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信息技术优质课或者公开课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率上迷失了方向。在实际教学中,追求教学的趣味和效率孰轻孰重,似乎无法具体衡量,也许它们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是我们每个教师都锲而不舍地追求的目标。我想,趣味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形式,课堂教学的高效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趣味为效率服务,效率才是根本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节比较重要的章节,就是画图软件的教学。我觉得其实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小画家,都可以描绘出五彩的“世界”、美丽的“天地”,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的创新意识。本文将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重要方面,阐述如何在不失课堂趣味的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巧妙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这是对于每一门学科都适用的一句话。恰当、有趣的导入,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授《查找和替换》时,可引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吗?”学生一听就来了兴致,都说:“看过。”还有的快人快语:“‘没头脑’设计的高楼没安电梯。”我接着说:“对。其实,‘没头脑’现在也和咱们一样学上了电脑。有一次,‘没头脑’参加打字比赛,可他又犯了粗心的毛病,把 20多个‘理想’都打成了‘里向’。眼看只剩下1分钟比赛就要结束了,大家能不能帮他在1分钟之内把20多处错误都改过来呢?”学生一听,都迫不及待地在电脑上主动探索起来。
二、精彩的素材,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趣味性任务,激起他们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欲望,从而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的素材就是学习的材料。它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组织的一些资料,它们往往是一些视频、音乐、图片和软件等一些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文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这些任务都是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实现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操作技能的熟悉,对情感的体验,也是围绕学习材料而展开的。因此学习材料的选取往往是教学最先考虑也是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画图教学游戏式的练习题,就能很好地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倒影一对一:
河边的小青蛙发现自己在河水中有5个倒影,到底哪个才是小青蛙真正的倒影呢?请用“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帮助小青蛙找到自己的倒影。(图1)
古诗赏析:
同学们,你们能看出图2中散落的文字可以组成一首古诗吗?请试着将散落的文字整理好,再将古诗的题目添加上。然后,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上美丽的图画。
好的学习素材要源于生活且有现实意义,要前后联系又过渡自然,要有趣味而又不沉溺其中,要简练又高效。本着这几个原则选取的学习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灵活的方法,调控课堂节奏
教无定法。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这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形髓兼得,通过“模仿”—“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三阶段的升华,最后达到对教学方法信手拈来、妙手天成的境界。目前,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主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游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讲演练教学法。从宏观的意义来看,所有教学法都可以属于任务驱动,每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我们要在实际应用中,使他们彼此融合,互相补充;我们更要大胆创新,并在创新中实践、反思和提升,使教学更加高效。
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要不断体会和内化课堂调控,这样真正掌握调控的技能,才能在动态的教学现场中挥洒自如。
四、基于网络的作业评价,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加强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会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过渡至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使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巩固原有的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探索,从而有效地运用?这些都是我们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日渐成熟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以主题活动为方式的教学设计,还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设计,都显示了非常优越的作用。
本人教学中经常使用电脑作品交流学习平台,它在实际教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其中的反馈意见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教学反思的信息。
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一般是每周一节,这样的时空差距也拉大了师生间的教学距离,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效率。而作品交流平台中评价反馈板块,是给师生间提供反馈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收到老师的反馈信息来确保老师知道他是谁,他完成的作品怎样;而教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反馈、作品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去创新,日积月累,课堂中的趣味和效率将更加和谐共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节比较重要的章节,就是画图软件的教学。我觉得其实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小画家,都可以描绘出五彩的“世界”、美丽的“天地”,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自主的创新意识。本文将从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四个重要方面,阐述如何在不失课堂趣味的条件下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巧妙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这是对于每一门学科都适用的一句话。恰当、有趣的导入,不仅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当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使它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如,在教授《查找和替换》时,可引用一个小故事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没头脑和不高兴》吗?”学生一听就来了兴致,都说:“看过。”还有的快人快语:“‘没头脑’设计的高楼没安电梯。”我接着说:“对。其实,‘没头脑’现在也和咱们一样学上了电脑。有一次,‘没头脑’参加打字比赛,可他又犯了粗心的毛病,把 20多个‘理想’都打成了‘里向’。眼看只剩下1分钟比赛就要结束了,大家能不能帮他在1分钟之内把20多处错误都改过来呢?”学生一听,都迫不及待地在电脑上主动探索起来。
二、精彩的素材,提高学习效率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趣味性任务,激起他们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欲望,从而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去学习。
课堂教学中学生接触的素材就是学习的材料。它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组织的一些资料,它们往往是一些视频、音乐、图片和软件等一些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文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这些任务都是通过一些学习材料实现的。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操作技能的熟悉,对情感的体验,也是围绕学习材料而展开的。因此学习材料的选取往往是教学最先考虑也是最基本的东西,可以说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画图教学游戏式的练习题,就能很好地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倒影一对一:
河边的小青蛙发现自己在河水中有5个倒影,到底哪个才是小青蛙真正的倒影呢?请用“图像”菜单中的“翻转/旋转”命令,帮助小青蛙找到自己的倒影。(图1)
古诗赏析:
同学们,你们能看出图2中散落的文字可以组成一首古诗吗?请试着将散落的文字整理好,再将古诗的题目添加上。然后,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上美丽的图画。
好的学习素材要源于生活且有现实意义,要前后联系又过渡自然,要有趣味而又不沉溺其中,要简练又高效。本着这几个原则选取的学习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灵活的方法,调控课堂节奏
教无定法。对教师来说,首先要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这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形髓兼得,通过“模仿”—“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三阶段的升华,最后达到对教学方法信手拈来、妙手天成的境界。目前,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主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游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讲演练教学法。从宏观的意义来看,所有教学法都可以属于任务驱动,每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我们要在实际应用中,使他们彼此融合,互相补充;我们更要大胆创新,并在创新中实践、反思和提升,使教学更加高效。
在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要不断体会和内化课堂调控,这样真正掌握调控的技能,才能在动态的教学现场中挥洒自如。
四、基于网络的作业评价,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加强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会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怎样使学生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过渡至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怎样使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巩固原有的知识,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探索,从而有效地运用?这些都是我们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日渐成熟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无论是以主题活动为方式的教学设计,还是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设计,都显示了非常优越的作用。
本人教学中经常使用电脑作品交流学习平台,它在实际教学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其中的反馈意见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教学反思的信息。
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一般是每周一节,这样的时空差距也拉大了师生间的教学距离,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效率。而作品交流平台中评价反馈板块,是给师生间提供反馈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收到老师的反馈信息来确保老师知道他是谁,他完成的作品怎样;而教师也需要从学生的反馈、作品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只要我们愿意去观察,去体会,去思考,去创新,日积月累,课堂中的趣味和效率将更加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