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范式”:资源开发的理想使命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j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范式,使课堂有的放矢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秦始皇兵马俑》的三个片断,从中探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策略,感受由此而引发的课堂增值效应!
  
  【精彩片断】
  
  片断一:目睹秦俑风采
  师: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电脑已经风靡全球,然而在沉沉的地底下,却冲出了一支古代帝国的雄兵(课件演示:气势磅礴的秦始皇兵马俑军阵、栩栩如生的秦始皇兵马俑神态),这就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揭题)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深入研究第三、第四自然段。请大家快速自由地朗读第三、第四自然段。
  (学生快速自由读)
  师: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谁来简单说说?
  生:这两个自然段写了秦始皇兵马俑的神态和军阵。
  师: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说。
  生:第三自然段写了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第四自然段写了秦始皇兵马俑的神态。
  (教师板书:神态军阵)
  师:就让我们先下到坑内,去目睹一下这个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的风采吧!
  
  片断二:感受秦俑神威
  师:对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你们想不想对它们有个更全面的了解?
  生:想!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老师发下的资料。
  (学生快速阅读资料)
  师:你们看(指出示的资料),这些兵马俑共有——
  生:8000多个。
  师:按地位可分为——
  生: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
  师:按兵种可分为——
  生:车兵、步兵、骑兵、弓兵。
  师:它们各有各的神态,我们从它们的神态中就能判断出它们不同的年龄、兵种、性格、地位、心理活动等,真是栩栩如生啊!让我们再读书,把它们读活了。
  
  片断三:探究秦俑秘史
  师:讲得不错!看来这个导游知识很渊博,你们还有问题吗?尽管向她提问!
  生:什么时候挖掘的?
  生:为什么要制作秦始皇兵马俑?
  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生: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面积是多少?
  ……
  师:好,同学们的问题很多,你都能回答吗?(导游摇头)没关系,老师这儿有三本书:(出示)《中国雕塑史》、《重要考古发现》、《中国名胜古迹》。看了书后你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找到后,请你也像老师一样做成摘记卡。
  师:同学们,那一行行、一列列的金戈铁马,那么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秦皇朝当年兵强马壮、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威镇四海的壮观场面,真不愧为——
  生:世界第八大奇迹!
  
  【案例解读】
  
  读罢盛老师的三个教学片断,被她的精彩深深地吸引了。独具匠心的设计,精彩纷呈的对话,尤其是有的放矢、恰到好处的相关资源的补充和拓展,使整个课显得大气、自然、圆融。这固然与盛老师独到的文本解读思路、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分不开,但纵观课程资源,尤其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诸如课件、文字资料、音像图书等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无疑给课堂的增值添加了催化剂。
  那么,诸如此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有规律(范式)可循呢?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用怎么样的资源才能使课堂增值呢?
  
  一、与主题耦合,建构意义
  每一篇课文甚至是每个教学环节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教学活动也就成为了构建这个学习主题的过程。构建学习主题实际上是把目标设定、内容配置、过程展开和策略选择等教学要素按照某种教学理念的主线实现有机统一的过程,也就是把某种课程理念转换为教师自身的“理想意图”,并通过实践检验和调整,使之发展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力量”的过程。从“理想意图”到“现实力量”,其实也是从一堂课的具体设计向个性化教学逼近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盛老师的课,有一个很明显的学习主题就是“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读懂秦俑神威,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它引领着整个教学活动。为更有效地构建这个学习主题,适度开发有利于学习主题的课外资源,无疑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这些资源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与主题耦合,使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的视界在耦合点上碰撞、协商而产生新的意义,促进学习主题的有效建构。如课始,秦俑课件的播放,使学生带着期待进入文本,主动“倾听”并“言说”文本;课中,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从更深广的层面上质疑和创生文本;课终,相关读物的介绍及推荐,无一例外地推动着教师的“理想意图”向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力量”逼近。然而,有些课堂引进课程资源,由于没有主题意识,与教学活动不能有机统一(整合),出现资源与教学活动“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但没有使课堂增值,反而模糊了主题,稀释了课堂。因此,我们以选择采用课程资源,必须考虑学习主题的需要,并与之耦合,以有效地促进学习主题向更深度建构,使课堂因此而更富生命的活力。
  
  二、与情境融合,敞亮视界
  课堂是一个个情境的自然融合。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情境的预设与生成从平衡走向突破又从突破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它以“情”为经,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素质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谐发展开辟现实的途径。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其实质都是为教学开发准备情境。如果说以文本为主旋律的教学为课堂创设了一个大(主体)情境的话,那么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将一个个小情境与大情境融合的过程。如盛老师引导学生研读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军阵及栩栩如生的神态,这是一个师生交流、生本对话的大情境;课件的融入,更有效地促进师生与文本三重对话的趣度、力度与深度。此时此刻,其实已无所谓大情境和小情境了,因为自然的融合,不仅使教学活动更科学有效地向预期目标逼近,而且融合的除了实体性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一种智慧与思想的统合,其间产生的意义自然很难分清是谁带来的。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个情境不断创生的过程,预设资源的运用也要因教学情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运用的时机和策略,避免“刻舟求剑”式的愚惑和迟钝。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意外产生之时,就是新的情境生成之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拐点”,灵活运用资源,使课程资源变成活的教学情境,使课堂因此而更富生命的灵性。
  
  三、与心灵契合,流敞真情
  在阅读课文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课文的情感都会与学生曾有的生活相互作用,与学生曾有的情感相互激荡。教学就是善于发现并抓住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通道,让课文美好情思与生活发生真实的联系,进而养育并提升学生富有诗意的、纤敏的心灵,富有良知的、充满着真情的善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课程资源的利用,我们不仅要考察对学习主题构建的有效度,而且要关注对学习情境的融合度,更要关注与学生心灵的契合度,让学生获得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来看盛老师的课,第二片断中“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你们想不想对它们有个更全面的了解”。这是课程资源拓展引发的焦点,不仅是对学生阅读期待的激发,更是对他们心中所想的进一步圆满,在最近发展区与学生的心灵契合。读着文字,想着情境——“8000多个兵马俑,各有各的神态,从它们的神态中就能判断出它们不同的年龄、兵种、性格、地位、心理活动……”如此趣妙横生、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如此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怎能不在学生心中激起强烈的探究冲动呢?教学最后的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又是新一轮的挑战,怎么会没有好奇?教师的引导就在于在学生的心中画上一个个问号,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走进书本的殿堂,去探究那心中的一缕缕情怀。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要善于去激活学生的心灵元素,锲而不舍,让课堂洋溢着生命的真情。
  无论何种课程资源,当一旦引进教学活动,我们要想方设法将其与学习主题相耦合,使主题构建变得更自然和谐;我们要千方百计将其与学习情境相融合,使学习情境的创设变得更丰富圆润;我们更要竭尽全力地走进孩子的心灵,让真情自然流淌。让课程资源成为课堂增值的催化剂,让课堂因课程资源的智慧融合而无限增值。
其他文献
习作内容  在你的身边,有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选择一个人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设计理念  描写人物是纪实类作文的一种形式,它以记叙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为对
【关键词】语文知识,语文问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逻辑  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共识的语文知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构方式与结构方法。前者是文章思路或文章结构的形式,主要有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后者是行文构篇的方法,主要有线索、过渡、伏笔、照应、点题、波澜等。第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前者如象征、托物言志、衬托、铺垫、对比、渲染等,后者分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与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及审美功能。中国文学的审美既有文字表象之美,更有情韵之美,意象之美。《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传说。传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它凝聚着太多的人文积淀,赋予了太多的感情色彩,以至于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学的一个共性的形成——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很多无情物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至纯至性的猜测,而它们成
学会学习,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步入中年级,识字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必须独立识字,学会积累语言。“摘抄词字”是独立识字的一个好办法。  “摘抄字词”,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从语文教材之内,自主选择字词摘抄下来,在摘录过程中,教师引导
一位特级教师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说:“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名师。”这句话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发展过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教师发展主体性的支点在哪里呢?    一、践行职业理想——教师发挥主体性的出发点    这两样东西大家并不陌生:陀螺和风筝。如果请您从中挑选一个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您会作何选择呢?有老师
原题回放: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作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100106184  定价:56元  隨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青少年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日常教学任务,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将其置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又是衡量其认识水平和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可通常我们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又要写作文了啊!不知道今天写什么呢?”教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作文课前,气氛绝对沉闷。“眉头紧缩”、“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边写边数格子”,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一篇习作的诞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写并痛苦着。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苦不堪言”。其实,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过程指导,《西游记》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教材中单篇阅读而言的。早在1941 年,叶圣陶先生在《論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其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都一以贯之地对各学段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
优美的事物具有淡雅清香、 圆润和谐、轻盈柔和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授以相应的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感情,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促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就蕴含着这些优美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淡雅之美、轻柔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