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德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小学德育工作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学情。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采。品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
1 学校的德育作用是重要的
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从早期的教育形态,到制度化的形态,到今天开放化的形态——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功能?
当今,教育越来越社会化。学校德育究竟要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教育对人到底有什么特别的作用?著名教育者曾说,学校通过对人的教育,可以改变整个人。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一个自发的产生过程。但对儿童的真正尊重,并不是让其所有的个性毫无约束地发展。我们有目的地对他们的成长进行规划才是对儿童真正的责任。这就好比野花儿,虽自由自在,但不见得开放得如何舒展与灿烂,需要高明的“园丁”进行有效的“修理”与“滋润”。尽管我们不排除儿童有自发产生良好道德的可能,但我们必须清醒,儿童不能自发的产生健全的道德体系——而这,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完成。所以说,学校的德育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如何才能有效把握小学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教师应从一般学习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一般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准备习惯、上课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和使用习惯等。一般学习习惯的培养需从两方面入手: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②将学习习惯编成儿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养成好习惯。“早上起床,穿衣叠被,快步进操场,跑步完到食堂,快快吃饭进课堂”,要求学生养成按时上课的习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美好品德的形成。
3 学校德育创新与发展
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育人为本的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我们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总合力,使之成为重要的契机。
教育需要民主性。尊重科学是德育的根本,建立规则意识,养成恒定的性格基础。性格是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内化、稳定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用心感染和引领学生。同时,教师是学生观察模仿的对象,教师是以自己为表率,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是以道德作为蓝本和宏图的。当我们走过了人性真、善、美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走到了道德为本的“生命亲和力”。立足职场,以德育改善为目标。校长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应当建立一个这样的“生命亲和力”。榜样、规则、风尚等,是千年的道德传家宝。今天的创新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把中国古代传统德育办成中国人的德育精粹,传承中国的民族德育的精髓,并在对现代人的培养中得以落实。教育者根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引发来自师生内部的追求美德的愿望和需求,调动好最大程度自主教育。使德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硬性指标,而变成自下而上的自觉思考。学校尤其注重要的是,打下“立人”的基础,为学生的生命打下纯正的底色。我们应立足学校教育,使感性与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与反思相互交融,使学生情感丰富,从而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4 因材施教进行德育教育
对小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去观察、分析、综合,了解全貌后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4.1 对“调皮惹事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刻苦精神,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习惯。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现,“调皮惹事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机敏、灵活、亲切、热情,有很多兴趣爱好,但同时也伴有情绪易于波动、不踏实等特点。这类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成为差生,有的甚至会引发伤害事故。教育每一位学生上课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着重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4.2 对“个性暴躁的学生”要注意培养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个性不稳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情绪往往表露于外。他们热情、果敢、爽朗、为人耿直、精力充沛,有进取心、不怕困难,但往往又脾气暴躁、任性、粗心、性急。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克制忍耐的品质。我在任教四年级时发现有一名学生脾气暴躁,经常跟同学大吵大闹。我静下心来跟他细细交流,渐渐地,他的脾气温和了很多。针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4.3 对于弱智儿童要多一些爱心。弱智儿童、少年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其认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形象性,加上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情感意识薄弱,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亦差,道德判断水平很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那么怎样针对弱智儿童少年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呢?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使校园成为弱智儿童少年的乐园。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校园美如花园,空气清新,活动器材齐全整洁,环境优美并富于教育性,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使之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性情得以陶冶,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还可利用校园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德育重要内容和手段。
5 学校、家长与社会要相互协调配合
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首先,要经常跟家长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和德育老师建立一种密切而默契的关系。家长要有主动跟老师交流的愿望。同时,做好德育工作还要取得社会的大力支持。如一些公益活动就很适用于学生的德育成长。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节日活动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机会。在少先队社区活动中,学生来到社区干活,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又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他们可以跟伙伴共同讨论:怎样把一件事情做好,有促进了他们团结合作美好品质的形成。过清明时,德育老师带领学生来到墓地,瞻仰烈士,表达了对烈士的缅怀只情,又让学生懂得了感恩。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品质。所以,德育要取得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就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参观、纪念活动等途径和形式在弱智儿童少年品德教育中都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注意,利用这些途径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智力特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做好家长与社会的工作,使家庭和社会为德育创造充分的条件,让他们积极监护,保证学生德育活动时的安全条件。这是最重要的。
6 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德育教师无私地向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只有爱,才能赢得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老师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老师,教育者会获得事业上的乐趣。?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心应当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这足以证明师爱是博大的爱,是理智的爱,是升华了的母爱。它蕴含着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邃的爱,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师爱是无声的,其表现却是铿锵有力的!
1 学校的德育作用是重要的
人类教育活动的发展,从早期的教育形态,到制度化的形态,到今天开放化的形态——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功能?
当今,教育越来越社会化。学校德育究竟要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学校教育对人到底有什么特别的作用?著名教育者曾说,学校通过对人的教育,可以改变整个人。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一个自发的产生过程。但对儿童的真正尊重,并不是让其所有的个性毫无约束地发展。我们有目的地对他们的成长进行规划才是对儿童真正的责任。这就好比野花儿,虽自由自在,但不见得开放得如何舒展与灿烂,需要高明的“园丁”进行有效的“修理”与“滋润”。尽管我们不排除儿童有自发产生良好道德的可能,但我们必须清醒,儿童不能自发的产生健全的道德体系——而这,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完成。所以说,学校的德育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如何才能有效把握小学这一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呢?教师应从一般学习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一般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准备习惯、上课习惯、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和使用习惯等。一般学习习惯的培养需从两方面入手: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②将学习习惯编成儿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养成好习惯。“早上起床,穿衣叠被,快步进操场,跑步完到食堂,快快吃饭进课堂”,要求学生养成按时上课的习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美好品德的形成。
3 学校德育创新与发展
学校教育要与时俱进,必须把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以育人为本的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我们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总合力,使之成为重要的契机。
教育需要民主性。尊重科学是德育的根本,建立规则意识,养成恒定的性格基础。性格是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内化、稳定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用心感染和引领学生。同时,教师是学生观察模仿的对象,教师是以自己为表率,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是以道德作为蓝本和宏图的。当我们走过了人性真、善、美的境界,我们的教育就走到了道德为本的“生命亲和力”。立足职场,以德育改善为目标。校长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应当建立一个这样的“生命亲和力”。榜样、规则、风尚等,是千年的道德传家宝。今天的创新一定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把中国古代传统德育办成中国人的德育精粹,传承中国的民族德育的精髓,并在对现代人的培养中得以落实。教育者根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引发来自师生内部的追求美德的愿望和需求,调动好最大程度自主教育。使德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硬性指标,而变成自下而上的自觉思考。学校尤其注重要的是,打下“立人”的基础,为学生的生命打下纯正的底色。我们应立足学校教育,使感性与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与反思相互交融,使学生情感丰富,从而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4 因材施教进行德育教育
对小学生的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是不同的。针对不同学生的气质、能力、性格差异,去观察、分析、综合,了解全貌后采取不同的措施、途径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
4.1 对“调皮惹事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刻苦精神,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习惯。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现,“调皮惹事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机敏、灵活、亲切、热情,有很多兴趣爱好,但同时也伴有情绪易于波动、不踏实等特点。这类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成为差生,有的甚至会引发伤害事故。教育每一位学生上课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着重培养他们的刻苦精神,并逐步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好习惯。
4.2 对“个性暴躁的学生”要注意培养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个性不稳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情绪往往表露于外。他们热情、果敢、爽朗、为人耿直、精力充沛,有进取心、不怕困难,但往往又脾气暴躁、任性、粗心、性急。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克制忍耐的品质。我在任教四年级时发现有一名学生脾气暴躁,经常跟同学大吵大闹。我静下心来跟他细细交流,渐渐地,他的脾气温和了很多。针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
4.3 对于弱智儿童要多一些爱心。弱智儿童、少年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其认识水平低,内抑制和言语调节功能欠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和形象性,加上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情感意识薄弱,对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亦差,道德判断水平很低,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或不自主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和活动。那么怎样针对弱智儿童少年的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呢?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使校园成为弱智儿童少年的乐园。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校园美如花园,空气清新,活动器材齐全整洁,环境优美并富于教育性,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使之心情愉快,精神焕发,性情得以陶冶,而且对学生思想品德乃至个性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讲文明、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还可利用校园扩充教育内容,创造教育气氛。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德育重要内容和手段。
5 学校、家长与社会要相互协调配合
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首先,要经常跟家长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家长和德育老师建立一种密切而默契的关系。家长要有主动跟老师交流的愿望。同时,做好德育工作还要取得社会的大力支持。如一些公益活动就很适用于学生的德育成长。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节日活动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机会。在少先队社区活动中,学生来到社区干活,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美好品质,又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他们可以跟伙伴共同讨论:怎样把一件事情做好,有促进了他们团结合作美好品质的形成。过清明时,德育老师带领学生来到墓地,瞻仰烈士,表达了对烈士的缅怀只情,又让学生懂得了感恩。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品质。所以,德育要取得社会和家庭的帮助,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就会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参观、纪念活动等途径和形式在弱智儿童少年品德教育中都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注意,利用这些途径和形式进行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智力特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做好家长与社会的工作,使家庭和社会为德育创造充分的条件,让他们积极监护,保证学生德育活动时的安全条件。这是最重要的。
6 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德育教师无私地向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只有爱,才能赢得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老师。老师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老师,教育者会获得事业上的乐趣。?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心应当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这足以证明师爱是博大的爱,是理智的爱,是升华了的母爱。它蕴含着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邃的爱,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师爱是无声的,其表现却是铿锵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