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乖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226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上旬,大风降温。
  小乖,北京明光北里的年迈流浪猫。在寒冬的日子里,不知去向。
  在很多人眼中,10岁的小乖是乖巧而充满母性的,在更多的人眼中,它是流浪动物中幸福的化身。她的身上寄托着爱猫人的希望:流浪猫也能有美好的一生,也能与城市人和平相处,也能有平和的晚年。
  然而,另一些人,那些讨厌流浪动物的人眼中,小乖不该生存在人类的生活圈里,更不该得到良好的照顾。流浪猫,是城市里流动的垃圾载体,是疾病和肮脏的代表,它们早该被灭绝。
  猫窝被拆
  2015年1月15日,小乖已经失踪将近一周了。
  家住北京明光北里的孙女士和几位爱猫的大妈,有时间就会去找找这只名叫小乖的流浪猫。几天前,当地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城管一起,将位于明光北里15号楼楼下的一处流浪猫窝拆除,小乖受到惊吓后逃走了。“我平时不住在这里,但是雇人每天帮我喂猫。”孙女士说,“前几天街道带着城管把猫窝拆了,后来陆陆续续回来了几只流浪猫,但是岁数比较大、最讨人喜欢的小乖没回来。”
  小乖今年已经10岁,相当于人的50到60岁,已经是老年猫了。
  十几年前,在爱猫人孙女士的带领下,人们为院子里的流浪猫搭建了“豪华”猫窝。这个猫窝每年都会换上新的窝垫。每隔几天就有人来打扫。每天都有人在准备好的食盆中投喂猫粮。所有的流浪猫都被有组织地带去做了绝育。病猫有人照料,去世的猫有人掩埋,这里的流浪猫在爱猫人士的管理下,被照顾得井井有条。住在猫窝边上的邻居说:“因为猫都被做了绝育,这里的猫并不会很吵闹。我住在边上,很少能听到猫叫。即便夏天,也没有臭味。这里的猫安静而且被照顾得很好。”
  猫窝位于地下室凹进去的窗口下面。不特别注意的人很难发现。每天晚上小乖在这里的猫通铺上睡觉,已经睡了10年。最近它胃口特别不好,天冷,总是窝在通铺上的棉猫窝里睡觉。此次猫窝被拆后,院子里爱猫的几位老太太,最担心的就是小乖。“那天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很担心小乖是不是在失去温暖的猫窝、猫碗被砸,饱受惊吓和冻饿后,已经带着对人类深深的恐惧,离开了世界。”孙女士伤心地说。
  最乖的猫
  2003年之前,明光北里没有流浪猫,但有耗子,大白天都能看见肥大的耗子跑过院内的小道。之所以有耗子,可能和院前有一个当时还没有拆除的平房院子有关。
  有一天,小乖的父母——一对流浪猫来到了明光北里,并在这里产下了一窝小猫。小乖出生后两年,小乖的母亲生完新一窝小猫后病重,临死前把几只小猫一只只叼到孙女士等爱猫人士的面前,把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她们。等一切都安排好后,小乖的母亲就找了个角落,安静地死去了。小乖父母这些第一代的流浪猫都是被家养后又被不负责任的主人抛弃的,因此特别黏人。随着流浪猫数量的增多,小区内的耗子几乎见不到了。而后面的这些流浪猫与人的关系没有第一代那么亲,始终与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小乖是一个例外。
  小乖出生于2004年四五月份,是这个院里的第二代流浪猫。2005年她生过小猫后,被做了绝育。孙女士介绍:第二代流浪猫一般不亲人,但小乖在她大概4岁之后,就对我非常信任。因为毛长,总是擀毡,它会在吃饭后看见我还没有走的时候来找我,卧在我身边,要求梳毛。每逢这种时候,我不论本来想做什么,都会放弃,而是留下来给她梳毛。每次梳的时候都要轻轻的,不能拽她太疼,太疼就跑了。
  小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总是掉到没有遮挡的地下室里面,总共掉下去三次。孙女士说:“每次我都拿上老公的两包烟,去找拿着地下室钥匙的政法大学工作人员,请他开门。我去黑乎乎的地下室把小猫找到,抱出来,还给小乖。最后一次救出来,小猫嗓子都叫哑了,于是决定不还给小乖了,给小猫找了个好人家,我在华尔街日报的前同事领养了它。”
  小乖的另外一个儿子,叫黄眼睛。安全地在院里成长、生活。小乖始终像妈妈一样爱护着黄眼睛。有一次,从相邻的院子跑来一个黑色的大公猫,到这里抢食吃,打了黄眼睛一下,被小乖看见了。那时候黄眼睛已经长大了,个头比小乖还大,但小乖还是以妈妈的责任心保护着孩子。只见小乖上去就给了个头超过她的大黑猫一巴掌,大黑猫逃跑,小乖飞速追赶,把大黑猫逼到了一棵高高的树上,小乖就在下面等着,黑猫一直不敢下来。后来,黑猫再也没有到我们院里来。
  建立猫乐园
  孙女士说,我们院是政法大学和司法部合盖的职工宿舍区,共3栋楼房,绿化良好。猫乐园被建在一层104号的窗外,我和104号居民为了让猫在花坛里晒太阳时不被外面路过的人看见,也为了防止小孩快速冲到花坛里吓唬猫,由我买了冬青树苗和月季苗,由104号的居民帮助种。经过多年的种植,给花坛里圈出了一块绿地。我们在里面放上几个猫窝、地垫,猫除冬天之外,其他季节经常在这里的草丛中、花树下睡觉。猫相互认识,因为已经绝育,并不打架、吵闹,只是慵懒地晒太阳或者舔毛或者坐着看风景。
  厄运
  似乎好事总不长久,之所以要拆除这些流浪猫窝,主要是海淀区正在争评全国文明社区,明光北里也在参选范围之内。社区工作人员说,其实12月份她们已经贴出通知,让居民们把自己自行堆积的违章的东西都清理了。评选文明社区时间紧任务急,只能紧急拆除一些居民违章堆积物。另外,据社区工作人员讲,也有一些居民多年来一直举报这个所谓的猫乐园里的猫晚上闹猫大叫,影响他们休息。而且猫乐园里还堆了破桌子、破木板和肮脏破烂的跟被套一样的棉垫,冬天了里面还有苍蝇在飞,特别脏。
  但是孙女士和一些周围的邻居并不认可社区的这种说法。这里的猫都被绝育了,不会出现闹猫大叫的情况,而且因为有人负责定期打扫,猫乐园的卫生是有目共睹的。孙女士认为,根据北京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第四条的规定,拆猫窝前按照规定应该先提前通知她,哪能说拆就拆呢?孙女士带着记者查看了整个小区的违章堆积物。记者看到,这里居民楼外面有不少堆积物,但并未被拆除。这次被拆除的只有这个轻易不会被看到的凹在里面的猫窝,而猫窝外面的树篱笆下面还有几个被砸坏的猫食盆遗留在那里没被清理掉。孙女士怀疑,可能是因为去年夏天她阻挠了社区工作人员用剧毒农药乐果杀虫,和社区管理人员产生过节造成的。“乐果又称氧化乐果,是一种危险的高毒农药,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明令要求对它限制使用。”
  而居委会张主任对此告诉记者,她发现社区树上都是虫子,就叫来工作人员打虫,并不是很清楚这是什么农药。她认为孙女士为什么不阻止整个社区打这种农药,偏偏不许工作人员在猫乐园周围打药,明显孙女士只是为了自己的猫。
  如今,残留下来的一个木制流浪猫窝被放置在了小区的西面。孙女士觉得,流浪猫怕人,这里人来人往,猫很难在这里居住。孙女士和几位爱猫的小区居民继续寻找着小乖,同时在被拆除的猫乐园里放置了新的床垫,希望流浪猫能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季。
  采访结束的时候,一位社区居民路过,他询问我们在采访什么,听了记者的简单叙述,他摇了摇头,说:“偌大的社区,难道就容不下几只流浪猫!”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
其他文献
2015年12月18日上午,京津冀三地艺术院校齐聚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少儿戏剧场,隆重举行“京津冀艺术职业学院(校)协同发展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文化部科技司、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有关领导,以及参加签约仪式的四个院校——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和相关院团领导、新闻媒体出席了签约仪式。在三
期刊
罗振宁圆脸,高鼻梁,大眼睛,说话缓慢,性格内向,今年37岁,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70后。她从小喜欢画画,上小学时老师就爱看她画的画,说她有画画的天分,为此给她改名叫振宁,寓意是振住宁静,长大后她又喜欢上画油画。2002年生长在北国黑龙江哈尔滨的女孩来到了北京,又在京城继续走她画油画的艺术道路。    罗振宁擅于色彩的运用。在《嫣语盛放》这幅油画中,大的花朵是牡丹。牡丹花,花泽艳丽、玉笑珠香、风流潇洒
期刊
孟庆利先生现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世界孔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法定代表人兼常务副会长、北京孔孟小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不仅因精湛的书法造诣享誉全国,更是多年如一日,用凡人义举书写大爱、见证真情,其心系学子、奉献家乡、热心公益的感人事迹被人们心口相传、广受赞誉。  一名普通的老党员,曾经的老军人孟庆利,在基层当过工人,在部队当
期刊
“你妈哪像一个上海人啊!”这话典型地反映了亲朋好友们对我母亲的看法。  传统的看法,上海人、特别是上海女人喜欢追求生活上的舒适安乐、赶时髦、爱打扮、小气抠门、傲慢。但这些坏毛病在我母亲身上似乎找不到踪影。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毛泽东的这句名言是1950年代以来无数革命者践行的“圣经”。可以说,它极大地影响了包括母亲在内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追求。是革命事业,把母亲从上海人变成了一个地道
期刊
对17岁的欧键来说,京剧就是他的“瘾”,这辈子是戒不掉了。  欧键的童年是在深圳度过的,8岁那年,学校响应文化部“戏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开设了京剧兴趣班。老师来班里挑人,因为“柔韧性好一些”,欧键很幸运地被选中。每天下课后,他便去京剧兴趣班里练习基本功。学校专门从北京邀请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弟弟赵元侠为学生授课。他认真负责,非常有耐心,对孩子们照顾有加。得益于赵老师的开蒙,欧键一点点走进
期刊
胡同,原是蒙古语,蒙古人把细长小巷叫“忽洞”,时间久了,“忽洞”便成了“胡同”。胡同,就是很窄的街巷,在北京城,胡同可谓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胡同里面,随处可见的是众多的名人故居和浓郁的历史文化,行走其间,让人流连忘返。因为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胡同演绎了老北京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京味”特色。今天,本博上载《胡同的记忆》(十四):钟鼓湾胡同影像文字资料,供众博友参
期刊
衣帽归位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老北京的家庭,讲究生活要有条理,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乱放,尤其是出门穿的衣服,包括出门时戴的帽子,忌讳乱扔。所以,一般的家庭
期刊
美铁帝国建设者号用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才走出国家冰川公园,经过了东冰川公园站,迎来一望无边的蒙大拿高原。从天亮到黄昏,全景车窗那巨大的玻璃如同一幅巨大而多彩的银幕,时时、分分、秒秒不知疲倦地为观景车厢里的旅客们免费播放平原、牧场和农场的美丽风景。笔者去年夏天在新疆天山南北转悠过一个多月,看足了无边的戈壁荒原,突然发现眼前这蒙大拿州的天地与咱中国新疆的特别相似:同样的浩瀚千里、苍茫无际。  上午10点帝
期刊
上桌  这里的上桌,特指上桌吃饭或喝茶。  老北京的家庭,对子女上桌吃饭的规矩极严。平时,晚辈跟长辈是不能同桌吃饭的,按长幼有序的规矩,通常是长辈先吃。长辈吃过之后,才轮到晚辈。例如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饭菜做好,先上桌的是爷爷、奶奶,然后是父亲,最后才是子女和母亲。  因为老北京的家庭守旧,尊崇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爷爷和父亲可以同桌,然后是子女,最后是奶奶和母亲。  老北京的家庭基本
期刊
杨腾,11岁,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一年级学生。杨腾从三岁就开始与京剧结缘,那时他已表现出对京剧的极度喜爱,跟着电视学两遍,就能有板有眼地跟着唱下来了。当然,眼下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好玩儿的时候,网游、手机,很多人玩得倍儿溜,杨腾没时间玩那些东西。除了文化课,就是京剧基础课了,每天晚上还要有一个小时的练功。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孩子好玩儿。  记者: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选京剧这个专业呢?学戏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