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

来源 :第六届全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本组共62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通过促进瘤颈内膜形成达到影像学治愈。
其他文献
教学的起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只有教学起点定的合理,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课上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波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要想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就必须把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需求”上。  国内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在《智育心理学》一书中,把研究学生的起点作为课堂教学任务分析的第一点,作为教学的起点。也就是说,知识的增长需要在一定
肝癌合并动静脉分流常见于晚期肝癌患者,其生存率较无分流的患者明显低,动静脉分流的正确处理与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近几年肝癌介入治疗中对动一静脉分流的处理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角色也进行了明确定位:“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经过自己不断地反思,我逐步感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为此,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目的研究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9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内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成形术治疗.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12例,B组病
一般资料患者男,44岁。因突发剧烈头痛4 h伴恶心、喷射性呕吐就诊,病程中存在意识障碍。患者既往高血压8年,最高160/100 mmHg,不规则服药。体检不合作,神志模糊,无对答,两侧
目的建立经房间隔穿刺左心耳造影的动物实验方法,并确定左心耳造影最佳投照体位。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0只,按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应用猪尾巴导管行左心耳造影,高压注射器行180&
由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放射科魏崇健主任主编的《血管内介入诊疗动态图谱》多媒体教学系列光盘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已经于近日全面上市。其中《头颈与脊柱脊髓(2盘)》分册(定价
目的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001年5月至2002年12月,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
目前,“介入放射学”在我国已被公认为与“内科学”、“外科学”并列的三大临床学科之一。具有微创性和靶向性等特点的介入放射治疗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临床已广泛用于治
目的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ASD的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已广泛开展,本研究报道直径在35mm以上的患者封堵治疗。病例资料 患者10例均为继发型ASD。所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