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株Cr(Ⅵ)抗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去除Cr(Ⅵ)特性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l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东北林业大学林场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六价铬[Cr(Ⅵ)]抗性菌株ng 05,经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序列比对研究其分类;同时研究反应温度、溶液pH值以及Cr(Ⅵ)初始质量浓度对该菌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进而确定最佳去除条件;此外,利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研究菌株去除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最佳反应温度为35 ℃,溶液pH值为9,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5 mg/L,在此条件下可以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菌株ng 05对Cr(Ⅵ)的去除效率高达99%以上;对比反应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可知,菌体表面的羟基作为电子供体将Cr(Ⅵ)还原为Cr(Ⅲ),氨基、羧基、C—H与Cr(Ⅲ)在菌体表面形成络合物。
  关键词:Cr(Ⅵ);芽孢杆菌;抗性菌株;分离筛选;生物去除;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X172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6-0268-04
  [HJ14mm]
  收稿日期:2016-11-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编号:J1210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300573)。
  作者简介:张杰(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方面研究。E-mail:zhangjie1972@nefueducn。
  通信作者:张国财,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和森林保护方面研究。E-mail:zhang640308@126com。[HJ]
  六价铬[Cr(Ⅵ)]主要来源于制革、木材防腐、矿石精炼、金属电镀和色素沉淀等行业,随着工业废水的不断排放,使水体、土壤遭到严重的污染。Cr(Ⅵ)毒性强烈,极易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以及黏膜侵入人体,损害肝肾等器官,从而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3],而Cr(Ⅲ)毒性约为Cr(Ⅵ)的1%[4-5]。传统上去除Cr(Ⅵ)的方法包括电渗析、化学沉淀、吸附、反渗透以及离子交换等,但这些方法成本较昂贵,且处理过程中会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生物法以处理成本低、操作简单、不易引起二次污染[8]等优点成为去除含Cr(Ⅵ)废水研究的热点之一。瞿建国等筛选出1株抗铬的脱硫弧菌2-S-8,在营养液中加入75 mg/L Cr(Ⅵ),让该菌在其中生长,结果表明,Cr(Ⅵ)的去除率达到100%[9];朱玲玲等分离得到1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Y 73,让其生长在Cr(Ⅵ)浓度为1 000 mg/L的培养液中,可以还原83%的Cr(Ⅵ)[10];Mutter等仔细研究了处于对数增长期的假丝酵母活菌对Cr(Ⅵ)的去除作用,并且研究培养基对Cr(Ⅵ)的去除效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utilis)对Cr(Ⅵ)的吸附量为7 mg/g,且培养基对Cr(Ⅵ)有还原作用[11-12]。以上研究工作主要偏重于利用培养基中的碳源作电子供体去除Cr(Ⅵ),但在生物去除过程中,培养基中的碳源不仅会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具有成本高、用量需严格控制等弊端。目前,关于不添加培养基的纯菌通过自身生理活动直接去除Cr(Ⅵ)的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拟筛选分离出1株Cr(Ⅵ)抗性菌株,在不添加培养基的条件下,考察环境因子对该菌株去除Cr(Ⅵ)效果的影响,并对其机制作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Cr(Ⅵ)生物治理的工业应用提供有益的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从东北林业大学林场距地面深20 cm处取土壤样品,放入无菌封口袋内,置于4 ℃冰箱内备用。
  基础培养基:10 g胰蛋白胨,05 g酵母提取物,10 g氯化钠,100 mL水,调节pH值为70。
  12试验方法
  121菌株的分离纯化和筛选本试验称取5 g采集的土样,量取5 mL无菌水溶解,搅拌后制成悬浮液。配制好LB培养液,用移液枪吸取1 mL悬液加入150 mL培养液中,用振荡培养箱于150 r/min富集培养18 h后,对菌体进行驯化培养,筛出可以抗铬的菌株。先将菌接种于含5 mg/L重铬酸钾的培养液中,驯化48 h,逐渐提高重铬酸钾的浓度;再将驯化的菌接入含10、15、20、25、30 mg/L重铬酸钾培养液中。然后用接种环蘸取少量菌液,在无菌平板表面进行划线,可在表面得到单菌落,進而获得能在含20 mg/L重铬酸钾培养基上存活的菌株,4 ℃保存。
  122菌株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肉眼观察记录菌落形态,对菌株ng 05进行鉴别染色,利用革兰氏染色法,观测其大小、排列及形态;采用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对菌株进行硝酸盐还原反应、伏普(V-P)反应、甲基红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明胶液化、靛基质试验和西蒙氏枸橼酸盐利用[13-14]等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
  123菌株16S rDNA序列比对提取菌株ng 05的基因组DNA,利用细菌通用引物27 F、1 492 R进行PCR扩增。扩增反应条件:94 ℃ 5 min;94 ℃ 1 min,56 ℃ 1 min,72 ℃ 100 s,30次循环;4 ℃终止。PCR产物直接进行碱基序列测定。利用NCBI的BLAST进行碱基序列比对,使用MEGA 4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
  124菌株去除Cr(Ⅵ)的影响因素使用LB液体培养基对菌株ng 05培养24 h(D600 nm=16~17)后,5 000 r/min离心10 min,菌体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将纯菌接入含 5 mg/L Cr(Ⅵ)模拟废水中,调整各菌体在废水中浓度并使其一致,设置3个重复,振荡培养24 h,每6 h取样3 mL,测定上清液中剩余Cr(Ⅵ)浓度。本试验选择温度、pH值、初始 Cr(Ⅵ) 浓度等因素研究菌体去除Cr(Ⅵ)效果。试验设计如下:pH值5、6、7、8、9、10;反应温度20、25、30、35、40、45 ℃;Cr(Ⅵ) 浓度5、15、25、35、45、55、65 mg/L。   125红外光谱试验(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简称FTIR)将处理后的菌体制成样品,在红外吸收光谱仪上进行检测并记录其光谱。
  13测定方法
  Cr(Ⅵ)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15]。
  2结果与分析
  21菌株ng 05鉴定结果
  211菌落形态及其生理、生化特征从土壤中筛选出1株Cr(Ⅵ)抗性菌株ng 05,该菌株革兰氏染色后为蓝紫色,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大小为(05~25)μm×(12~100)μm,短杆状;在琼脂上,该菌落边沿整齐,表面光滑湿润,易挑取,白色半透明,菌落正反边沿与中央颜色一致(图1)。
  由表1可见,菌株ng 05明胶液化试验、伏普(V-P)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和甲基红试验结果呈阳性,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靛基质试验及西蒙氏枸橼酸盐利用结果呈阴性。根据以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参照《伯杰氏细菌系统分类学手册》,初步判定菌株ng 05为芽孢杆菌。
  注:“ ”表示示阳性;“-”表示阴性。
  21216S rDNA的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分析按照细菌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菌株ng 05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16 S rDNA序列,长度为1 514 bp,用BLAST将获得的16S rDNA序列和GenBank中的所有序列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菌株ng 05与芽孢杆菌属相似度高达99%以上,并且经MEGA 40软件构建16S rDNA的系统发育树(图2)进一步分析。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结果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综合分析,最终将菌株ng 05鉴定为芽孢杆菌属。
  22反应温度对Cr(Ⅵ)去除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在20~35 ℃下,菌株ng 05对Cr(Ⅵ)均有不同程度的去除,随着温度的升高,去除效率也会逐渐增大,温度为35 ℃的条件下效果最佳,去除率可以达到99%以上,而超过35 ℃后Cr(Ⅵ)去除效率就逐渐下降。因此可知,35 ℃是去除Cr(Ⅵ)的最佳温度。
  由于微生物去除Cr(Ⅵ)的过程是酶促反应,在过低的温度下细胞膜流动性的减弱能够阻碍运输系统的正常运行,使基质不能顺利进入胞内供给细菌而满足其正常生长的需求;在过高的温度下,蛋白质会发生变性,而且是不可逆的,进而使去除Cr(Ⅵ)的蛋白酶功能受到损伤,改变细胞膜的结构或影响蛋白合成机制[16],由此说明,此菌株在温度35 ℃时酶促反应最佳。
  23pH值对Cr(Ⅵ)的去除效果影响
  本试验在pH值5、6、7、8、9、10的范围内研究菌株ng 05对Cr(Ⅵ)去除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pH值越高,Cr(Ⅵ)的去除效率也更佳,当pH值为9时,Cr(Ⅵ)去除率最大,达到99%以上,随后pH值继续升高,去除效率则下降。
  菌株ng 05去除Cr(Ⅵ)是质子消耗过程,因此Cr(Ⅵ)去除效率随着pH值升高而提高;同时,菌株ng 05去除Cr(Ⅵ)也是酶促反应过程,过高的pH值会对蛋白酶的电离率造成影响,使蛋白酶的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其活性。因此,选择合适的pH值对菌株去除Cr(Ⅵ)至关重要。由本试验可知,在pH值为9时,菌株ng 05蛋白酶活性最强,Cr(Ⅵ)去除率也最高。
  24不同初始Cr(Ⅵ)浓度对菌株ng 05去除Cr(Ⅵ)的影响
  从图5可知,Cr(Ⅵ)浓度为5 mg/L时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效率达99%以上;但随着Cr(Ⅵ)浓度的升高,去除效率也随之下降。
  由于菌株去除Cr(Ⅵ)是酶促反应过程,Cr(Ⅵ)浓度的升高,使细胞表面上的活性位点与铬离子碰撞的机会增大,Cr(Ⅵ) 需求的活性结合位点很多,进而增强了蛋白酶的催化效率,直到满足限制浓度,达到饱和状态。一旦Cr(Ⅵ)浓度高于限制浓度,菌株去除Cr(Ⅵ)效率就会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所以Cr(Ⅵ)浓度为5 mg/L時的去除效果最佳。
  25红外光谱分析(FTIR)
  由图6可见,ng05菌株细胞表面存在多种官能团:3 38675 cm-1 处的吸收峰是羟基,2 92645 cm-1处的是 —CH3、—CH2的对称和反对称的变形伸缩振动吸收带,1 65381 cm-1 处的可能是羧基基团中的羰基峰,或者是羰基、氨基的共轭峰;1 40013 cm-1处的吸收峰为—CH3与 —CH2 的弯曲振动;1 06769 cm-1处的吸收峰可能是多糖或多糖类似物的C—O键和硅酸盐杂质的Si—O键伸缩振动峰[17]。对比Cr(Ⅵ)处理前后的FTIR谱,3 38675 cm-1处的羟基吸收峰,加入Cr(Ⅵ)后从3 38675 cm-1处发生位移至 3 29957 cm-1,吸收峰相对反应前均有很大减弱。
  对于微生物去除Cr(Ⅵ),大部分学者认为是胞外还原作用。Chatterjee等认为,细胞壁表面的—OH与—NH参与 Cr(Ⅵ) 的还原[18]。而Kang等则认为,可以通过细胞表面的—C[FY=,1]O形式吸附Cr(Ⅵ)[19]。在本研究中,结合Cr(Ⅵ)处[CM(25]理前后菌体的FTIR谱图分析结果显示,吸收峰相对反应[CM)]
  前均有很大减弱,说明菌体与Cr(Ⅵ)反应后表面的羟基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羟基作为电子供体,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20],被还原而得的Cr(Ⅲ)主要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或者Cr(Ⅲ)与羧基、羰基形成络合物[21]存在于菌体表面。
  3结论
  从东北林业大学林场土壤中筛选分离出1株Cr(Ⅵ)抗性菌株ng 05,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分析以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表明,菌株ng 05为芽孢杆菌属。
  不添加培养基的纯菌去除Cr(Ⅵ)的效果在35 ℃、pH值为9、初始Cr(Ⅵ)浓度为5 mg/L的条件下效果最佳,去除率达99%以上。   采用FTIR方法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菌体表面上的羟基作为电子供体将Cr(Ⅵ)还原为Cr(Ⅲ),氨基、羧基、C—H与Cr(Ⅲ)在表面形成络合物,研究结果可为Cr(Ⅵ)去除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Narayani M,Shetty K VChromium-resistant bacteria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for hexavalent chromium removal:a review[J]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3(9):955-1009
  周宜开 环境流行病学基础与实践[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49-252
  [3]周梦芝,王华锋,郑月慧,等 常见重金属污染与男(雄)性不育[J] 中国公共卫生,2013,29(5):769-772
  [4]Xu Y,Zhao D Reductive immobilization of chromate in water and soil using stabilized iron nanoparticles[J] Water Research,2007,41(10):2101-2108
  [5]Petruzzelli D,Passino R,Tiravanti G Ion exchange process for chromium removal and recovery from tannery wastes[J] Water Science
其他文献
摘要:选用2016年于甘肃收集的9个甜玉米品种种子进行标准发芽试验、人工老化发芽试验、盐胁迫发芽试验、旱胁迫发芽试验、低温冷浸胁迫发芽试验,比较不同品种在不同逆境条件下的活力表现。结果表明,品种601和品种1618在各种逆境条件下均表现出高活力;品种609在3种逆境条件下(人工老化、模拟干旱胁迫、冷浸处理)表现出高活力,而在盐胁迫条件下活力较低;品种818则只在2种逆境条件下(盐胁迫、模拟干旱胁迫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工农业的发展,水土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人工湿地的构建是一种高效、可持续的面源污染协同修复途径,人工湿地主要利用植物和微生物联合机制对水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成本低、能耗少、管理运营方便且环境友好,是一种大有潜力的污水修复技术。本文阐述了人工湿地中各个组成的作用和机制,并对未来人工湿地中生物修复需要开展的研究作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人工湿地;面源污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
摘要: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以江西省782户样本农户为依据,通过Binary Logit回归模型研究信息渠道对规模农户低碳技术应用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政府是否组织培训、相关支持力度,农户的网络使用情况、信息来源数、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加合作社、是否与农技员联系以及地形条件对规模农户低碳技术应用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是影响农业低碳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最后就如何推广农业低碳技术提出3点建议。
摘要: 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单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Gamble) N Chao]叶中总黄酮含量,采用烘箱贮藏法测定油樟叶总黄酮对猪油、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单波长分光光度法均可用于油樟叶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双波长法的稳定性、精密度、重现性、回收率更好,双波长法测得脱脂油樟叶中总黄酮含量为19 21 mg/g。油
有一条鲤鱼想要跃过龙门,结果一不小心掉在了干涸的堤岸上。這时,一群蚂蚁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只蚂蚁说:“这条鱼完了,再也回不到河里了。”“是呀,这是命运给它安排的最终结果。”另外几只蚂蚁附和道。  “不一定。”一只小蚂蚁插嘴道,“我能让它重新回到水里去!”蚂蚁们先是一阵惊讶,继而是一阵哄笑:“别吹牛!你那点儿力气,是想把它驮到河里去吗?”  小蚂蚁不慌不忙道:“不是驮,而是咬。”蚂蚁们听
摘要:连麦8号是江苏胜田农业科技发展公司以烟农19与52-3杂交育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为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强,适宜在江苏淮北地区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96 t/hm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89 t/hm2。  关键词:小麦;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095-01  
摘要:研究建立同时测定珍珠粟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检测方法,并通过测定分析13个种质资源中直链与支链淀粉含量的变化,为筛选适宜的加工品种提供依据。根据双波长选择原理和扫描光图谱,确定直链淀粉的测定波长、参比波长分别为634、426 nm,支链淀粉的测定波长、参比波长分别为539、763 nm。直链淀粉浓度在4~44 mg/L之间(r=0.999 3)、支链淀粉浓度在20~120 mg/L(r=0.9
摘要:为了规范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基于湖北省105个粮食类合作社的调查资料,对粮食类合作社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合作社没有设置会计岗位,也没有进行会计核算;大部分合作社内部控制薄弱;大多数合作社财务核算不规范;许多合作社没有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合作社成员不了解也不关注相关法律法规;股权和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少数核心成员;内外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会计人员匮乏。因此,必须
摘要:镇油7号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产量潜力大、抗病性强、株型紧凑、适合全程机械化作业的油菜新品种,2013年1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镇油7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产量形成以及因种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讨论,总结适合全程机械化油菜品种的选育体会,旨在为适合机械种植的油菜品种选育理念和方法提供借鉴,发挥紧凑型油菜品种在生产中的增产特性,加快其科学推广应用。  
关键词:明党参;内生菌;苯磺隆;降解率;生物学鉴定  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为我国特有的伞形科明党参属植物,别称山花、山萝卜、明参、明党[1]。明党参是草本植物,周围易杂草丛生,杂草与明党参植株竞争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从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而磺酰脲类除草剂,如苯磺隆,能够有效去除其周围杂草,使明党参旺盛生长。  苯磺隆(tribenuron-methy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