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抗英雄到护法英雄的孙悟空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14073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悟空是《西游记》里的一号人物也是一个让人迷惑的人物,人们的迷惑在于他性格中的前后矛盾。自从被唐僧收为徒,尤其是戴上紧箍咒以后,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反抗皇权的英雄逐渐变成一个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护法英雄、降魔英雄,前后简直判若两人,以致于很多人惋惜地认为,西游对孙悟空来说,变成了对他反抗思想进行改造扼杀的过程,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实,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反抗英雄的毁灭过程,也是一个护法英雄的成长过程,悲剧和喜剧是同时上演的。
  
  一、反抗基因与护法使命
  
  古代神话传说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出生都很特别,姜嫄踩天帝脚印受孕而生商人先祖后稷:简狄吞鸟卵而生殷人先祖契等。这些英雄人物因有母无父(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子)而显得与众不同。
  孙悟空的出生更反常,他干脆无父无母,是凝聚了天地日月的精华,从石头缝里蹦出的石猴。“仙石……盖自开天辟地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进裂,产一石卯,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他一出生就同现实世界没有任何文化联系,没有血缘宗法伦理的羁伴,没有与生俱来的身份地位,是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化外之人,他摆脱掉了一切束缚与禁铟,从而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具有了向往自由和反抗压迫束缚的基因。
  也正因为如此,孙悟空一出生,就“目运两道金光,射冲牛斗”惊动了天宫玉帝众神。我们从中看到这样得意义孙悟空目中的两道金光就是胸中自然灵秀之气的反映,他没有等级观念,不知秩序为何物。他一出生,就与玉帝为象征的现存社会秩序产生矛盾。他是现有秩序的破坏因素。会让天宫众神不安。但是,孙悟空在服饵水食之后,这两道金光便逐渐潜藏以致消失。“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这就意味着,人之初始无论如何自然灵秀,只要你成为社会的人。便会有了束羁,社会秩序必将完成对其改造,使之潜息“射冲斗府的金光”,最后,成为现存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所以,玉帝才在最初的惊动之后,恢复了常态:“下方之物,乃大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正像后稷、殷契不同寻常的出生,本身就暗示着他们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一样,孙悟空神秘的出身也是一个暗示,他终将要通过一番惊天动地的磨难和作为,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成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英雄。他与生俱来来的反抗基因和由此导致的种种激烈的反抗和破坏,是为了使他完成自我思想改造,成为坚定护法英雄的前奏序曲。因此,从一开始,孙悟空身上就带有悲喜剧色彩:他的反抗是为了皈依,皈依的虔诚必须以反抗为铺垫,反抗的悟空和皈依的悟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开的两个部分。
  
  二、护法的前奏——激烈的反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但弱小者因为弱小而反抗无力,最后只落得“两泪涟涟”,顶多也只是寄托于阎罗神灵。死后显出一些“大旱三年”、“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之类异灵的事,但孙悟空不是弱者,他是神通广大、神鬼皆惊的强者,有成功的可能性,反抗自然就更激烈,何况他还有反抗的基因。弱小者反抗强权是因为他们最可怜的生存权力也受到威胁。孙悟空的反抗更彻底一些,他的反抗是由于他崇尚自由和个人能力的价值观念,与王权的秩序、等级制度引发的矛盾。
  孙悟空出生后。并不具神力,只是依靠个人的勇敢为众猴找到花果山水帘洞这样一个“天造地设”的好去处,被众猴拥戴为王。这是他个人能力首次得到外界的承认,也奠定了他最初的价值观念。为了长生不老,摆脱生死的束缚,他访道求师,靠自己的勤奋与聪明学得一身非凡本领,取得了与天地齐寿的资格。然而阎王并没有承认这种资格并派小鬼来勾他,他才大闹地狱,强行勾销生死薄,“了帐,了帐,今番不服你管了!”第三回)他没有私有财产的观念,所以闯入龙宫,强“借”如意金箍棒,理由也很简单,我有本领拿。闹龙宫闹地狱的胜利再次强化了他的价值观念:蔑视秩序,能者为王。这是他与社会秩序激烈冲突的开始。
  他在天庭的反抗也是如此,就悟空单纯的思维而言,养马、看桃园与托塔天王、玉皇大帝的工作,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承认老孙有本事就行,“老孙自少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就是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诺便罢了。”(第十五回)他喜欢的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他其实并不是要做皇帝,而是为自己有与玉帝一争高下的能耐的自豪。当他以为弼马温是个很大的官,也就是自己的能耐受到了天庭的承认时。满心欢喜:当他知道这是一个没有品、不入流的小官时,恼羞成怒,“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晃一晃,碗来粗细,一路解数。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第四回)玉帝无奈,封他做“齐天大圣”,他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天下第一”的认可:当他得知蟠桃会自己未被邀请,才恍然天下第一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自己再次被骗了。他这次的脾气发得更大,大闹蟠桃会,饮仙酒,偷仙丹。把天庭闹得乱作一团。他这样反复无常,很像一个受不得委屈的任性而脾气很大的孩子,不知“服从”“秩序”为何物。他在如来面前要夺玉帝宝座只是因为“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他的这些行为有草莽英雄的特征:情绪化、无理性。这些大无畏的反抗在前七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喜剧色彩最为浓烈。然而,草莽英雄的反抗注定要失败的,悟空最终被压在五行山下。喜剧变成了悲剧的前奏。
  
  三、反抗英雄的死亡。护法英雄的诞生
  
  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理性、秩序化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社会的理性、秩序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代价。孙悟空的反叛一开始就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与强大的社会秩序对抗,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即便是失败,也不失英雄本色。共工失败了,但他怒触不周山,致使天柱倾折。地陷东南:刑天即使被砍下头颅,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嘴。反抗不止。如果悟空的失败是带着不屈的精神以死亡告终,多少还会让读者感到几分欣慰,但可惜悟空没有共工、刑天的宁死不屈精神,他终究是屈服了,而且屈服得特别彻底。这使他先前的反叛的、大无畏的形象成为屈服后的一种陪衬。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了自由,宁可以生命毁灭为代价是悲剧:反抗的结果是反抗精神的彻底毁灭,是更深层次的悲剧。
  他的屈服是从暴力强迫转化为自觉服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他被压在五行山下开始的。
  自从等级社会建立后,人类对社会秩序的反抗就从没有消失过,但每一次似乎都是以反抗者的失败而告终,虽然在斗争中,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但个体相对于强大的社会秩序、国家机器而言,显得多么脆弱而渺小,很容易让反抗者产生一种生命虚无的恐惧感。 身为神仙,对这种恐惧感应该感受得更为强烈:五行山下。一压就是五百年!如果五百年不足以使他屈服,那么就是又一个五百年,反正神仙是长生不死的,而长生不死地忍受这种“生命虚无”的折磨,远远要比死亡可怕。希腊神话中,巨人阿特拉斯,就是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永无止境的折磨,情愿变成了没有生命的石头。所以,悟空对观音说:“五百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第八回)。肉体尤其是精神的折磨,使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开始求人了。不管他是否违心地说出这句话,起码在表面上是屈服的开始,这使他从反抗英雄转向护法英雄成为一种可能。
  为了摆脱掉无休无止的牢狱之苦,他顺从如来、观音的安排,拜唐僧为师。但他脑后的反骨并没有消失,几次要抛弃唐僧,甚至要打杀师傅,他对社会秩序的威胁仍在,但“紧箍咒”的威胁使他彻底放弃反抗的幻想。“金箍儿……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劳的。社会首先用暴力给他上了思想改造的第一课,使他认识到除了好好接受改造,给精神套上枷锁,他就永远不可能获得身体的自由,永远被压在五行山下。为了身体的相对自由,他必须放弃精神的自由:这是悖论。
  对社会而言。与其花大力气消灭一个反抗者的肉体,不如征服其精神,使之为我所用,对一个不羁之才进行思想改造的最好办法是:恩威并用。社会对他进行思想改造,除了精神消灭和残酷肉体惩罚之外,就是诱人的奖励:修金身,成正果。既然反抗是条死胡同,皈归才能获得正果,得到奖赏和社会的认可,除了皈归屈服,他还有第二条路可走吗?历来反抗者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被消灭,或被招安。即使是极少数成功了,也不过是江山易性。换汤不换药,与招安有何区别?因为是神仙,他连死亡的权利都没有。“臣今皈命,秉教法门,再不敢欺心诳上”(第五十八回)真诚的忏悔,标志着一个反抗王权的草莽英雄精神的死亡,也标志着一个维持秩序理性的护法英雄的诞生。随着反抗精神的彻底死亡、悲剧程度的深化,也就开始了向喜剧的转化。新的一幕喜剧在悲剧的基础上上演了。
  孙悟空角色转换过程是、思想改造的过程。改造的过程是痛苦的。他必须放弃自己原来对自由和个人生命价值的追求,这需要铁杵磨针的勇气,将自己固有的思想一点点连血带肉地磨平削尽。过去他靠力量征服世界,现在他必须学会用理性——不惜忍辱负重来换取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忍辱负重是在秩序化理性的社会里生存必需的本领,这种本领的大小与成功的大小成正比,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对于野性难驯的悟空来说不啻于需要九死一生的勇气。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唯有其难,才见其志诚,才见社会力量的强大,才见“正果”之珍贵。他改造自己思想的过程就是浪子回头成为护法英雄的过程。
  一旦皈依,先前的反抗愈激烈大胆,后来的顺从忍耐愈坚贞彻底。三打白骨精,他一心护主。而昏庸的唐僧听信八戒谗言,使他受尽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打击,他赤心不改,谁能说这不是他走向成功经历的又一次八卦炉的锤炼呢?一次唐僧身体不适,担心误了行程,流露出自责的态度。悟空说:“师傅说哪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作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屙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是身子不快,说甚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第八十一回)此时的悟空,哪里还有一点齐天大圣的影子,俨然是中规中矩的贤子孝孙,他已由天不怕地不怕的孙大圣,变成了卫道护法的孙行者了。他成功地消灭了自己原来的精神。接受了一套对他来说全新的社会观念。
  他不但完成了自己的改造,还按社会的要求去改造那些和他以前一样的不驯服者,他帮观音收服了红孩儿,还认为做了件大好事:红孩儿跟了菩萨就有了很好的社会前途,比上山当强盗好多了:而牛魔王夫妇则认为自由和天伦之乐,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孙悟空已经完全背弃了以前的追求和价值观念,离修金身、成正果的光辉顶点越来越近了。
  既然一切妖魔鬼怪八十一难都是佛祖、菩萨的安排,取经路上的千难万险还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这是一个过程,一个思想改造,脱胎换骨的过程,消灭了一个捣乱破坏的妖仙,成就了一个修成正果的圣佛。
  他在护送唐僧取经的途中,依然出尽了风头,每次遇到大难,总是叫天天应,叫地地灵。搬救兵,没有人敢不帮他,而且对他恭恭敬敬。特别是车迟国斗法:那行者道:“但看我这棍子:往上一指,就要刮风。”那风婆婆、巽而郎没口的答应道:“就放风!”“棍子第二指,就要布云。”那推云童子、布雾郎君道:“就布云!就布云!”“棍子第三指,就要雷鸣电灼。”那雷公、电母道:“奉承!奉承!”“棍子第四指,就要下雨。”那龙王道:“遵命!遵命!”(第四十五回)。依然威风不减当年,喜剧色彩十分明显。但众神惧怕的已经不仅仅是他威风凛凛的往昔,更主要的是他现在的特殊身份——领了如来、观音的最高指示之后的合法社会地位,如果他仍然是大闹天宫的那只野猴子,众神当然不会这么驯服。抛弃了桀骜不驯的野性,成为社会接纳的守法者和护发者。
  一个反抗英雄的死亡的悲剧,是一个护法英雄的诞生的喜剧。悲剧和喜剧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他最终被社会接纳承认了:成就了斗战胜佛的英雄业绩。究竟是社会秩序改造了悟空,还是悟空改造了社会秩序?在自由和秩序之间穿行,这样的悲喜剧还没有结束,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它就会一直上演。
其他文献
陈漫之 原名陈志伟,字漫之。生于1979年,河北丰润人。现就职于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设计艺术学院。2016年至2019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诗学画论与美术史专业博士学位。著有《陈漫之书画集》《焕乎文心——文化名人肖像作品集》、旧体诗集《枣庵诗存》(自辑)等。  2011年10月,我随中国北京几位朋友去唐山考察。某晚路过一个景区,偶然看到马路边灯光下有一位年青人在画画,座位旁邊写着“十分钟画肖像”。
摘 要: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舍本求末,舍近求远,到处寻找课外学习资料,以期能从方法技巧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那么,除了这些常规方法之外,我们能否找到一条更便捷而有效的辅导途径呢?在多年教学过程中,作者总结出了一条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即回归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话题素材,从课文中学习结构安排、遣词造句及拟题技巧等,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教材 写作能力 提升方
一、把爱好变成事业  黄铁峰从小在加拿大长大,但他的妈妈对他的管教和中国大多数家长差不多,大约七八岁时,他开始接触电脑,从此沉迷游戏,妈妈恼火的教训了很多次,可他依旧“死不悔改”,最后妈妈一气之下直接把他的电脑拆掉扔了。这下,黄铁峰蒙了,每天都无精打采的。爸爸发现后语重心长地教导他:“爸爸小时候曾生活在中国中部全是土房的山村里,现在住着公寓,开着车,想吃什么吃什么,还可以在温哥华河边散步,这一切来
[摘要]探讨女性主义作家林白对法国女性主义者埃莱娜。西苏的“躯体写作”理论的继承与运用。躯体作为一种载体,其目的并不止于描述身体本身,而更加代表女性欲望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女性的思想通过身体感受得以表达出来,同时身体的欲望经由反思和内省得到升华。正视自己的身体,便是正视自己的性别差异和对男权社会最直接的反抗。因此,其作品兼具了躯体与灵魂的两重性。  [关键词]林白 埃莱娜·西苏 躯体写作 
摘 要: “三维课程目标”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关怀。因此,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思考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正确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设计、实施、评价中努力整合“三维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三维目标 整合 整体性发展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一个不断
老一辈人曾有土铳狩猎的习惯,禁止私有枪支之后,村里人开始驯养猎犬。2017年11月王彬 摄  2012年,母亲在老家收拾旧物时偶然找到一本关于家乡的影集,那是我大学初学摄影时的习作。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有关家乡的老照片竟然引起了父母和同为农民的众多亲友的关注,他们不断翻阅册子,主动诉说图片里的人和事、诉说这些年的变化,还有附近的亲友专程来我家翻看照片。我想这些平实的影像一定是因为在特定的空间内和
《麦克白》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经久不衰的故事不仅深受全世界观众所喜爱,也是各国导演不断尝试“炒”出新味道的经典题材,被反复搬上大银幕。如1948年奥逊·威尔斯执导的《麦克白》堪称经典;1983年BBC录制Jack Gold执导的剧场版《麦克白》,以挖掘人性悲剧的深刻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黑泽明对《麦克白》的改编电影《蜘蛛巢城》将《麦克白》的故事搬到日本战国时期,结合武士道精神和神怪元素将人物性
“平仄抑扬,意写众生,笔耕墨耘,乐天自在”(盖茂森语)。  从寒暑阁到醉心斋,再到掬和堂,盖茂森历经60余年的孜孜探索,致力于研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绘画风格,创作了很多堪称经典的人物形象。盖茂森是当代中国美术界一致认可的重要的人物画大家之一,他的特点是善于创新,被称为“江南一盖”。  盖茂森近年来创作的生宣水墨画受到画界的高度关注。他主攻人物画,又涉足花鸟画和山水画。著名人物画家周思聪曾赞叹盖茂森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三生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校园文化建设”与“三生教育”的密切关系。通过将“三生教育”和红河学院“六个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进行对比,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意义: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为“三生教育”,也为素质教育打下一个坚实的根基,开垦一片肥沃的土地。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三生教育” 内在联系    一、“三生教育”的提出  步入21世纪
[摘要]如何把握好不同时期作品的演奏风格,是诠释一首作品的关键。演奏浪漫主义的作品,在力度的变化上会比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幅度大一些。Rubato(自由节奏)是浪漫主义作品的命脉,是它不同于其它时期作品的最大特征,也是教学上比较费心的一件事。如果演奏浪漫主义的作品时没有Rubato的处理,也许可以说明演奏者并没有弄明白浪漫主义音乐是怎么回事。  [关键词]浪漫主义 节奏 处理    菲力克斯门德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