恙  后来者即将登上山顶  什么是背井离乡?  1989年秋 我
期刊
微颤的身体  比之灵魂,身體,是更疼的那一个  如同斗兽场。它承受着善与恶  的角斗,悲与欢的撕扯  被撕裂,被灼伤  被放逐,被囚禁  身体仍然生长,却暗藏惨烈  比如,得了冻疮的脚  踩在雪上,会疼  踩在地摊上,也会疼  比如那个失恋女子的手  剥洋葱,在疼  写信,也在疼  忧伤的气息  田野上飘荡着忧伤的气息  并非因为那里镶嵌着众多的坟  而是还魂草整齐划一  匍匐在地面,伺机绊倒  
期刊
每年大年三十,我们姐弟兄妹三家,都是到西郊父母家聚齐,陪着老人吃顿年夜饭。今年腊月二十九傍晚,若不是很快就出现了状况,我原本打算带着老婆女儿提前回父母家,陪老人多住几天。父母八九十岁了,毕竟我是儿子嘛。  老婆把给父母带的东西收拾出来,生鲜、熟食、果蔬,有七八样,堆在门口地板上。临出门,老婆又拽着女儿进了卫生间,说是要给女儿再梳一下辫子,自己也要重新化妆。  我无奈重又坐回客厅沙发上,掏出手机,继
期刊
菱形落叶填满的坑被花篱式绿篱围住  隔着绿篱  菱形落叶被人掏走,露出坑  作为院子的隐秘部分  我亲爱的人,从那天开始,鉴定这个  伤口。哦,土质疏松,土层有裂纹  已是暮秋,叶片落尽,草坪泛黄  我亲爱的人,请珍惜  眼前的一切  我们生命中的某一时段曾停驻在那里  不要掏空或占有  香樟樹下说说漫无边际的话  多捕捉灼人的呼吸  而挫败感  是无节制的虚耗,隔着绿篱  属于未来的某一天  山
期刊
窖藏一年又一年  把情人的秘密  裹缠一层又一层  多年的枯坐  耳朵掉在南山的豆棵里  眼睛陷在李白《行路難》的泥坑中  十八岁的皓腕  撩出江南一湾风流  胭脂在花瓣上吻出泪痕  浪花的笑声  把莲花的心事戳破  酿了一辈子爱与恨的杜康  与海量的刘伶  下一场没完没了的好棋  进退之间  酒香把凌霄殿冲得东倒西歪
期刊
夏天来了,路边的“咣咣艳”颀长的身上挂着一串白色的、粉红色的喇叭,有声有色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几步之外的野草争着疯长,很少有人知道草的名字。偶然看到草丛中立着几多毛茸茸的圆球,有的已残缺不全了,走过去仔细一看,被野草遮住的叶子,叶边的切齿依然明显:哦,是蒲公英!  人们真是健忘。  疫情的困扰让这个冬天特别漫长,对春天的期待只能囚禁在心里生长。早春二月,我借着住处的便利,沿着河堤上的小路,来到清净
期刊
当夏天的溽热尚未完全消退,一场雨便把秋天带走了,一夜之间空气中便有了冬的冷涩。重庆的秋天就如同体温表里泄落在地上的水银,在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于是就在这个秋冬不明显的季节里外婆从乡下捉来一只花猫,用透气的纸板盒装来给我解闷。外婆打开盒盖,用干枯的手抓住花猫在八仙桌角下绕了三圈,絮絮叨叨地说:“花猫花猫绕三圈,从今往后便是家。”  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猫,我一定要给它起一个特别的
期刊
高淳于我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存在,在我41年的人生版图上,没有一星点交集,既无至亲在偏隅一角耕作春秋,也无好友在繁华闹市点播发展,更无同学在烟雨小巷书写人生。《江苏土地》2019年年会在高淳召开,我如期而至,零距离地和她接触了三天,适逢阴雨天,近距离地看山、观树、赏水、听雨,如果要用一个文艺的词来形容高淳,没有什么比“烟雨”这一个词更合适了。  高淳被誉为“江南圣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
期刊
过去乡村的七沟八湾里,村庄的农户庄廓里,总有星星点点的灯笼高高挂起。每到夜晚,一个个灯笼零零散散地悬起在农庄人家的上空,清清静静的门房、干干净净的院落,槽头专心致志吃草的马骡,门口兢兢业业四方探望的犬狗,隐隐约约,忽明忽暗地闪现。使死寂的原野,表现出动荡,静安的村庄,展示着活力。  灯飘一丝烟,家靠一挂灯。  一个灯笼,照亮了一片村落;一干挂灯,鲜活了一方水土。  村里有人是制作灯笼的行家里手,他
期刊
我儿时的每个清晨,是从牛叫声开始的。  我家马路对面是一片草皮坦,一圈搭有茅草棚。对面两间小木屋里住着牛伯一家,茅草棚是牛伯养的牛。  大人们管牛伯叫“娒奶”,是他的昵称。早年,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因为老辈人爱惜,都唤作“娒奶”。因此,乡下叫娒奶的人很多。小孩子却喜欢喊他牛伯。  在小孩子眼里,牛伯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怪。一是他有“皮腰持”(谐音)——一个马鞍样式的用来装钞票的小皮夹,就绑在腰间,就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