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妙联三处误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编著的《毛泽东生活档案》一书这样写道:
  毛泽东本人,年仅16岁就出了乡关,将中国传统的“孝道”抛在了一边——他的父亲曾竭力要将他培训成一位商人,但他却始终未按此意愿行事。为此,父亲晚年心绪黯然,临终前,他伤心地自作挽联:
  决不料百年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原来,毛父于1920年1月去世时,长子泽东尚在北京,季子泽覃也在长沙,唯次子泽民在身边,做父亲的怎能不心伤?
  这是一副形象生动逼真、感情浓郁异常的绝妙挽联。李敏之女、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在其《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一书中称:这是粗通文墨的曾外公生前自撰的一副灵联。2003年12月26日的《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2月23日的《羊城晚报》,均对这幅灵联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转载。上述这两家出版社和两家报社,在全国是颇为著名、极具影响的,加之这副灵联又被视为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所作,且两部书的作者也非同一般,一是毛泽东故乡纪念馆,二是毛泽东的外甥女。其权威性当然毋庸置疑了。仅《翻开我家老影集——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一书而言,自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不到两个月其印数就达80000册之多。可见其书其联影响之深广。然而笔者对于这副灵联的作者是毛顺生的说法和联中一处关键性字眼不能苟同,有鉴于此,有必要进行考辨,以为引玉之砖。
  
  自挽他挽有区别灵联不属自挽联
  
  除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肯定这副挽联是毛顺生临终的自挽之外,孔东梅在书中这样写道:“转过年的一月份,曾外公就因伤寒病去世了,时年五十岁。只有泽民外公为他送终。这次我回乡才听说,粗通文墨的曾外公生前曾自撰这样一副灵联:‘决不料百年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老人此时的心境让人一目了然,不由使我开始理解他了。……虽然外公从小是父亲的反对派,常常与父亲对立。但当他离家读书,特别是在长沙完成学业后,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并且开始非常用心照顾老人。也许那时外公已经认识到:父亲虽然暴躁,但还是出于爱儿心切,像人们常说的‘恨铁不成钢’。可以说:外公的精神品格中,已经融入了曾外公的心血。据上所说,这副灵联(即挽联)的作者非毛顺生莫属。然而,这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
  何谓灵联?简单地说,就是死者灵位前所挂置的祭祀、追悼、纪念性的联语,它可以是他挽联,当然也可以是自挽联。对于此联,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同志们十分肯定说是毛顺生临终前所作。孔东梅在记录这副灵联时,只是说“听说粗通文墨的曾外公生前自撰”,但并未见她有确切的文字说明是毛顺生自挽,笔者认为毛顺生本人未写过这样一副挽联,必当是他挽。因为,一般地说来,人至暮年或是辞世之前,能自撰挽联者,其头脑必然是十分清醒的。在写完挽联后,一般也会明明白白标示出为“自挽”。我国的自挽联非常之多,据笔者所考,均能标明自挽之意。如至今尚悬于苏州护龙街马医科巷内曲园春生堂内,当时已年届80的清人俞樾(享寿86)写的自挽联云:“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历数平生八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笔者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以及孔东梅所说的毛顺生的自撰灵联(即自挽联)与俞樾的自挽联及笔者所能读到的自挽联相比较,毛顺生的这副灵联在语气上未见自慰、自嘲、自评与寄意重托等自挽联特征;在内容上则纯粹是儿辈哭灵悼父。正因为这副毛顺生自撰灵联有上述诸多不可理解处,故有学者推算,因当时毛泽民在家守灵,所以认为是毛泽民的悼父联。因此,笔者认为这副灵联不是自挽联。
  
  灵联当是他人挽作者不是毛顺生
  
  人有病,对相当多的人来说,则往往会有一种预计死亡情况的本能。但是只能预计一个大概情况而已。而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和孔东梅所称的毛顺生所作的这副灵联,竟然将自己仙逝日子和子女未全到身旁送终的情况预测到如此准确,则是决不可能的。且看上联“决不料百年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三句,毛顺生明明白白地预知自己的仙逝之时日,这可能吗?又见下联“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女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三句,写的毛顺生在临终前的七天七夜里,思念在外的儿子而又难得一见的痛苦之状和撒手人寰时子女未集床前之景。唐代韩愈《同冠峡》诗中有云:“行矣且无然,盖棺事乃了。”人已盖棺,自己何言所见之事。所以,联中的这些事件也是毛顺生不可能自撰在灵联里的。因而此联当是他人所挽。
  
  灵联有误须改正作者可为毛泽东
  
  这副灵联既非毛顺生所自撰,是毛泽民所创作吗?笔者查遍手头的所有联著,不见有毛泽民作此联的任何文字。当属何人的作品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当首先勘正韶山纪念馆和孔东梅所记录的这副灵联的错误之处。这副灵联的错误之处,除将作者视为毛顺生是令人难以置信之外,在字词上亦有误录之嫌。笔者以为,这副灵联当是:
  决不料一年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这副挽联与韶山纪念馆和孔东梅所说的毛顺生灵联相比,仅有一个“一”字与“百”之别。我以为这“一”与“百”之别非同小可,它决定了上联是否有解无解的问题。上联的“一百有一旬”,当是一百又十天的意思。一旬为十日,一百有一旬,据后文的“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可知,是指毛泽东的母亲于1919年10月5日病逝,父亲于1920年1月23日病逝。其间相隔只有110天。联中的“有”“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这“一百一旬”,正好是毛泽东母亲逝世与父亲逝世相隔的日子。“严君”中的“君”,本指“君王”,或用作对人尊称。这里的“严君”即指严父,代指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毛泽东曾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说过:“我刚识了几个字,我父亲就让我开始记家里的账。他要我学珠算。由于我父亲对这事很坚持,我就开始在晚间记账。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活。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的弟弟。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对雇工们作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是从来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她同情穷人,并且当他们在荒年里前来讨米的时候,常常送米给他们。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曾经多次发生争吵。”毛泽东的这些话,就是他对“严君”“慈母”最为生动而又客观的诠释。“下联‘最难堪七朝连七夕’,是毛顺生死后停了七天七晚,才由亲朋料理出葬之事,故有此两句。毛泽东兄弟未能回家奔丧,联语反映的情况真实可信。”上联的这两个“一”字,正好与下联中的两个“七”字妙相对应。而如果是“百年有一旬”,不仅与毛泽东的慈母仙逝到严父撒手人间相隔只有110天的时间相抵牾,也与“哭慈母又哭严君”的客观事实难于扣合,而且与下联的两个“七”字亦无法工整对仗。因此,笔者以为,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与孔东梅所提供的这副挽联中的“百”字,当是“一”字之误。
  “百”字当是“一”字之误,不仅仅是笔者的上述推断,亦可见之于相关典籍所载:“在毛氏宗祠内,有毛泽东家世展览。展出的毛顺生自挽联,笔者认为题(“题”当为“疑”字之排误——引者)点较多。经毛崇文老先生鉴别,此为韶山秀才毛麓钟代毛泽东撰写的挽父顺生公灵联。联文是: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应当说,这是抢救出来的一副极为珍贵的挽联。
  又据毛崇文致唐意诚信云,此联及相关内容如下:
  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毛崇文老先生记载,这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塾师、韶山唯一的秀才、曾在云南蔡锷部下供过职、见多识广的族人毛麓钟代毛泽东撰写的泣父顺生公灵联。而韶山毛氏宗祠内的《毛泽东家世展览》中,将此联错署名为毛顺生自挽联,且有错字和缺字,已由毛崇文先生更正。其首句“决不料一百有一旬”,即毛泽东的母亲于1919年10月去世,父毛顺生于1920年1月去世,只隔一百余天,故有此句。
  由上可见,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与孔东梅所提供的毛顺生灵联,确实有误,其误之源,当是未对联语进行分析与考证,孔东梅在其书中云,是“回乡才听说”的,当属误听失考。
  前文已述,这副灵联的作者是毛麓钟,已经明确无误,笔者为什么要说成是毛泽东呢?其理由有四:
  一是这副泣父灵联,完全切时、切景、切事,更切合毛泽东连失双亲后的悲痛心态,充分表达了其父临终前未见儿子和儿子未能临床送终那种肝肠痛断的逼真情境与神态,充分地表达了毛泽东的思想感情;
  二是1920年1月23日,毛泽东父亲毛贻昌(即毛顺生——引者注)合葬于韶山土地冲。毛泽东在北京忙于驱张活动,未能回湘奔丧。”但是,这副灵联保存至今,当是毛泽东看过并认可了的;
  三是类似这样为毛泽东认可的且可算作毛泽东楹联并非只有此副。如由刘霖生代毛泽东挽八舅母联“问到旧栽桃李;已成大树将军”,就是毛泽东认可了的毛泽东挽联;
  四是毛泽东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偶尔代劳一下,也要说明,从不埋没别人的劳动。“八大”是在政协礼堂开的。据当时在场的卫士李银桥回忆,毛泽东致开幕词后,来到休息室,许多人都称赞开幕词写得好。毛泽东对大家说:“开幕词是谁写的?是个年轻秀才写的,此人是田家英。”人们可能还记得开幕词里的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它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这是田家英的得意之笔,也是毛泽东很为满意的一句话。同理,笔者视毛麓钟代毛泽东挽父联为毛泽东挽父联当然也是可以的。
  经以上考证,笔者以为: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与孔东梅书中的毛顺生灵联中的“决不料百年有一旬,”当是“决不料一百有一旬”;灵联的作者决非毛顺生,亦非毛泽民,而是由毛麓钟执笔毛东泽认可的毛泽东挽父联。
  责任编辑梅宏
其他文献
2006年11月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圆桌会议,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主持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峰会宣言重点反映了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主张,郑重宣示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北京行动计划主要阐述未来三年中非经济社会领域合作的规划和内容,体现双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合作精神。胡锦涛主席在总结发言中重申:  第一,
期刊
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党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1928年5月,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
期刊
当年上饶集中营的茅家岭监狱曾关押过被国民党特务当作政治犯的和尚、尼姑、道士。然而有一个被称为“茅山道士”的政治犯,却是货真价实的共产党人——他就是在狱中先后化名为“张国威”和“宿文浩”的宿士平。  宿士平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地方领导人,1932年入党,1937年任温州市委书记,1938年任台州特委书记,1939年任浙赣铁路工委书记,1940年3月任金(华)衢(州)特委常委,同年6月14日因叛徒徐伯威
期刊
[摘 要]人力车夫是城市社会下层的代表。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低,缺乏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在把人力车夫转化成现实革命力量的过程中,实际上经历了认识、启蒙过程。  [关键词]共产党 城市社会下层 人力车夫 启蒙    城市社会下层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动力之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调动城市社会下层民众参加革命积极性方面经历过认识、启蒙阶段。人力车夫是民主革命时期城市特殊下层社会群体。本文通过对民主
期刊
[摘要]运用“移情”方法,实现教育者与学生的对应角色心理换位,是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实施“移情”教育中,教育者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做到对学生充满爱心、热心、宽心和耐心,才能获得学生的知心,消除学生的怨心,焕发学生的感心,激励学生克服缺点的信心。  [关键词]思想教育工作 移情 以心换心  [作者简介]温储蔚(1964—),男,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教师。  基金
期刊
[摘要]我们在反思社会时就能发现寄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道德问题。这些形式各样的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可以用现代社会中的义利之争来表达。它既包括道德与社会和法律的分离,也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道德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同,或者说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面对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我们
期刊
大哥带领他走上革命道路    江西永新地处湘赣边界,是革命运动兴起较早的县份之一。1928年5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首次攻占县城,永新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进一步觉醒,跟着共产党、毛委员闹革命。从此,永新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随后,又成为湘赣苏区中心区域。  1915年7月26日,张铚秀出生在永新县怀忠乡虹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大哥张成秀是张铚秀的革命领路人。大哥
期刊
为了纪念建党8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华东六省一市中共党史学会在南昌举行学术研讨会。出席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有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和上海六省一市的党史学会会长、论文作者等与会代表近50人,提交大会学术论文44篇,会前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苏多寿,著名党史专家马洪武、唐培吉等主持大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沈谦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
期刊
近来,因朝鲜试射导弹,朝鲜半岛又处于十分紧张的局势。日、美、法、英于7月7日下午就朝鲜试射导弹问题正式向安理会提交《决议草案》,并要求尽快进行表决。该草案援引《联合国宪章》第7章,指责朝鲜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并为对朝制裁和动武埋下了伏笔。对伊拉克动武,就是以《联合国总章》第7章为依据的。制裁,动武,咄咄逼人,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  《决议草案》在遭到中国和俄罗斯的坚决反对后,四国10日决定
期刊
[摘要]用基层民主制度为“保先”长效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保先”长效机制建设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使二者相得益彰、双赢双进,是一项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理论课题。  [关键词]基层民主 长效机制 民主参与  [作者简介]曾志伟(1979—),男,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04级硕士研究生。    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进行包括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建设,而健全的党内民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