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声牛叫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gn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儿时的每个清晨,是从牛叫声开始的。
  我家马路对面是一片草皮坦,一圈搭有茅草棚。对面两间小木屋里住着牛伯一家,茅草棚是牛伯养的牛。
  大人们管牛伯叫“娒奶”,是他的昵称。早年,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因为老辈人爱惜,都唤作“娒奶”。因此,乡下叫娒奶的人很多。小孩子却喜欢喊他牛伯。
  在小孩子眼里,牛伯和其他人不一样,很怪。一是他有“皮腰持”(谐音)——一个马鞍样式的用来装钞票的小皮夹,就绑在腰间,就像古代武士束盔甲用的腰扎,看起来非常金贵和威武,整个村子(也许全镇)只有牛伯有。二是牛伯是大脖子(甲状腺肿),脖子几乎与头一样粗大,直直托住一张脸,样子很恐怖。可大人们却说,都是他养牛养的:“皮腰持”是牛皮做的,属牛;而大脖子不就是牛脖子嘛。
  牛伯虽然和其他人不一样,可我们小孩子眼里只有他的牛。十来岁时,我不爱读书,曾开玩笑说,谁能替我读书,我就替他放牛。对门的牛,就天天吊着我的神经。
  牛伯养着七八头牛,有水牛、黄牛,有牛娘和牛儿。这些牛不是牛伯买的,是旁人寄养的,只是托他转卖或转租。可牛伯非常上心,天天围着牛转。平日选新鲜的青草、上好的麦麸和米糠,农忙时还给牛喂糯米饭老酒。牛娘生牛儿时,给牛娘吃老酒鸡蛋花,周到得象伺候妇女坐月子。夜里,牛伯在牛栅里点上蚊香,一有空还在牛身上捉牛虻。牛虻吸饱了牛血,肚子圆鼓鼓的,拍死后冒出的牛血又黏又稠,我们小孩就用牛血粘碗片、瓦片玩儿。所以,牛伯捉的牛虻越多我们就越高兴。
  牛伯还会讲牛故事,几十年过去,我还记得两个。
  一个说水牛和黄牛原本都是闽南人,说闽南话。水牛本是黄皮,黄牛本是黑皮,叫黑牛。一次洗澡,黑牛嫌自己的黑皮难看,就偷了水牛的黄皮穿了,黑牛就变成黄牛了。又因水牛的皮大,黄牛穿上了有宽余,就把皮拉到脖子下,于是黄牛的脖子下就垂下长长的皮袋子了。而相反,水牛穿上黑牛又小又黑的皮衣,就变成如今这样紧绷绷的黑皮水牛了。故水牛又难看又难受,见了黄牛总会叫:“呜哎——(闽南话:换)”而黄牛总会推,叫:“呣哞——(闽南话:不)”。这故事很玄乎,我们听得一愣一愣的。
  另一个是说小牛为什么生下来就会走路吃草,而小狗生下来需好几天才开眼。牛伯说,因为小牛一生下来问妈妈吃什么,妈妈说满山遍野的草都能吃。小牛一高兴,就爬起来跑出去吃草了。而小狗出生后,问妈妈吃什么,妈妈说吃屎,小狗生气啊,因此好几天才睁开眼。我们听完故事,一个个哈哈大笑。牛伯更高兴了,就伸着脖子学牛叫。叫一声“呣哞——”说这是黄牛的叫声。再学叫一声“呜哎——”,说这是水牛叫。他还发出不同的叫声,让我们猜,是牛娘叫还是牛儿叫。我们听出来了,牛伯就摸摸我们的头,夸我们聪明。猜错了,就算牛伯说我们笨,我们也不生气。
  牛伯也有烦心事。他擔心牛租出去后,租户对牛不好,怕牛受罪。还担心租出去的牛生病或出事。因此,他常常在晚上到租户家查看,看牛关在什么地方,喂的什么饲料。看见照顾不好的,他就着急,就跟人家吵。
  一次租户还牛,牛肩被牛轭压破了,血淋淋的。牛伯又气又急,一边埋怨租户不仁义,一边忙着给牛敷药包扎,牛吃疼呜咽,牛伯也跟着难过。又有一次,租户说牛“踏田草”(苜蓿)吃多了,牛伯一看,牛肚子胀得像圆鼓鼓的大鼓,牛腿都打着哆嗦站不稳。牛伯急得不能行,马上找来一帮人,用扁担、棍子抬着牛身子,不让牛倒下,说倒下去会死。又叫人拔来一大筐大蒜喂牛吃,说大蒜解气化食。他自己又用手在牛屁股里不断往外抠牛粪,抠啊抠,抠出一大堆牛粪。忙活了半天,牛命总算保住了,牛伯自己却累得跌倒了。
  牛伯最怕看见杀牛。
  有年腊月,一听说牛伯家的一头牛要杀了卖肉,我们都高兴得不得了,一溜烟跑过去看。
  这是一头牛娘,牛伯养了好几年了,为牛伯生了几胎小牛,如今老了,没用了。牛伯不在,几个杀牛人正用绳子捆牛脚。那头牛娘,好像知道是自己的死期,“哞哞”哀叫着,两眼涌出大滴大滴的眼泪。小孩子还洞察不到牛的悲伤,七嘴八舌说:“看啊看啊,牛哭了!”说话间,一个杀牛人拿起一把铁锤,照准牛脑门只那么一锤,牛娘便轰然倒地……开始剥皮割肉了,我去找牛伯。牛伯一个人在他的木屋里,低头默耷脑地坐在饭桌前。我叫:“牛伯牛伯!”好半天,他才抬起头,可脸上全是泪水,吓得我转身就逃。
  不久,上面不让养牛贩牛,牛棚被拆了,牛也被赶走了。牛伯站在空空的草皮坦上,又一次泪流满面。
  第二天清早,我竟然又被一声声的牛叫吵醒了。我打了个激灵,像往常一样往牛伯家跑。
  哪里还有牛棚呢?半只牛影子也没有。空空的草皮坦上,孤零零的牛伯。他不绑“皮腰持”了,脖子也好像瘦了些。他只穿了件单薄的汗衫,在秋寒的晨雾里,对着茫茫的天空“哞哞哞”“呜呜呜”的号叫。我听出来了,那是牛伯黄牛、水牛,牛娘、牛儿的叫声……
其他文献
傍晚的古运河,风是激情的  夕陽在水面上越走越远  像是挥手告别的人  只有风,沿着八月的河岸  吹奏离别前的忧伤  暮霭沉沉,一条船去了天际  另一条也急急的不知去向  天黑之后,谁也不知道  它们会在哪里停歇,八月  有风吹过夜晚的荒芜  也吹来桂花的香  天就要黑了,有人在风里  默念着长亭和短亭  知了也停止了歌唱  远方,浮云正追赶着落日  风过处,只有颤栗的落叶  紧贴着大地的心房  
期刊
早年的石板  被光整的水泥制品替代  早年担着水挑的少女  被粗声大嗓的中年替代  早年的青檐瓦舍有一些还在  在GDP高大的阴影里  低下卑微的头颅  饮过少年的石阱还伫在街角  我喜欢它依旧清冽的泉水  但讨厌它崭新的命名——思源井  真正的源从来是无形的  如一桶水泼在地上  抬头可望的寨子峰还是那样高耸  层层叠叠的故人别来无恙  后来者即将登上山顶  什么是背井离乡?  1989年秋 我
期刊
微颤的身体  比之灵魂,身體,是更疼的那一个  如同斗兽场。它承受着善与恶  的角斗,悲与欢的撕扯  被撕裂,被灼伤  被放逐,被囚禁  身体仍然生长,却暗藏惨烈  比如,得了冻疮的脚  踩在雪上,会疼  踩在地摊上,也会疼  比如那个失恋女子的手  剥洋葱,在疼  写信,也在疼  忧伤的气息  田野上飘荡着忧伤的气息  并非因为那里镶嵌着众多的坟  而是还魂草整齐划一  匍匐在地面,伺机绊倒  
期刊
每年大年三十,我们姐弟兄妹三家,都是到西郊父母家聚齐,陪着老人吃顿年夜饭。今年腊月二十九傍晚,若不是很快就出现了状况,我原本打算带着老婆女儿提前回父母家,陪老人多住几天。父母八九十岁了,毕竟我是儿子嘛。  老婆把给父母带的东西收拾出来,生鲜、熟食、果蔬,有七八样,堆在门口地板上。临出门,老婆又拽着女儿进了卫生间,说是要给女儿再梳一下辫子,自己也要重新化妆。  我无奈重又坐回客厅沙发上,掏出手机,继
期刊
菱形落叶填满的坑被花篱式绿篱围住  隔着绿篱  菱形落叶被人掏走,露出坑  作为院子的隐秘部分  我亲爱的人,从那天开始,鉴定这个  伤口。哦,土质疏松,土层有裂纹  已是暮秋,叶片落尽,草坪泛黄  我亲爱的人,请珍惜  眼前的一切  我们生命中的某一时段曾停驻在那里  不要掏空或占有  香樟樹下说说漫无边际的话  多捕捉灼人的呼吸  而挫败感  是无节制的虚耗,隔着绿篱  属于未来的某一天  山
期刊
窖藏一年又一年  把情人的秘密  裹缠一层又一层  多年的枯坐  耳朵掉在南山的豆棵里  眼睛陷在李白《行路難》的泥坑中  十八岁的皓腕  撩出江南一湾风流  胭脂在花瓣上吻出泪痕  浪花的笑声  把莲花的心事戳破  酿了一辈子爱与恨的杜康  与海量的刘伶  下一场没完没了的好棋  进退之间  酒香把凌霄殿冲得东倒西歪
期刊
夏天来了,路边的“咣咣艳”颀长的身上挂着一串白色的、粉红色的喇叭,有声有色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几步之外的野草争着疯长,很少有人知道草的名字。偶然看到草丛中立着几多毛茸茸的圆球,有的已残缺不全了,走过去仔细一看,被野草遮住的叶子,叶边的切齿依然明显:哦,是蒲公英!  人们真是健忘。  疫情的困扰让这个冬天特别漫长,对春天的期待只能囚禁在心里生长。早春二月,我借着住处的便利,沿着河堤上的小路,来到清净
期刊
当夏天的溽热尚未完全消退,一场雨便把秋天带走了,一夜之间空气中便有了冬的冷涩。重庆的秋天就如同体温表里泄落在地上的水银,在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于是就在这个秋冬不明显的季节里外婆从乡下捉来一只花猫,用透气的纸板盒装来给我解闷。外婆打开盒盖,用干枯的手抓住花猫在八仙桌角下绕了三圈,絮絮叨叨地说:“花猫花猫绕三圈,从今往后便是家。”  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猫,我一定要给它起一个特别的
期刊
高淳于我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存在,在我41年的人生版图上,没有一星点交集,既无至亲在偏隅一角耕作春秋,也无好友在繁华闹市点播发展,更无同学在烟雨小巷书写人生。《江苏土地》2019年年会在高淳召开,我如期而至,零距离地和她接触了三天,适逢阴雨天,近距离地看山、观树、赏水、听雨,如果要用一个文艺的词来形容高淳,没有什么比“烟雨”这一个词更合适了。  高淳被誉为“江南圣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的江南
期刊
过去乡村的七沟八湾里,村庄的农户庄廓里,总有星星点点的灯笼高高挂起。每到夜晚,一个个灯笼零零散散地悬起在农庄人家的上空,清清静静的门房、干干净净的院落,槽头专心致志吃草的马骡,门口兢兢业业四方探望的犬狗,隐隐约约,忽明忽暗地闪现。使死寂的原野,表现出动荡,静安的村庄,展示着活力。  灯飘一丝烟,家靠一挂灯。  一个灯笼,照亮了一片村落;一干挂灯,鲜活了一方水土。  村里有人是制作灯笼的行家里手,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