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浅析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tianquan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部完全成熟的著作,他们以实践观点和实践的思维方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并实现了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是如何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是如何将唯心主义从其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从而实现历史观领域的革命性变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费尔巴哈;鲍威尔;青年黑格尔派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02-02
  一、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费尔巴哈认为,“人们是互相需要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需要、互相交往、互相有爱,由此,人是“社会的人”,这就是共产主义。他不懂得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主要在于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不懂得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改变资本主义。他把“共产主义”一词描述的毫无内容。费尔巴哈理解的感性世界,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又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方面的理解都脱离了实践,脱离实践的立脚点而看待问题必将会给认识带来种种困难。费尔巴哈不懂得我们生活的周围的世界并不是人类历史以前存在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可靠的感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认识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不懂得人类的劳动生产是“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费尔巴哈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因此,他不懂得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社会条件,他用哲学宣扬人与人之间所谓的平等,他陷入了唯心主义。
  (二)马克思对鲍威尔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
  鲍威尔妄图用“自我意识”制造出人,又用“自我意识”取消人,他还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取代费尔巴哈的“类”的观念,说费尔巴哈的“类”的观念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存在的。而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的“类”的观念同现存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他却一无所知。鲍威尔指责马克思恩格斯不知道批判家“过去工作”和“现在工作”是在“创造世界”,是“唯一的创造的和动力的本源”,“无尽的斗争和生理,不断的破坏和建设”。他还指责马克思恩格斯不配而且也不知道,只有批判家才是唯一彻底摧毁了完整的宗教和具有各种表现的国家的人。鲍威尔认为,批判支配并创造了历史,甚至他们的敌人以及现代的一切运动和活动都是他们的创造物,只有他们才是执掌大权者,因为力量就在他们的意识中。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虽然意识到实践活动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由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主体并非“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因此这种理解并不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真实的理解,而只能是抽象精神的自我运动的过程。唯心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逻辑范畴,就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认为宗教、概念、抽象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却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在自己的想象中用宗教的幻想生产来代替生活资料和生活本身的现实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由此而引发出占统治地位的将是愈来愈抽象的思想,即愈来愈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唯心主义把抽象的精神高高树立在祭坛上,要人们顶礼膜拜,而人本身却成了这种精神自我实现的工具。因此,唯心主义只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实际上却剥夺了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由此可见,唯心主义虽然发挥了人的“精神的力量”,把“绝对精神”作为历史观的基础,但它“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也没有找到和确立历史观的真正现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提出及阐述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一切唯心主义,继承和超越一切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找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那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任何人类都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这里“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绝不是费尔巴哈仅仅局限于感情范围内的“单独的、肉体的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真实基础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之前,不管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对“实践的人”这一历史观的前提理解的并不科学,因此他们对“人的实践”这一历史观的基础理解也缺乏科学的解释。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理解世界的客体直观性,也揭露了唯心主义的抽象能动性,二者共同的缺陷就在于“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思。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进一步地揭露和批判,并在揭露和批判中阐发了唯物史观得以建立的真实基础,也就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的唯物史观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并且“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的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是人们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但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首先是为了生活而需要的衣、食、住、行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马克思在反思、批判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真正发现了唯物史观得以创立的现实基础,即现实的人的有目的、有意识地生产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而这种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正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现实体现。马克思正是理解和把握了它,才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活生生的、坚定的现实基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真正本质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承认人又不理解人”,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历史观,马克思由“抽象的人”发展到“现实的、具体的人”,既是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对历史观本质的进一步揭示,唯物史观的真正本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在《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这说明,马克思认识到人类历史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实际展开的过程,科学的唯物史观是与人的实践发展相一致的。马克思明确表明了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过程,即“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达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新唯物主义是“实践的人”和“人的实践”的统一,从而一条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就被开辟出来了。
  而“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又取决于两个条件,即“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人的实践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关系全面生产的结果。人通过实践不停地把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客观世界中,这种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发生的越广泛、越深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人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得以展开。“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个人交往关系高度丰富的结果。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所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促进了人自身的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历史是现实的人的历史,而非抽象的人或抽象的精神的历史,历史本质上是“历史的人”创造“人的历史”的现实实践过程。
  总之,在《形态》中,马克思运用人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统一,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了“人”、“实践”、“历史”的真实内涵,并按照人——实践——历史内在统一的逻辑,确立和揭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得以建立的前提、基础和本质,从而克服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对立,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王丽晶(1991—),女,汉族,天津市人,研究生在读,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其他文献
英语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高中的所有重要考试中,都会有英语学科的考试,比如高考英语的成绩好坏就对高考综合成绩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英语学科的学习在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虽然我国已经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习成绩依然是反映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其中英语学习成绩就是检验高中生英语学习效果好坏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英语
一、国企股份制改革现状rn近年来,我国国企股份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革建立了一批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另一方面,通过股份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专门人才。警官大学出于培养人才目的的特殊性,需要在素质教育的理论与途径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察管理系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125模式”,并运用到实践中。几年来,通过反复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警察素质和警察技能的教育和教学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成功尝试。认真总结“1
一、引言    自1952年哈里斯(Z.Haris)发表了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一文后,语篇分析逐渐地发展为一门学科,近20年来更是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篇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形式上的联系被称为衔接,语义上的联系被称为连贯。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义、语法、和语用几个方面分析文本,研究语篇的结构、句子的排列,句际关系,会话结构、语句的指向性、信息度、句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我国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武术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高校武术教学肩负着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武术教学要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针对新的问题不断迈出新的步伐。近日,武术健身操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同时带动着湖北省武术健身操的推广,武术健身操套路的推广无疑为我国新一轮武术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借鉴和启
摘要:迈克尔·翁达杰是加拿大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新星,以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著称。小说《身着狮皮》是其早期的代表作,涉及到的主题有文本与历史、爱情、后殖民主义等。笔者细细读来发现,作家在文本中借自然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男女两性之间的斗争主题,展现了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同时也表达了对两性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互爱、和睦相处的愿望。  关键词: 迈克尔·翁达杰;《身着狮皮》;生态女性主义  中
前言    在篮球运动中,教练员以往大多关注的是运动员四肢力量,由于四肢力量在许多技术结构中是较为关键的基础运动素质。因此,对核心力量的训练也就容易忽视。近年来,人们对核心力量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总的来说还不系统,核心力量在篮球力量训练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发展核心力量,如何协调发展四肢力量和发展核心力量的关系是作为篮球教练员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核心力量的概念阐释    核心力量
应用文写作在高职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诸多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地位得不到充分认识、教学形式陈旧单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经常运用的应用文写作采用“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分解为相应的目标任务并进行解决,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
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建筑中使用起重机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为保证在工程建筑实施中安全性的保证,需要确保起重机操作的安全,加强对其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