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节奏”与“扭曲”的“身体”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ah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是法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的重要著作。列斐伏尔对节奏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研究,目的在于将节奏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回答日常生活的异化之谜。列斐伏尔对包含“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循环节奏”和“线性节奏”,“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的辩证关系进行揭示,以身体为核心,旨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类社会由于节奏异化带来的种种“功能紊乱”与“节奏失调”做出诊断。
  [关键词]列斐伏尔;节奏分析;异化
  [中图分类号]B56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2-0134-05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集中阐述了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思想,是其思考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问题的核心著作。但是,目前关于节奏分析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正如斯图尔特·埃尔登和杰拉德·摩尔在《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导言中所言,“虽然作为‘官方’列斐伏尔传记的作者,雷米·赫斯的《列斐伏尔》写于《节奏分析要素:节奏知识导论》出版之前,但却并非《节奏分析要素:节奏知识导论》写作之前,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他对于列斐伏尔的节奏研究几乎没有提及。同样,罗布·希尔兹的《列斐伏尔:爱与斗争》中几无关于节奏的内容。库尔特·梅耶的《昂立·列斐伏尔》只是在一定篇幅讨论了瞬间概念。目前为止,一些英语国家的学者主要从《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的第三章中关于巴黎街道的节奏计数中得到了启发,但是他们在这一部分普遍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时间的研究”[1]7。在国内,关于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的研究见于吴宁的专著《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部分段落及其论文《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刘怀玉的论文《论列斐伏尔对现代日常生活的瞬间想象与节奏分析》和张笑夷的论文《论列斐伏尔节奏分析视域中的日常生活批判》中,这表明,对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理论的研究具有较大空间。
  一、日常生活与节奏
  在列斐伏尔看来,节奏分析是其整体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列斐伏尔明确指出节奏分析理论的核心旨趣“是要找到一種科学,一个知识的新领域”[1]7。列斐伏尔认为,对节奏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研究,目的在于将节奏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1]82。节奏与音乐相联系,而关于音乐的论述贯穿整个《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尤其集中在该书第七章中。但是,在该书其他地方,它以隐喻的方式存在。列斐伏尔认为,在音乐中,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节奏。随着音乐的演奏,节奏引起的变化和重复等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列斐伏尔指出,在整个现代社会的旋律中,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其节奏而“规训”着自身。因此,列斐伏尔认为,对节奏的分析将会充分展示日常生活的本质,从而深化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列斐伏尔将节奏分析作为方法,意欲借助节奏,对人类现实的日常生活的节奏失常,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节奏失常进行诊断并加以干预,这个干预有一个目标——重建“韵律匀称”的节奏,使人们拥有健康的社会生活,获得时间、空间、身体的权利。列斐伏尔对节奏分析的研究不仅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大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节奏失衡诊断、《地中海城市节奏分析》随笔等;小到倾听一所房子,一条街道,一个城镇。但是,列斐伏尔也很明白,节奏分析“疗法”只是预防性的(措施),而不是治疗性的(措施),节奏分析疗法展示着、调查研究并分类甄别着这些病态[1]77。
  列斐伏尔认为,对日常生活时间的分析是重要的,因为这个分析正是理解节奏分析的起点[1]82。他指出,在人类的历史上,存在着关于时间及其使用的艰辛的隐秘的“斗争”。这种“争斗”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反响。我们遵从自然而形成的“自然节奏”正在逐渐因为多样的技术、社会经济原因等而发生改变。比如,随着电灯的发明,人们的夜间活动增加,破坏了昼夜节奏,似乎白天不再足以进行工作,造成了人类的社会实践逐渐侵蚀夜晚的现象。在我们具体的生活中,对日常生活时间的测量也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根本的节奏”或者“循环时间”;另一种,是以钟表和时钟式的量化为特征的“线性时间”。前者体现了日常生活及其时间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本质的社会联系。它是意义丰富的创造性时间,是形式上虽然重复,但实质上却包含了丰富的异质性的循环。也就是说,它“通过渗透重复而使重复活跃起来”[1]83。后者则是强加的、无聊的重复。列斐伏尔指出,今天的日常生活已经被抽象的、可计量的时间占据。自钟表发明之后,这种计时时间被引进社会实践进程。尤其是在工作时间中,这种同质化的“线性时间”已经获得了“胜利”。列斐伏尔认为,这个过程是历史性的标志性事件。以此为开端,“线性时间”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时间,影响着人们的睡眠与清醒、用餐、私人生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娱乐与爱好、住宅的位置及其所属的街区等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和关系。这种时间难以摆脱其完全的线性与重复性带来的无聊,甚至以让人难以忍受的方式主导着人们的身体。但是,正如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列斐伏尔所指出的,日常生活虽然是鸡零狗碎、单调重复的,但日常生活又是充满新鲜的、创造性的,是革命的土壤和发源地。虽然日常生活被机械的、线性的时间所占据和蹂躏,但是“它的开端具有发现和发明的新鲜感,尽管这种开端毕竟只是重新开始。黎明总是具有超自然的魅力,饥渴不可思议地更新了自己……”[1]82。这就意味着,现代的日常生活,时间虽然被“线性时间”所规约和裁制,但是日常生活仍保有“循环的时间”和革新的希望。
  列斐伏尔认为,我们可以以节奏分析为视角,根据社会类别、性别和年龄,对日常生活和时间的使用进行描述。我们可以认为,时间已经成为被消费的客体,根据需要我们将时间纳入具体使用之中。比如,列斐伏尔举例,人们的用餐时间源于习惯,虽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用餐时间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在中午或者在晚上八点吃饭,在除此之外的时间段里,人们一般不会感到饥饿。让身体屈从于这些节奏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而且对儿童而言,拒绝社会节奏是司空见惯的。至于智力集中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活动如阅读、习作等,也都有自己的节奏,而这些节奏是由习惯决定的。这就是说,这些节奏经过了重复、循环和随之衍生并依附于之的东西之间的妥协和和谐一致,人们将外部约束归于内在需要。但是,列斐伏尔提出疑问:“正如平日受自身工作节奏影响而在早上六点必须起床的某人可能仍然昏昏欲睡,难道重复和节奏之间的互动不会迟早引起对身体的剥夺和占用吗?”[1]84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节奏化的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最个人、最内在的东西,同时,它也是最外在的东西。因为,我们的这种后天习得的节奏同时是内在的和社会的。在现代社会的每一天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做大致相同的事情,但每个人却又的的确确是单独的做这些事情。这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现代社会逐渐趋于同质化的真实写照,更是“线性时间”侵袭“循环时间”的真实写照。我们繁忙,我们逐渐失去意义,我们的私人生活逐渐被填满。“循环时间”和“线性时间”包含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循环节奏和线性节奏。心跳、眨眼、呼吸,日夜交替,月份和季节等,从微观到宏观,从分子到星系,循环过程和运动、波动起伏、震动、复归和循环是不计其数的。它源于宇宙、源于世界、源于自然。线性节奏,表明了一系列被或长或短的时间段所分隔的完全相同的东西。这一内涵不能消失在这些术语的符号之中。它是单调的、乏味的,甚至是难以忍受的。列斐伏尔认为,循环节奏和线性节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渗透于另一方,但却处于不休止的抗争之中:有时妥协、有时分裂。在日常生活中,二者可以互动、干扰、一方统治另一方,或一方反抗另一方,等等。在工业生产实践中,循环节奏和线性节奏之间斗争的激烈性充分显示出来,因为在这一实践中,线性节奏的重复倾向于主导这一抗争,从而带来了工作时间侵入闲暇时间、工作时间的管理方式统治日常生活和对身体的剥削等问题。但是,虽然现代社会的时间是由线性时间及其节奏所主导的,不过日常生活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就在于这二者的辩证统一与相互妥协。   二、节奏与身体
  列斐伏尔认为,具体而言,我们虽然能够意识到节奏,但是对于节奏究竟是什么,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只有当我们遭受节奏失调之苦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我们大部分的节奏[1]86。列斐伏尔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节奏的特征、节奏与身体的关系来把握节奏。
  从节奏的特征上来看,节奏是复合的、重复的、开放的。首先,节奏的复合性。列斐伏尔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存在单一的节奏,对我们而言的节奏都是复合的。这一点也是我们进行节奏分析时需要首先加以注意的。以我们的身体为例,心跳、呼吸等的复合节奏构成了人体独特的节奏。虽然如此,在诸节奏中仍然存在主导的节奏或者“领奏”。因为节奏不能像测量物体的速度那样被抽象的、具体的衡量,对于节奏以及“领奏”的把握需要“倾听”。 列斐伏尔用节奏作为分析的工具,而不只是一个对象,检查并重新审视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列斐伏尔指出,一个节奏分析是“倾听一所房子,一条街道,一个城镇,就像一个人倾听一首交响乐或者一场歌剧”[1]15。对此,列斐伏尔在《地中海城市节奏分析随笔》中给予了详细的论述。其次,节奏的重复性。节奏蕴含重复,并且可以被定义为运动和重复中的差异[1]96。列斐伏尔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重复:循环重复和线性重复。白天和黑夜、小时和月份、四季和年份、潮汐,是很容易理解的循环重复。循环重复一般是源于宇宙的,不能像测量直线重复一样的方式对其进行测量。循环节奏也是 “复归”的节奏,这种“复归”是蕴含“变化”与“生成”的。线性节奏是相同现象的连续和再生产,即使不是完全一致,也几乎是完全一致,且在时间上具有大致相同的间隔。线性节奏一般源于人类及其社会活动,尤其源自工作实践。循环节奏与线性节奏有明显的区别,且处于永恒的互动之中。甚至有可能一方成为另一方的测量标准。再次,节奏的开放性。以我们的身体为例,身体是复合节奏的集合体或者整体,但是这个整体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和变化的,是在动态平衡中的,除了毁灭性的打击和不可恢复的影响,在一个生命统一体中,节奏总是开放的。
  列斐伏尔认为,在人身上节奏以对身体的干预形式被直接体现出来,因此,他尤其注重对身体的研究。他指出:“没有一刻,节奏的分析和节奏分析的对象忽视了身体。”[1]6列斐伏尔以身体为联结点,认识社会和生物节律的共存。在两者的关系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我们的生物节奏,饥饿和干渴,排泄等,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环境和工作的影响、制约和裁制。在这个过程中,有我们主动适应的,也有被动接受的,这个过程体现为多种多样的方式。列斐伏尔认为,节奏分析不是简单地将身体作为客体或者研究对象来加以分析,而是将身体作为首要的东西,并以此为工具进行之后的研究。在《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第一章中,列斐伏尔认为,以身体为核心的节奏是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或者合理性节奏的辩证统一。人是“活着的、肉体的身体。合理的(理性的)、数字的、定量的、定性的节奏尽管没有根本改变身体多种多样的自然节奏,但却将自己叠加在身体多种多样的自然节奏之上,身体多种多样的自然节奏包括呼吸、心跳、饥渴,等等。自然节奏的集合将自己纳入(包裹在)社会机能或精神机能的节奏之中。……然而,自然节奏和合理的(理性的)节奏在节奏分析中只起到了有限的作用,因为节奏分析是同时囊括自然节奏和理性节奏的,其中单独的任何一个都不会发挥作用”[1]18-19。在这一辩证统一的过程中,在现代社会,人的身体更多地受到合理性节奏的规训,使身体失去了主体性地位,而沦为客体。“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身体和肉体,尽管不完全是,但我们也几乎都成了客体(对象)。”[1]20在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中,身体首先是节奏的承载者和感知者。对我们而言,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自身身体节奏的存在,包括心跳、脉搏,等等,甚至包括走路、说话的节奏和处理问题时所体现的个人化的独特的节奏方式。身体的节奏既来自于宇宙、自然,也来自于社会。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在人的身体上凝结,并体现为二者的辩证关系。但是,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敏锐感受到资本主义统领的现代社会,“社会规训”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干预、影响、裁制身体的节奏,带来了身体功能的节奏失调、精神上的痛苦等问题。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身体既是节奏的感知者,同时也是节奏的表达者,多样的节奏是否和谐、是否失调,都通过身体表达出来。因此,在列斐伏尔看来,身体虽然成了“客体”,或者身体的节奏被“异化”,但是,身体自身存在着向和谐节奏复归的趋势。也就是说,列斐伏尔在《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中,重新考虑了在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中所体现出的积极的思想意图,试图通过身体找到某种促使人类社会发生变化,使身体重新获得“主体”地位的出路。在这个意义上,身体是节奏的感知者、表达者,同时身体更是不合理节奏的反抗者。
  三、“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
  在列斐伏尔看来,身体及其节奏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而反观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将其节奏区分为“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自身节奏”是隐秘而私人的,组织着转向内部私人生活的时间。“他者节奏”则是那些转向外部、转向公众的活动的节奏。“他者节奏”的言说方式是限制性的、正式的。“自身节奏”与“他者节奏”处于张力关系中,并以自身对抗着“他者节奏”,在言说中表现为更加私人化的、隐秘的表达方式[1]。
  “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虽然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是这种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是存在着丰富的过渡和重叠的对立和斗争。即使是在我们私密的生活空间,如我们的卧室、公寓、房屋中对二者的区分也是十分困难的,更加不用说公共的街道、广场乃至我们生活的城镇。“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虽然无法清晰地分割,但是二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却又实实在在的、无处不在的显示自身。在身体及身体周围,“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的区别,可以表现在习性和习惯上,包括休闲娱乐方式,等等。列斐伏尔认为,只有诉诸“循环节奏”和“线性节奏”,才能区分出“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前者是自我的展现,后者是他者节奏的展现。“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对于我们理解日常生活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列斐伏尔通过对地中海城市的分析,给我们充分展示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带来的影响。列斐伏尔认为,小到每一个人类个体,大到一个城镇、一个国家,都会遭遇“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而正是“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着“日常生活之谜”——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时间和节奏的组织中分割出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神圣的和世俗的、公开的和隐秘的,等等。以地中海城市为例,它们“拒绝所有形式的霸权和同质性。不仅仅是这些由国家和政治中心所强加的节奏可能会被视为‘他者节奏’而遭到愤恨,即使是中心这一想法也会遭到拒绝,因为每个团体、每个实体、每个宗教和每种文化都将自己视为一个中心”[1]104。每个主体(个人、组织、家庭等)都设法将自己的节奏嵌入其他人的节奏。在将“自身节奏”嵌入“他者节奏”的过程中,分裂和妥协、屈从和暴力随处可见。因此,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之谜被以“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下来。列斐伏尔认为,这种矛盾关系可以被定義为两种倾向的斗争:朝向一致性的倾向和朝向多样性的倾向。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朝向一致性的倾向和朝向多样性的倾向体现为一种“中心”的全球化统治的倾向,这种倾向压制、毁灭着多样性,而多样性又时刻以其“自身节奏”反抗着一致性。列斐伏尔认为,节奏分析理论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分析并表明这种斗争关系。在今天,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下,“中心”正在严重地侵蚀“边缘”,而其带来的同质化,正在主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节奏、主导和控制着我们的身体,而当“他者节奏”使得“自身节奏”完全无法获得实现时,社会历史的总危机将会爆发。   四、节奏分析学家
  在节奏分析中,节奏分析学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的第二章“节奏分析学家:一个有预见力的人”中,列斐伏尔对节奏分析学家的定义、节奏分析学家的主要工作内容、节奏分析学家的主要方法和工作任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在与精神分析学家和病理学家的对比中,列斐伏尔对何谓节奏分析学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节奏分析学家以对自身身体节奏整体性和动态性的把握为基础,其角色是参与的、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客观的。他指出:“节奏分析学家首先倾听的是自己的身体。为了理解外部节奏,节奏分析学家必须要先了解身体的节奏。”[1]29即,在节奏分析过程中,节奏分析学家以对自身身体节奏的把握和领会为起点,通过“倾听”自身的身体而理解节奏。在此过程中,节奏分析学家将自身的身体和分析对象都作整体分析,并以自身身体节奏的整体性和动态性为参照,将分析对象与其所处的整体环境统一起来。节奏分析学家处理的是节奏的整体性而非个别节奏或部分节奏。节奏分析学家角色的独立性体现在,他无权制造特殊事件,从而打乱节奏或者使某一节奏突出出来,这一方面由于节奏本身就是复合的,不能离开节奏的整体而去分析单一的节奏,另一方面则在于节奏分析学家的节奏诊断针对的对象是在复合节奏共同作用中的,而非处于节奏紊乱或节奏失调中的。节奏分析学家把握节奏主要依靠知觉的经验分析。包括用于捕捉图像的眼睛、倾听的耳朵,等等。列斐伏尔更加注重“倾听”的重要性,他认为,视觉的作用在我们的时代被过分强调了,但是,视觉自身却日益陷入对“表象”或“图像”(存在者)的把握中,而失去了对事物自身(存在)的把握。列斐伏尔认为,把握节奏,主要依靠“倾听”,因为节奏本身更多地以声音的方式显现自身。
  节奏分析学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依靠综合感官的“倾听”,进行辨识和甄别,把握被“存在者”遮蔽的“存在”。列斐伏尔指出,在我们的时代,“存在者”以模拟、复制、伪装等方式全面展示自身并遮蔽了“存在”。“存在者到处以一种无辜和残忍的方式展示自己。存在者可以面带微笑,也可以略带忧郁色彩,惹人潸然泪下。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并且这一表象是伪造的,很容易误导人。存在者是一个掺假产品,它冒充了存在,就像一个伪造物仿制了自然、水果和花朵等事物的现实情况”[1]32。节奏分析学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分析“存在者”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重新使“存在”得以显现。他指出:“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它们既不是不相容,也不是完全一致;它们既不排斥对方,也不包含对方。它们其中的一方需要另一方,但又使自己去代替另一方。有时存在者对存在的模拟程度甚至达到了使存在者被误为是存在的程度,如一幅肖像、一个复制品、一个翻版或一幅临摹等等。”[1]32节奏分析学家之所以能够使得“存在”显现出来,原因在于“存在”虽然被“存在者”遮蔽,“但是,存在往往会通过引进节奏而使自身得以幸存,并进行自我强加。”[1]32节奏分析学家对“存在”的倾听、领会和把握,目的在于重新将“存在”带入日常生活,实现“存在”的回归。列斐伏尔认为,这种回归与艺术去除商品化、同质化的外衣,再现人类精神的创造性与自由一样,“存在”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带来世界和社会的革命性变革。
  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意在将节奏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对人而言,节奏以对身体的干预直接体现出来。身体承载、感受、体现并反抗着节奏。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遭遇着“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的矛盾对立关系。正是在这种对立中,日常生活之谜得以显现,并且当二者的斗争使得“自身节奏”完全无法体现的时候,总危机将会爆发。列斐伏尔意在通过节奏分析揭示日常生活的本质。列斐伏尔认为,节奏分析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去除“存在者”对“存在”的遮蔽,将“存在”重新带入日常生活,以恢复日常生活的本真面貌。列斐伏尔通过对日常生活节奏及其与身体的关系的揭示,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避免了日常生活批判的泛化带来的不可挽回的理论缺陷。但是,总体上,列斐伏尔以节奏分析理论回答日常生活的异化之谜,虽包含一定的理论洞见,但以一个处于“客观立场”的节奏分析学家诊断和分析节奏的解决方案,难免带有较多的理想成分。
  [參 考 文 献]
  [1] Henri Lefebvre,Rhythmanalysis: 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2013.
  〔责任编辑:徐雪野〕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为了克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他们借鉴了分析学派的分析方法重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期解决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现实情况中遇到的困境。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约翰·罗默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所涉及的核心概念“剥削”,运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哲学的方法及现代数学的博弈方法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建构了一个能够普
期刊
宋连胜、晋伟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5期撰文指出,柏拉图在对智者“坏”的修辞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力图构建“好”的修辞哲学。柏拉图认为,“好”的修辞学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辩證法相结合的:总体上说,辩证法是人通过理性来探求“理念”的,而修辞学是用来确定“信念”的;哲人用辩证法发现真理和美德,受哲人影响的演说家使用修辞学教导或引导大众;辩证法是处理理论问题的,修辞学是处理实践问题的;辩证法指向了理想世
期刊
金融创新的加速,在带来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将金融服务者和金融消费者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由于金融商品交易和服务过程中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地位不对等,加之金融监管与规制的力度不够,导致金融纠纷时有发生。传统的金融法要求金融服务者承担的责任以公法上的责任为主,包括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而金融服务者承担私法上的责任规定不够,长期处于被漠视状态。然而,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其在金融商品
期刊
[摘 要]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前的重要课程,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桥梁,是向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集中实习是教育实习的主要形式,但是,目前由于高校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学生的教育实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少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以D校师范教育专业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D校师范
期刊
李景山在《学术交流》2017年第5期撰文指出,当前,中国梦成为外媒的热议话题和关注对象,成为观察中国政策变化走向的窗口。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梦的基本态度,大致可分为正面评价、观望或中立、负面评价三种情况,这引发我们对对外宣传话语表述的思考。因为对外宣传话语表述主动性不足,就无法给世界呈现一个立体生动的中国;对外宣传话语表述互动性不足,容易引起外界对表述内容的误解;对外宣传话语表述同理心不足,容易带来
期刊
[摘 要]赫勒的伦理思想在她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赫勒思想的始终,因此赫勒伦理思想的价值旨归就变得尤为重要。赫勒以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为理论依托,在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思想,正因如此,在赫勒的这一伦理思想中展现出了鲜明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构建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的价值旨归。赫勒经过反思和批判现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异化现象,试图通过伦理路径来变革异化的日常生
期刊
[摘要]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专属经济区制度,赋予沿海国一定限度的在专属经济区内诸如勘探开发海洋自然资源、海洋科研、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的管辖权,但是《公约》对国际实践中发生的军事测量活动的规定极为模糊。2016年12月15日,中国海军在南海捕获一艘美国无人水下潜航器,然而美国当局却声称这是在南海国际海域进行合法军事测量,享受主权豁免。这类“水下潜航器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期刊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歌理论的探讨起步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在浩如烟海的诗论中,关于诗歌功用问题的研究尤为受到关注,无论是诗歌的创作者还是接受者,都重视诗歌的教育、教化功能。中国古代的文艺创作强调作者的志向、情感对于形成作品的重要作用,后人将其概括为“表现说”,这一学说又根据表现方式的不同,分为“言志说”和“缘情说”两个视角,前者强调言说宏图大志,后者重视内心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那么怎样才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必须从历史的逻辑、理论的高度弄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关系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应运而生,充斥着我们的网络生活。网络舆论是宪法中公民言论自由在网络上的表达。由于网络舆论的隐匿性、交互性等特点,广大网民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对当下的热议案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对案件的评论,并迅速得到传播;同时这也体现了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主人翁意识不断加强。由于网络平台的公共性,多种看法、意见相交汇达到一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