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问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的提问流于形式,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往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难以理解,回答不上,令课堂教学嘎然而止,成为一潭死水。这样,教学问题得不到解决,教学进度必然受阻,教学重难点得不到落实,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假如授课教师把问题换种方式提出,变换提问的角度或者改变表达的方式,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提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把问题盘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必答,必然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救“活”问题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听后一脸的茫然,面面相觑,整个课堂一片寂静,鸦雀无声,如果是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是老师的问题把学生难倒了。这时,老师要审时度势,立刻转换问题,把原来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救活这个难题。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教师所提的问题都尽可能设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让学生尽量发挥思维去探究,培养他们的发散和集中思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二、采取设疑、激趣,“活”跃气氛
  在课堂上,同样一个的问题,若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奇亦无无趣味可言,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设疑、激趣的方法提出问题,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引起他们心理上的质疑,激起大脑皮层的兴奋,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老师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之中,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只要问题问得好,掌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有“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在初中地理《美洲》一节中问到巴西为什么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笔者就讲:是不是巴西人喜欢爬巴西高原锻炼身体?还是巴西人嫌弃近海潮湿,喜欢内陆干旱?有些同学听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然后开动脑筋思考原因。这样的设疑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这节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讲到日界线是,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北京某中学学生周强的生日是7月7日,他想在一年连续过两个生日,下他如何能实现?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立即产生了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接下来的整堂课上,学习参与性强,就能很好理解日界线的意义和作用。
  三、走出书本,贴近生活,让问题“活”色生香
  地理学知识,既是以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来;学到的知识,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有机的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比如在学习《地球公转及其意义》一节中“正午太阳高度”时笔者提出这样问题:“王洋父母亲在去年6月份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遮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子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尝试让学生帮助王洋分析一下原因,问题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先后说出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问题的带动下,在接下来的探究“地球公转及其意义”中,学生们愿意主动上黑板阐述自己的的意见和见解。因为来源于生活的地理学触发了学生潜在的求知欲,让他们对学习地理学有了信心。
  四、逆向思维,独辟蹊径,搞“活”问题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如果单纯从正面解释,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能用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就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中,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所产生的结果,借助地球仪的旋转,从反面提出如下假设让学生思考:假如地球是透明的,昼夜状况将如何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和讨论,一般都能认识到:如果地球透明,则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因此,当正向的思维陷入困境的时候,不妨反过来想一想,也许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但对有些问题,正面思考比较复杂,反过来思考却可以让问题简单化。因此,当教师正面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并回答时,不妨采取逆向思维,独辟蹊径,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使问题起死回生。
  五、连类比物,“活”变问题
  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若能将旧的、类似的知识提出进行比较学习,对新知识进行提问,通过这些对比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这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人口和民族》时,笔者除了提出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多带来什么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总结,还提出假如人口增长速度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又会产生什么社会问题呢?通过比较可以改变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状况,对问题的回答有一个引导、促进的作用。
  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活”化问题
  在学习任务如此繁重的今天,纯理论教学实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感知,教师可将问题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给他们以具体、形象的物质作参考,提示、启发学生答题。如讲到等高线的“鞍部”这一内容时,如果问什么是“鞍部”?鞍部有什么特征?可能直接就把问题问“死”了。如果教师问学生“大家见过骑马用的马鞍吗,马鞍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描述出来。本来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慨念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看到了答案得曙光,这样就把一个“死”问题“活”化了。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做到“活”问。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让地理课堂效率“跃”升到一个新高度。
其他文献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虽然教师逐渐完善了教学方法,改善了教学内容,但是没有达到培养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数学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培养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一)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數学是研究数量、结构以及空间模型等
期刊
回归教材就是在研究高考大纲和课程目标以及当年高考试题命制范围划定说明的基础上,抓住教材中数学知识、例习题等所揭示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明确的数学知识网络体系,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数学解题技能的掌握以及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数学复习质量和效率。  一、高考题与教材的关系  1.教材在高考命题中的作用  高考数学复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梳理、
期刊
摘要∶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提高英语技能的主要途径,而英语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成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对于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有效教学;英语课堂;农村初中  一、農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其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数学教育要“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并提出“初中数学中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考试的改革和创新、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几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开放式数学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期刊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发展力,给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因此,知识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知识与信息在信息时代的价值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
期刊
众所周知,在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英语学习中砌成墙基的必要材料。语言技能的形成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对学生来说,正确掌握和运用词汇,是为进一步学习语言的基础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和保障。作为一个英语教学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教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能否在考试中取
期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满怀激情主动学习。因此,在课之伊始,我们就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活动做铺垫。  一是介绍学习内容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好奇  有些课文,由于写作或事件发生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于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
期刊
在現实教学中,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往往偏重理论的讲解,时间长了,学生感觉相对枯燥。教师们想在教学模式上谋求突破,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继而获得成就感;学生渴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己能处于专心、享受、引领、了悟、成长、愉悦的良性循环中,以促进自己的成长成熟。要有所突破,教师们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用更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快捷的接受、理解、消化和吸收。取各家所长、补己之短是成长的快捷
期刊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了解驳论的方式,体会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3.积累文本中的名言警句。  4.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重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  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导言:(出示其实老师的朗读课件:赤壁赋)听了其实老师的朗诵,我们有什么感受呢?阅读,现在已经是我们提高自身素
期刊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