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变革中的批判性思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legebicao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扎根于课堂的语文老师,一直诟病于自己的课堂难有创新,也一直深知语文教学的痼疾在于缺失了“人”的教育。今日翻阅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豁然发现这本书恰似暗夜中的明灯,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和途径。书中潘教授针对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提出的以“生活、阅读本位”的“实用吸收”型的“应需性”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范式。提出了“语文教育学要由‘外部’转化为‘内部’或‘内外同致’,以‘言语生命’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建立‘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读到此处,我一直在想,一个敢于向语文教育界三大权威人物提出质疑,一个敢于在新时期语文思想界标新立异的人,到底有怎样的底气和才氣。
  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敢于批判
  “著书立说,自成一家”是最能体现文人价值的方式,现在的语文教育界思想众多,门派林立,固然有以语文教改为己任的思想大家,但更多的则是借语文教改之名,剑走偏锋的投机者。面对所谓的专家权威提出的思想,年轻的语文老师到底该怎么办。潘新和老师用他的方式和语言告诉我们,要敢于批判。书中,他首先充分认可了在建国初期的语文教育是为社会和人的生存服务为主,因而立足于实用主义的语文的“应需属性”便自然成为主流,这是时代所需;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也更加注重“人的情感和价值”即“人文属性”,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语文教育还不知变革,不顺应时代的发展,那么势必是作茧自缚。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语文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认为人本主义在语文教育中体现为人的生命的血脉相连,便显得愈发与时俱进了。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敬畏权威却又不盲从权威,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吝是当今语文教改的洪流中的一弘清泉,使我们行走在语文的路上而不失本心。
  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善于批判
  《语文:表现与存在》中记载了潘先生对作家刘白羽的散文《日出》提出了批判,认为 “文字是比较粗糙的”,并对全文的很多地方提出了语言商榷与修改的意见。试问,在他之前有谁能为之?又有谁敢为之?我想,潘先生之所以敢为之,恐怕不仅仅是他敢于批判的勇气,更多的还是在此基础上的善于批判的“底气”,而这“底气”便是他扎实的文学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文学思想。诚然,我辈岂敢与潘先生并提,但在教学与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淀这样的批判思维的“底气”又有何不可呢?于是我的课堂开始有了更多的声音:《氓》既是女性婚姻悲剧的控诉,更是女权精神的宣言;《离骚》中的“家国意识与个性意识”的冲突;《雷雨》中“人性本善恶”的新颖观点等等。这样的课堂上激发的是师生的批判思维,彰显的是师生的人文精神,收获的是师生双方“人性”的真实感受。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语文教学自然是“最具生命意识的课堂”和“最美的语文”。
  三、“鸟三顾而后飞,人三思而慎行”——慎于批判
  《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潘先生的批判随处可见:对魏书生的知识树法、六步课堂教学法也提出了批判,直指其实质是应试教育的异化而已;批判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法是:“设计好了语言陷阱,按部就班,请君入瓮,我导你读,我怎么导你就怎么读。表面上看是很民主、很平等,显然,这种对话是不对等、不平等的。”潘教授并说“钱先生的‘揣摩法’就是作者崇拜、文本崇拜的产物,发明这样的教法本身就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从钱先生的‘揣摩法’可以看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文化的封闭性与保守性。”
  读到这里,我突然发现,潘先生在批判先贤的同时,似乎忽略了自己也是被批判的对象。借用潘先生的批判精神来审视此书,不难发现其中确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诚如前文其对钱先生的“导读法”的批判,我倒觉得与其说“导读法”是设计了“语言陷阱”,不如说是“玩味语言”的思维之花,正像是教师种下一颗思维的种子,学生通过自己动脑,使其绽放飘香,何尝不是“生本与人文”的体现呢?这让我联系到自己在教授《氓》一文时,提出了一个语言品析的范例:咥其笑矣——我追问了四个问题:一是“咥”什么?二是谁“咥”?三是为什么“咥”?四是“咥”在当时正常吗?学生从文到理,不仅读透了语言,更悟透了思想。这样的导读,难道不值得提倡和推广吗?
  因此,善于批判并非随意批判,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告诫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一种理性的批判精神,唯有慎于批判,才能在繁乱的语文思想和教改中大浪淘沙,砥砺前行。
  作者通联:浙江临海市大田中学。
其他文献
《老子》第八十章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小国寡民”的理想。但我们的政治设计却是“大一统”,我们现在也在强调大国崛起。我们历来称呼自己为泱泱华夏,我们中国人的血统里有“大”的基因,“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似乎从来没有唤起我们内心的热望。  但我还是被那鸡犬之声打动,一个农耕文明的自由散漫与那鸡犬之声何其相配。我住在城郊,每天早晨起床,都会听见隔墙传来的鸡鸣。每天黄昏,我
古今中外的许多精妙短文,不仅颇为有趣,亦给人以诸多知识。  小说  上海《解放日报》曾发表过一篇《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小说,全文仅3个字:“等待着……”  由此可知,第一篇稿件寄出后的作者既满怀希望又不无担心的双重心情。  诗  我国某文学刊物曾登过诗人北岛的一首题为《生活》的诗,只有一个字:“网!”  虽只有一个字,却把人际间、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关系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散文  叙利
缩节胺化控技术已在棉花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能够有效地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塑造合理株型,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强根系活力,促进侧根发生,控制植株节间伸长,促进蕾铃早发,使棉花达到优质丰产的栽培目的。    一、缩节胺浸种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1.促进侧根生长  缩节胺浸种使棉花幼苗主根中部的侧根生长区域增加,侧根数量较对照增加近30%,侧根生长量明显加快,有利于苗期、蕾
“百家讲坛”的造富神话,是新世纪阅读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幕。易中天和于丹则是主演这出大戏的“金童玉女”。  名不见经传的于丹,凭借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的节目“于丹《论语》心得”,一时声名鹊起,当年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上,她的《于丹〈论语〉心得》仅次于易中天排名第二,翌年,更是力压易中天《品三国》(上下),将榜首的宝座收至囊中。最关键的,查14年的开卷虚构类和非虚构类
一、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  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水鄉的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迎灯文化,作为浦江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学生作为时代的传承者,更应当去了解这些祖先留下的文化,去体味其中蕴含的祖先的智慧,感受其中体现出的精神。我们语文教师也应该既把自己当作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也要把自己当作一位优秀地域文化的传播者,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发掘课文中所
摘要:目前我国的作业教学中主要存在6种乱象。要有效改变乱象,应对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和翻转课堂模式的出现,要综合治理,要改革作业设计和作业教学,努力做到学、习交融,整体设计;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序推进学生自主作业。  关键词:作业设计;作业教学;学习交融;元认知;自主作业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2–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4年《化学教学
摘要:《化学教学》杂志发表的陆军老师《“教学即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改进对策》一文引用了11项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的来源与构成等情况启示我们,教师做研究应该从广泛阅读、系统思考和立足自身等几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教学即研究;广泛阅读;系统思考;立足自身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3–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獻标识码:B  笔者199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至今已近2
摘要: 校本专题课“玩转沉淀”以发展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从研究的视角进行设计,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施上架构知识、问题、活动、素材、学生发展等5方面的线索,将科学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完整地呈现了一个校本专题课开发的进展过程。  关键词: 校本专题课; 科学实践; 沉淀溶解平衡; 校本课程开发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11-0047-06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在探讨的的课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理应伴随着语文课堂教学。能有效地实现读写结合,不失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要从三方面入手,—是教师备课时,要摆脱教参的束缚,自己去读文本,把自己对文本的体悟带入课堂,就有可能接近学生的实际;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如布置预习,让学生
摘要:教学设计的可视化是指利用图示等可视语言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和思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在纸本上表征出来。以“金属铝的化学性质”一节内容为例,在多角度分析教学设计可视化价值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设计过程可视化的方法,以期提供教学设计可视化的思维模型,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教学设计;可视化;铝的化学性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2–0044–04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