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武旦之花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cqu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卉婷有一双明亮、纯净的眼睛,是一个漂亮、单纯的女生。采访时,她略显紧张,也不大擅于自我表现,只是很安静地坐在我面前。面对问题,她会略作考虑,答案总是简单明了,没有过多的装饰性词语,也没有长篇大论地谈论对学戏多年的感受。但是,却给人自信的感觉,这个小女孩单纯的人生让你觉得她并不简单。
  1997年,杨卉婷出生在老家哈尔滨,婴儿期随着做生意的父母来到北京。杨卉婷的父母跟戏曲一点关系都没有,儿时的她对京剧没有任何概念。小学一年级时,她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有一个戏曲兴趣班,老师问她有没有兴趣参加。对戏曲一无所知的她从此走上了她的戏曲人生。
  小学时期,基础课程学习是重中之重。兴趣班也不过是一周一两次的练习。作为一个业余选手,杨卉婷的京剧天分却是毋庸置疑的。10岁的时候,在戏迷票友大赛中获得了金奖。2008年,杨卉婷11岁时,在第十二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中,凭借《扈家庄》中扈三娘的表演获得了京昆业余组小梅花金奖。两次大赛的金奖,让杨卉婷获得了自信,也用奖项为她的前途作出了规划。杨卉婷的父母很支持她学习京剧武旦行当。于是,全家作了决定,让她初中报考专业学校系统地学习京剧表演艺术。
  就这样,一路顺风顺水的杨卉婷走进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北戏)。
  一般来说,从业余进入了专业学习的孩子,多少都有一些毛病,但杨卉婷没有,她的基础很好。即便如此,对于杨卉婷来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武旦主要是以武功和技巧为主的行当,这不仅要求演员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常年坚持练功不辍。在学戏之初就需要比其他行当下更多的功夫,吃更多的苦。杨卉婷说:“小时候学戏是边学边玩,进了北戏,才开始真正系统学习,感觉很辛苦。第一年学习,专业课都练得特别苦特别累,甚至觉得难以忍受。有时候一想起要上专业课就发憷。”那时候的杨卉婷也常会退缩,不想继续练下去。她觉得自己的初中三年就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知道自己不能放弃,同时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受苦受累去忍受这些痛苦。但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杨卉婷说:“一路走来,看看别人,我们这个年龄,吃苦都是有数的,不学这个,也一样要吃苦,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尽管杨卉婷对自己在初中时期的表现并不满意,但是她的老师朱明杰却对她的表现很肯定地说:“杨卉婷的表现是很优秀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很不错。一直以来她都是练功刻苦、学习认真的学生。”
  杨卉婷说,从上高中开始,突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明确的想法。她说:“我突然就想,作为一个外地人,留在北京到底要做什么呢?我抛弃了大多数孩子那样的正常文化课学习,选择了京剧专业,到底是在干什么呢?人生需要一个目标,一个奋斗的目标。京剧这条路,这么多年坚持了下来很不容易,不能放弃。既然如此,我就要开始努力。”有了目标的杨卉婷学习更努力也更刻苦了。2011至2014年连续四年她获得了政府奖学金,2014年获得了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奖学金。2014年杨卉婷的《盗库银》在 “文华艺术院校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中获得文华铜奖。
  《盗库银》为经典武旦折子戏,有大刀、双鞭出手等,高难惊险,动作优美。钱塘县令搜刮民间金银珠宝,贮于县衙库内。白娘子派遣小青去盗银造福于民。小青携五鬼趁夜黑将库银全部盗出,县令求库神追索小青,小青与五鬼战败库神,胜利而归。杨卉婷扮演的小青扮相漂亮,身手了得,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杨卉婷说:“学校非常重视这次比赛,从内部选拔、集训到决赛前,整个暑假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休息,一直为比赛作准备。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带了我6年的朱明杰老师。她是最值得我学习的人,尽管我们都觉得她的表演已经非常棒了,但是她多年来坚持跟从校外的名师学习,回到学校再将她的心得体会教给我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学无止境。她给我们补课从不计较时间,只要她觉得我们学得不够好,需要提高,就会牺牲休息时间为我们上课。”正是因为学校的重视、老师的悉心培养、自身的努力,杨卉婷才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面临毕业的杨卉婷将会继续她的京剧学习,作为北戏的保送生,她将在9月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继续深造。我们希望这一朵美丽的武旦之花,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继续绽放出更美更璀璨的艺术之花。
  专业老师朱明杰评价:
  杨卉婷专业素质好,学习态度好。学习非常认真,练功刻苦,文化课也很努力,在班里始终保持前三名的成绩,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她的各方面素质都高,协调性好,身高、扮相都不错。学校聘请来的专家对她的评价很高,甚至认为她的条件比很多专业剧团的女演员还要好。希望她继续努力,将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其他文献
美铁帝国建设者号用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才走出国家冰川公园,经过了东冰川公园站,迎来一望无边的蒙大拿高原。从天亮到黄昏,全景车窗那巨大的玻璃如同一幅巨大而多彩的银幕,时时、分分、秒秒不知疲倦地为观景车厢里的旅客们免费播放平原、牧场和农场的美丽风景。笔者去年夏天在新疆天山南北转悠过一个多月,看足了无边的戈壁荒原,突然发现眼前这蒙大拿州的天地与咱中国新疆的特别相似:同样的浩瀚千里、苍茫无际。  上午10点帝
期刊
上桌  这里的上桌,特指上桌吃饭或喝茶。  老北京的家庭,对子女上桌吃饭的规矩极严。平时,晚辈跟长辈是不能同桌吃饭的,按长幼有序的规矩,通常是长辈先吃。长辈吃过之后,才轮到晚辈。例如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饭菜做好,先上桌的是爷爷、奶奶,然后是父亲,最后才是子女和母亲。  因为老北京的家庭守旧,尊崇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爷爷和父亲可以同桌,然后是子女,最后是奶奶和母亲。  老北京的家庭基本
期刊
杨腾,11岁,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一年级学生。杨腾从三岁就开始与京剧结缘,那时他已表现出对京剧的极度喜爱,跟着电视学两遍,就能有板有眼地跟着唱下来了。当然,眼下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好玩儿的时候,网游、手机,很多人玩得倍儿溜,杨腾没时间玩那些东西。除了文化课,就是京剧基础课了,每天晚上还要有一个小时的练功。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孩子好玩儿。  记者: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选京剧这个专业呢?学戏是
期刊
2015年1月上旬,大风降温。  小乖,北京明光北里的年迈流浪猫。在寒冬的日子里,不知去向。  在很多人眼中,10岁的小乖是乖巧而充满母性的,在更多的人眼中,它是流浪动物中幸福的化身。她的身上寄托着爱猫人的希望:流浪猫也能有美好的一生,也能与城市人和平相处,也能有平和的晚年。  然而,另一些人,那些讨厌流浪动物的人眼中,小乖不该生存在人类的生活圈里,更不该得到良好的照顾。流浪猫,是城市里流动的垃圾
期刊
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不仅让我想起我军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抗日战争中屡屡建功,让日本鬼子和汉奸一听到他名字——小白龙(原中国大学优秀学子白乙化)就胆战心惊!  解放前,我曾就读于中国大学附中,从知晓了解白乙化到敬慕佩服白乙化,从追随学习白乙化,到参军卫国,在漫长的战斗岁月里,不断纂集了白乙化叱咤风云、挥戈京都的传奇轶闻,耄耋人借机史海钩沉。  灵山
期刊
如何将京剧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创排新编剧目,一直是一个难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京剧这一国粹的重点。在这方面,北京京剧院从未停止过新编剧目的脚步。近些年来编排了不少新编剧,逐渐提升其艺术品质,将新编剧目打磨成经典剧目,令京剧界赞叹,让观众大呼过瘾。2015年,北京京剧院更是加大了推广新编剧目的力度。6月,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推出了“新编剧目展演”,四台由老中青三代名家领衔的新编大戏,集中接受戏迷检验,呈
期刊
在街头巷尾的报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期刊画报,这些装帧精美价格不菲的期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广受大众的喜爱。像电影画报、时尚画报、健康画报等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那什么又是画报呢?根据其形式与内容,我们一般认为,以摄影图片、绘画为手段,来传播信息和知识的直观图像的期刊。我国最早的画报是创刊于清光绪三年(1877)的《寰瀛画报》,它随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而来,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图文并茂的报
期刊
躺着别枕被摞儿  被摞儿,就是叠好的被子摞到一起。北京的老式家庭,每天都是这样叠被子的,被子叠好后,摞到一起,放在床头,也有人把它叫“被卧垛”,或者写成“被楼”。被子摞到一起,一层一层的像个“楼”,这种比喻,也没什么问题。  在北京土话里,被子通常叫“被卧”,这个词儿很有意思,“被卧”是盖的,而不是卧的。在北京的老规矩里,不但“被卧”不能卧,也不能枕,不能靠。而且被摞儿也如此。  其实,这个规矩主
期刊
焦树栋,1910年生于河北,从军二十多年,从小兵到上校,最高任职师参谋长。没有高官亲戚的帮助,全凭苦干而来,一生漂泊坎坷。1929年在东北军开始军旅生涯,因为不是东北人没能得到上级信任,后又加入国民党49军,但因参加过双十二西安事变,更得不到信任甚至遭到蒋系同僚的歧视。解放后他又成了历史反革命,每逢遇到政治运动,都成了被批判的对象,打倒“四人帮”后才得到团结。戎马生涯是老人一生最为津津乐道的经历,
期刊
过去的一年里,媒体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从最早弄得沸沸扬扬的姚贝娜事件,很多不明就里的人上来就破口大骂,以再次证明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新旧交替之夜发生在外滩的踩踏事件,以及哈尔滨那场葬送了五条鲜活生命的大火,本地媒体都发布了令人恶心的报道。再早,21世纪报系因涉嫌敲诈和有偿新闻,主编和记者数人被拘押。更早,央视著名财经主持人芮成钢被纪委请去“喝茶”,揭开了这个中国第一传媒腐败窝案的盖子。由此,“无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