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wl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从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协同联动发展机理、两业协同演化关系、两业协同发展问题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梳理可发现,要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化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就要一方面提高制造业企业服务外包层次,另一方面从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入手,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业,针对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提进行流资源整合。
  关键词:制造产业;物流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7-0039-03
  近年来,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联动发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发展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产业有利于促进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制造业和物流业需要一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联结方式来促进两业的适度融合,借助协同发展获得系统效应。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助于制造业借助物流服务外包以更好地控制物流成本,提高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对制造业和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机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演化关系、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问题以及实施路径进行研究。通过对学者们的研究整理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缺陷,可进一步得出未来研究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一、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机理研究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研究从对两业协同联动发展的机理的研究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早。近年来一些学者基于共生视角和生产性服务视角阐述了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Francois(1990)认为,制造和生产者服务是共生和互动的关系,协同优化的过程体现了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模式。Quinn(1988)对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主要作用途径进行探讨,认为制造和服务是相互依存和互动促进的,服务业为制造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提高了制造业市场的反应速度,降低了企业制造成本,提高了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制造业的国际化,促使制造业公司成为服务提供商并从外部服务创新中受益。王晓艳(2009)使用交易成本费用理论、博弈论、企业组织管理理论和SWOT分析法,探讨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的路径。彭本红、冯良青(2010)运用同生理论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共同生存发展的关系,认为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合作,制造业将物流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并且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形成互惠互助互利、共同促进发展的关系。吴群(2011)研究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共生模式,将两业共生模式分为平等共生型模式、依托共生型模式、嵌入共生型模式、互补共生型模式以及辅助外生型模式等五种模式,并给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可行路径和具体对策。王珍珍和陈功玉(2009)基于工业生态系统的角度,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模型,得出了两业联动实现稳定均衡的条件。薛辉(2009)运用区域物流与产业集群的整合关系及交易成本理论的合作模型,研究了区域物流与产业集群的合作模型,在对产业集群价值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产业集群和区域进行了探索,对物流合作模式的具体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施对策。
  二、物流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物流业的兴起是社会分工的转变和分工深化的结果,它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间按协同进化途径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系统协调阶段。系统协调主要是指标准协调或设计规则协调。Pelikan(2003)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系统中,依靠系统协调可以吸收诸如巨灾理论和系统理论等自然科学理论作为促进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协同发展机制的新工具,系统协作创造了新的竞争,协作环境促进了整个复杂系统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产业集群。李辉、张旭明(2006)指出,物流业和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是协同、依赖和有影响力的,在协作过程中,可以降低成本,可以加速创新,并且可以通过集聚和协作获得降低成本的外力。第三个阶段是构建产业生态系统。通过构建产业生态系统促进制造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这样可以节约社会经济资源,形成生态可持续经济。黄志斌(2000)认为,通过协作企业的行为,产业生态系统使物流与制造业之间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的协同作用。龙宇等(2013)运用Logistic函数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货运量和GDP进行拟合,得到函数的参数,并通过拟合下中上游河段的逻辑曲线方程式,进一步利用边际分析与弹性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和整个流域的经济总量进行了分析,以分析物流业对三个经济圈经济增长的贡献。计东亚(2010)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及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发现这两个行业比较接近,但协调程度介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郭湖斌等(2018)通过回归分析,分析了1978—2017年我国物流业与外贸的协调发展关系,发现物流业与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关系长期存在,物流业规模指标可以促进外贸的发展,而物流业的效用指标不能对外贸产生促进作用。崔晓迪(2011)首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行评估,然后基于DEA模型,研究探讨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内部综合效率,最后在此基础上获得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效应。弓宪文(2016)利用综合系统协调模型,从工业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和增长等五个维度对重庆2000—2013年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这两个行业已从失衡演变为逐步协调,不过协调阶段还处于低水平。
  三、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问题
  学者们的研究中,分析物流产业与制造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大部分研究都是主要从制造公司、物流公司和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制造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物流外包观念相对陈旧、物流服务外包比例太小,物流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是很高、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以及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制度不完善。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供需不匹配和利益分配不均等。学者们主要从政策、技术、信息平台建设、市场、人才、制度、文化冲突等方面对联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资料,物流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存在四个主要问题:其一,政府缺乏有效的指導制度和相关的促进政策,两业协同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段雅丽、樊锐等(2009)认为,政府缺乏引导与规划,对制造业和物流业的统筹规划滞后,致使物流业与制造业处于分离状态。其二,制造公司对物流服务外包的知识不足,并追求“大型而完整的”自营车道流程模型。蒋鹏、曾栋平(2011)认为,制造企业物流独自运作,缺乏物流资源整合会导致协同发展不具有持续性。其三,物流业企业自身发展有待提升,不能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王茂林、刘秉镰(2009)认为,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无法满足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制造企业不得不建设自己的自营物流。其四,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沟通不顺畅,两业互赢合作关系难以长期维持。聂娜(2009)等人的研究认为,制造业和专业物流企业之间存在“囚徒困境”式的双方博弈,这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都导致制造业和物流企业的协调发展存在巨大的障碍。此外,王茂林(2011)指出,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是制造业中自营物流比例过高,制造业对外开放程度不太高。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比较差,物流服务水平不太高,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管理效率不高,无法为制造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因此,需要改善共同发展的环境,建立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信任机制,完善物流服务的标准化体系。   四、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实施对策
  国内外学者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实施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创造条件积极协调,有关行业协会应加强引导。李江虹(2011)指出,要促进两业联动发展的深度融合,政府部门必须首先做好两业联动发展长期规划和安排,完善物流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和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两业联动的运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对物流专业的培育和研究。苏开拓、李松庆(2010)认为,政府应建立两业协同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优化两业联动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制定促进两业融合联动发展的扶持政策。刘丹、高晓红(2010)以通过对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第一手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宁波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了两者之间联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并认为,政府必须强化对联动发展观的培养,提供政策、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改善物流业市场结构层次,引导企业完善授信信用和商业信誉管理体系。二是要加大制造业物流服务外包的力度,促进第三方物流的发展。Langley(2007)认为,制造企业将物流服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降低制造企业物流营运成本,专业物流企业可以为之提供高质量高效的物流服务,这将同时促进两业的共同发展和深度融合联动。杨勇(2009)指出,制造企业应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建立专门的职能部门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对接,进行沟通合作,建立制造业物流外包的监督机制,对外包物流绩效进行评价。张同江(2010)认为,必须重组制造企业的内部业务流程,改善ERP,促进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和标准化,实施JIT精益思想,以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共同发展。三是物流业与制造业应进行良好的沟通。Z.Rahman和M.N.Qureshi(2008)认为,物流业与制造业应该建立信息互享沟通机制和平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刘雯(2011)指出,制造业和物流业企业要改变两业联动过程中的落后观念,要完善两产业共同发展的信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两产业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两产业共同发展的政策支持,加强为两产业的共同发展的智力支持。四是物流企业应全面发展物流业务,创新服务内容,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李虹(2010)指出,物流企业应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与制造业企业建立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应通过将中小物流企业整合成企业战略联盟,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服务成本,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和利润。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们关于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的研究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可发现,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发展需要相互的协同创新,制造企业应该借助物流业进行物流服务外包,物流企业应该提升自身实力和物流服务水平,将两业的资源进行战略整合。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的未来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不同类型的制造行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设计和制定优化的协同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二是运用计量模型和合适的计量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效应进行绩效评价;三是探讨物流业与制造业集群式协同联动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  Francois J.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23):109-124.
  [2]  彭本红,冯良青.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共生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1):18-25.
  [3]  聂娜,王笃鹏,周晶.制造企业与物流服务企业的共生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09-412.
  [4]  吴群.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其相关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42-44.
  [5]  陳宪,黄建峰.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65-76.
  [6]  李辉,张旭明.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43-50.
  [7]  王珍珍.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综述[J].管理学刊,2014,(2):41-47.
  [8]  邹筱,张世良.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综述[J].系统工程,2012,(12):115-121.
  [9]  彭本红.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演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149-153.
  [责任编辑 文 娇]
其他文献
复合材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一般由基体和增强材料两大部分组成。基体材料主要起支撑和保护增强材料的作用;而增强材料是复合材料的主要承力组分,是复合材料强度和刚度的主要来源。预浸料,树脂基体在一定条件下浸渍纤维或织物制成的树脂基体与纤维增强体的组合物,是制造复合材料的中间产物。热熔法预浸料(干法或两步法)制造的预浸料因不含溶剂,在复合材料领域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研究热熔法生产的碳纤维预浸料的质量控制。预浸料的质量控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原材料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及成品质量控制。
利用全世界各地地铁系统发展相对完善的城市特征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论证城市地铁系统合理建设规模;利用国内已开通运营地铁城市特征数据构建规格化分析指标,判断地铁系统适宜的建设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地铁系统发展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但人均拥有地铁里程与线网客流强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地铁系统建设时机则与市区常住人口数、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建成区人口密度等高度相关。
民航业具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可以实现互补,协同创新发展,既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基因的赓续,又能直接促进支线航空与革命老区的发展.不久前,民航局出台了系列文件,就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给出了指导意见,做出了周密部署.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运行成本等诸方面因素限制,要使指导意见落地生根切实发挥作用,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要攻坚克难,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需要各有关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笔者认为,以下四点值得重视.
期刊
2020年6月至10月,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共计50架次落地航班出现自动化综合航迹丢失(或称丢点)现象,范围集中在距机场06跑道头10-30公里,高度500至1000米,持续时间4至80秒.该区域航班处于五边进近的关键阶段,为此分局技术保障部联合地方无线电委员会(以下简称“无线电委”)从监视设备、机载设备、无线电干扰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和排查,最终排除干扰.本文以此事例为背景,分析和探讨飞机丢点问题和无线电干扰排查.
期刊
摘要:粮食是国家战略性物资,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安全,而且是经济发展、政治建设、精神建设的基础保障。研究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趋势,对制定粮食生产战略规划,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现实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VAR模型对四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进行了预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粮食播种面积平均预测误差仅为1.366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卢森堡首相时强调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这是习总书记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和使用“空中丝绸之路”(以下简称“空中丝路”)概念.2021年4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具体举措.我国倡议建设“一带一路”进入构筑空中丝路新时代,临空经济模式也将有望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新动力源.如何
期刊
摘要:面向新时代,基于对粮食安全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与深邃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思想主要包括: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基石;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确保粮食生产后继有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依靠科技的支撑引领;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立足国内、适度进口”原则;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粮食的数量质量并重;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做到既节
摘要:本文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大变局切入,着眼相互交织、融合交汇的“两个大局”,全面深入地阐述了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深远战略意义,强调在新發展观引领下,我国必须统筹谋划保障粮食安全新方略。论文着重阐明,在坚持我国制度体系及弘扬其优势的保障下,必须采取九大方略:加强道路自信,牢牢掌握粮食主动权;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建立国内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体系,为构建粮食“
领导关心年轻下属,是事业发展、干部成长的需要.思路谋对了,方法选对了,路径走对了,干部成长就快,领导威信就高,单位活力就强.反之,就会陷入一关心则乱、一疏心则败的“怪圈”.改进领导对年轻下属关心模式不适配的策略,已成为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重要的研究课题、严峻的现实问题、必答的实践考题.
期刊
航空业对不同市场的运营与管理,往往是以国界或地区边界为界线.有关的数据模型或预测工具及QSI(服务质量参数)也是以上述界线为基础的.然而,这样的方法,在以布鲁塞尔为地理中心,以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为主要节点和最重要航空客运枢纽的比荷卢(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运输通道是失灵的.这可能导致承运人在QSI设定和运力、资源的投入等方面出现误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