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因此,结合个人物理教学的实践和体会,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一、激发兴趣是前提
  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逐步转化为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性认识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除借助于生动风趣的语言,有趣的神秘的物理现象、伟大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动机和主动探索物理问题的习惯,以使学生长久地保持对物理的兴趣。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要求学生对比沸腾前后气泡的大小变化,并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水在沸腾前气泡先大后小,没到水面就消失了;而沸腾时气泡先小后大,到水面处破裂开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兴趣和能力。
  二、细心观察是关键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万有引力规律的发现,就是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现象进行细心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果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观察和思考,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对于学生观察到的奇怪现象,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解释和鼓励,让学生不断地实验和探索。
  三、能力培养是重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读数、计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四、发散思维有策略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提出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探究实验,寻找多种处理实验的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可采取以下策略:
  1.从基本原理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如:在研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何关系”的实验中,除利用填表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外,还可以用图象法分析,使实验结果更形象、直观,更易于理解。
  2.从新的角度出发,想他人所未想,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思考独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除采用“伏安法”测电阻外,还可以启发学生用“伏阻法”、“安阻法”等完成实验。
  3.改变某些仪器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电流表或电压表经过改装可以成为汽车上的油量表,无液气压计可以改装成测量高度的高度计等。
  4.不断地改进常规实验,以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如:在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有很多学生会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这时可取一个各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分别让它平放、侧放和立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测量出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和验证。
  5.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制成教具,演示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如:在做“光的色散”实验时,如果没有三棱镜,可以在深盘中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6.引导学生一物多用,挖掘学生的实验潜力。如,利用鸡蛋可以做压强实验,大气压实验,物体的浮沉实验等。
  五、课外实验是补充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模型制作、游戏及小实验活动中,不但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迫切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而且也发展了创造能力。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学生直观感知物理知识,印象深刻、牢固。如“不倒翁”、“纸锅烧水”等小实验,使学生在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驱使下,努力去思考完成,从而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探究式教法是保障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思维方式的最佳起点和最优角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以达到引导学生自取、自探物理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而这种能力正是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技能素质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西已经全面实施了一年,笔者深为新课程的神奇魅力所吸引,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着学校的教学改革探讨工作。本文从学校教学实践出发,阐述高中化学有效备课的实施受到的阻力,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提出实施有效备课应当特别注重如何备透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逻辑起点,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学生的现实起点,有效预留教学空间。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有效备课备透学生  新课程有新“课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之一。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梗死区心肌呈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急性期过后,坏
【摘要】高中学习中,学生学习内容多而学习时间有限,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如何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目的:观察滋阴泻火方对性早熟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及骨密度的影响,评估滋阴泻火方干预性早熟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性早熟的机理。 方法:26日龄雌性SD大鼠60只,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中央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 “乐”,兴趣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是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习效率都有极大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心理
高三生物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复习备考,而一轮复习又是重中之重。能否切实有效的进行一轮复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于高一高二阶段学习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比较零散,很多学
【摘要】新大纲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出发,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新大纲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加强了化学实验,把演示实验列入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初中实验教学化学科学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