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情侣坚守58年,为中国留住千年文化遗产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kun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恋在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他们共同走过了人生的58年,不仅成就了一段旷世奇恋,还用生命守护住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敦煌。
  他们在北大一见钟情,但是因为工作,不得不相距两千多公里分离了整整23年。然而,他们却从来没有一天想过要分开。23年后,丈夫放弃自己的事业,和妻子相守在大漠敦煌,就在那里,他们用高科技为中国守住了千年的文化遗产。
  未名湖畔,博雅塔下初相识
  1959年,在北大图书馆里,有一江南女子时时出入,21岁的年纪。她叫樊锦诗,来自繁华大都市上海,父亲是清华毕业的工程师。受父亲的影响,她从小读三国、品水浒,听音乐、看电影,没事再逛个博物馆,潜移默化学了考古。还有一个男孩叫彭金章,来自河北农村,人非常朴实,同样学考古,同样爱钻图书馆。
  于是,在图书馆,他们时不时就来个偶遇。老实的北方男孩,遇上婉约的江南女子,话自然很少。只是,彭金章这个老实小子,总是早早地到图书馆,在旁边帮她占好位子,她来了也就悄悄坐下,心照不宣,默默无言。爱情就这样生根发芽。
  1962年,怀着对敦煌的无限向往,樊锦诗到敦煌去实习,她被这里彻底震撼了,精美的敦煌壁画,被称为“东方维纳斯”的雕塑。数百个洞窟里囊括了中国从前秦到元代1000多年的几乎所有雕塑和绘画艺术。然而,洞窟里的画再美,洞窟外的现实生活还是让她整个人惊呆了。没有电灯,水又咸又苦,黄沙漫天飞扬,她的人生走过了24年,从没有想过在北京上海之外,居然还有这样一个世界。更让她难受的是,晚上上厕所要跑好远,有一天晚上她想上厕所,一出门就看到两只绿绿的大眼睛正瞪着她,那难道是狼?樊锦诗赶紧关上房门,一晚上憋着尿,瞪着天花板直到天亮。第二天才知道,原来那只是头驴。
  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水土不服,樊锦诗整个人一下子就虚了,好不容易坚持到实习结束回到北京,她心里想的是:再也不要回到这里来了。校园爱情是甜蜜的,可是大多都逃不过毕业即分手的命运。
  珞珈山下,敦煌大漠两相离
  1963年,樊锦诗毕业了,她最爱的人彭金章被分配到了武汉大学。然而,敦煌研究院却写信到北大要人:当初一起来的四个实习生全部都要。樊锦诗的父亲一下子急了,他给学校写了一封长信,让樊锦诗转给领导。没想到的是,樊锦诗却默默地拦下了那封信,因为她还记得初见敦煌,仿佛听到千里之外的召唤,让她去保护敦煌。
  于是她说:同意去敦煌。同样学考古,这个彭金章深爱的姑娘,他自然理解,也就默默支持了她的决定。不过,二人约定,三年之后,她就去武汉和他会合。情侣分别两地,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江湖。
  在敦煌,樊锦诗全身心都倾注在莫高窟上。在武汉,这所中国著名学府里,考古依然是一片空白,彭金章一心筹建考古系。他们各自忙着工作,闲暇时候偶尔鸿雁传书。一年后,好不容易等到假期,彭金章赶忙千里迢迢奔赴大漠敦煌去见他心爱的姑娘,但他怎么都无法相信眼前这个“野姑娘”是昔日那个一口吴侬软语婀娜婉约的江南女子。西北狂风的野,漫天砂砾的土,就像刻在她身上一般。他满是心疼,却只能恋恋不舍地回到武汉,等着她的归来。
  然而,与恋人相约三年期满,樊锦诗却因故没能走成。同事朋友开始劝彭金章再找个新的女朋友吧,天涯何处无芳草啊。这个憨厚的男孩只是笑笑:我等她。樊锦诗默默感动着。1967年,探亲假来了,樊锦诗奔赴武汉。在珞珈山下,他和她终于成了婚,接着她便匆匆赶回敦煌。
  此后,便是三年之后又三年。樊锦诗和彭金章,一个在敦煌,一个在武汉,开始了19年的漫长分居生活。1968年,樊锦诗有了孩子,本想到武汉生产,没想到孩子早产了。接到电报后,彭金章挑起扁担就往敦煌赶,坐汽车转火车再转汽车,两千多公里,等他到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生快一个星期了。小小的婴儿光着身子,裹在樊锦诗的大衣服里。从小衣食无忧长大、初为人母的她,哪里知道怎么带孩子啊。慌乱、脆弱、无助,看到彭金章,她禁不住嚎啕大哭。彭金章满是心酸,一心一意照顾她。可是孩子还没满月,他就不得不赶回武汉。
  在武汉大学里,中国的夏商周文明考古正在等着他。在敦煌的大漠里,樊锦诗要工作,还要带孩子。于是她每天用被子把孩子围在床上,然后出门去上班。一下班就着急忙慌往家赶,只要听到孩子的哭声,她一整天揪着的心就放下了,因为这说明孩子安全。
  可是有一次她一进门,孩子居然躺在煤渣子里,五六个月大的孩子,脸都被刮花了,樊锦诗难受到想哭。彭金章也心疼啊,他把孩子接到武汉,让樊锦诗安心投入敦煌。再后来,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两人却依然两地分居。彭金章又把孩子送到河北农村的姐姐家。
  漫长的时间,一家四口分居三地,每日遥寄相思。老二5岁的时候,樊锦诗去接,一个小孩站在门后,樊锦诗径直路过进门。当彭金章的姐姐说:你没见你儿?樊锦诗这才发现,她居然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了。当孩子喊出“妈”的时候,她的眼泪止不住地哗哗流,这是她第二次流泪,依然因为孩子。
  千年敦煌,莫高窟下永相守
  樊锦诗和彭金章觉得真的不能再这样了,家人要团聚啊。若以武功来论考古,那樊锦诗便是敦煌派,独家武器莫高窟;而彭金章則是武大派,绝门秘籍夏商周。在各自的江湖里,她是绝世高手,他是门派创始人。
  当他们俩要动摇的时候,周围的人就不淡定了。敦煌研究院三次派人前往武大,为了留住樊锦诗,他们想把彭金章调至敦煌。而武大也不甘示弱,同样回敬三次,他们想要说服敦煌研究院放樊锦诗去武大。几年间,大战三个回合,却终究是没能分出个输赢。
  1986年,领导终于批准,樊锦诗可以离开。23年前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0年。按理说,该喜极而泣啊!樊锦诗却犹豫了,因为莫高窟病了,墙上的壁画一点点脱落,照这么下去,没多久就会被彻底毁掉。这是樊锦诗守了23年的敦煌,是中国人历经十个朝代,花了千年建设的全世界的古文明博物馆啊!她的整个青春,她的全部梦想,都在这里。她说:倘若敦煌毁了,那我便是历史的罪人。她小心翼翼地向他倾诉心声,没想到他非但没有生气,只回了一句,看来我得过去跟你腻在敦煌了。   的确,时至今日,他一手建立的武大考古系已经良好运转,即便他擅长的是夏商周,但是他决定自废武功前往敦煌。他笑说:人们说她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是敦煌的女婿。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们开始寻求国际合作,专业的团队技术来了,温度、湿度、风沙,经过重重检测后,他们花了多年的时间,在石窟之外建起了防沙屏障,病害终于有了好转。
  一点点熟悉这个地方,彭金章发现,莫高窟的北区,在学术研究上竟然是一片荒漠,因为难出成果,但缺了北边,怎么能算完整的莫高窟呢?于是,曾经自废武功的他,拿出了自己带队考古的看家本领。他像个民工头一样开始带人地毯式清理洞窟,这千年的无人洞窟,尘土厚得不像话,干净衣服进去,分分钟就变成个泥人。他说:眉毛眼睛上都是土,鼻子擤出来的是黑的,口罩一天换几个都是黑的,咳个痰也是黑的。但是他却丝毫不觉得苦,还得意地跟人炫耀:进了洞窟,用鼻子就能闻出这个洞是不是曾经存放尸体的。
  就这样,他筛遍了北区的每一寸沙土,把有編号的洞窟从492个增加到735个。他挖出了景教十字架、波斯银币、回鹘文木活字……其中,回鹘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实物。他从石窟中出土了大量汉文、西夏文、蒙文、藏文、回鹘文、梵文、叙利亚文的文书,这些中国的古文明很多早已失传。他说:这是完整意义上的敦煌遗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繁华都市到大漠敦煌,本是为她而来,没想到他却意外爱上了这里,也踏上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阶段。
  与此同时,樊锦诗的人生也开启了新的阶段。1998年,60岁的她从前任手中接过担子,成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彭金章自然是全力支持她。然而莫高窟越来越出名,狂热的游客们一批又一批到这里朝圣,越来越多越来越多,最后,人们的呼吸都会对壁画造成伤害。
  他又站出来和她一起,和国际组织反复研究,得出了洞窟的游客承载量:每天不能超过三千人。然而,这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几乎所有到那里的人都是不远千里,你总不能把游客拒之门外吧。
  于是,她决定做出敦煌电影,而他永远都是站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那个男人。此后,游客服务中心建立,电影《千年莫高》和立体球幕《梦幻佛宫》上映,游客看完电影再进洞窟,参观时间一下子缩短了,承载量也多了起来。然而,就像人会老去一样,即使莫高窟修建了一千年,即使它是人类的艺术宝库,它也终将消逝,且永不再来。但是樊锦诗说:敦煌最终是要没有的,什么时候呢?我希望它还能存在1000年。
  于是,这个年近八旬的小老太太产生了一个伟大构想: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容颜永驻”。而他,自然是带着欣赏全力辅助。
  2016年4月,网站“数字敦煌”上线了,30个经典洞窟4430平方米壁画。曾有外国人说: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而今,不必去敦煌,全世界的人们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入洞窟游览。网页是全景漫游体验,每一尊佛像,每一个画面,每一根线条,都无比清晰,比实地参观还要来得真切。
  敦煌莫高窟,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消逝,我们无法也无力阻挡。而他和她却拼着命也要赋予莫高窟新的生命,以影像的方式送到我们的子孙后代面前。季羡林说:这件事功德无量。在《朗读者》节目上董卿说:他们这是“逆天”的举动。
  可就像莫高窟终会消逝一样,人也总有一天会油尽灯枯。而她知道,在莫高窟北区的尘土中,工作了多年的爱人离这一天已经很近很近。他们的门前种着几棵李广杏,他们会一起摘杏子,然后就像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拉着来访的学生一起吃。他们收养了好多流浪猫,在午后的阳光下,他们总是在院子里一起喂它们,大家都叫彭“猫司令”。
  其实,节目组曾很多次邀请樊锦诗,但是她都拒绝了。她说自己很忙,她说她不喜欢接受采访。可是有一天,编导极其兴奋地说樊锦诗答应了,董卿问为什么,编导说:据说樊院长的爱人喜欢看我们这个节目。敦煌研究院院长,一辈子要强的樊锦诗在一旁重重地点头:他在电视里看见可能高兴。
  也许是完成了最后的夙愿,就在节目播出后不久,2017年7月29日,彭金章离世了,在他去世的前一晚,首届飞天摇滚音乐节正在敦煌举办。
  火树银花不夜天,那一晚,绚烂的烟火照亮了整个沙漠,那似乎是对他一生成果的肯定,也似乎是在预示着这场告别。
  他在她背后低调了一生,这最后一次,他依然选择低调。遵其生前遗愿:一切从简。千万人在难过,敦煌在难过。而最难过的大概是她。
  相恋在未名湖,相爱在珞珈山,相守在莫高窟。他们共同走过了人生的58年,不仅成就了一段旷世奇恋,还用生命守护住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敦煌。
  我们生活的社会,有时喧嚣浮躁,有时底线沉沦。微博热搜换了一茬又一茬,却不知,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在网络热搜上。它是生活中的一蔬一饭,是异地时的问候和思念,是艰难时的包容和守护。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倦怠却又无比热爱的生活中。所谓的完美爱情,不过就是:我认准了你,便再也没有想过别人。
  汪国伟摘自《新民晚报》
其他文献
他在苦苦思索着,56年前与眼前这个女人擦肩而过,半个世纪后竟又重逢,各自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关键的特征是眉宇间的黑痣和头顶上奇怪的发旋。  终于见到您了!  昭子满怀眷恋地定睛看着眼前那人的脸。这一找就是50多年啊。  当时才20岁出头的棒小伙子,现在已成了个年近80的垂垂老者。  那也没什么奇怪,当年才5岁的我,现在不也是个年逾60的老太婆了吗?  为参加亡母13周年忌辰祭拜,昭子坐上
期刊
这时,我发现他3岁的小儿子正用惊愕的眼神看着我。望着孩子可怜的眼神,我那已经摸着手铐的手,又收回来了。  大年初一,辖区呈现出一片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正在值班的我们,突然接到分局指挥中心下达的警情指令:在埠口港渔港码头有一艘大马力渔船着火,要求派出所前往处置。  我们提着灭火器和水桶赶到火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扑救,火势被遏制住了。  在与船主王某了解情况时得知,失火的这艘船,自9月份以来,就没有出
期刊
相对于很多成年的儿子目送父亲的背影远去,他却相反,缓慢的时间深处,父亲一步一步向他走来,直至清晰可感……  花季女子,怀有身孕,送夫上战场——这样的场景,在烽火连天、家国遭难的当年,并不鲜见。  孩子出世了,男人却从此没有回来。这样的结局,也并不意外。  花容凋零,信念不败。她相信夫君仍然在世,一日一日地熬,要等到重逢。可是她的等待落了空,她的夫君,年轻的鱼雷潜艇艇长,早已沉没在冰冷的江底。  作
期刊
在我生命最黑暗的日子里,斯奈德曾给了我一个真实的微笑,这个微笑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点亮着我的生命。  内斯塔是以色列一位富商,每年都要去一趟德国,家人问他去做什么,他只说去看一位朋友。  1981年,内斯塔得了重病,身体不允许他去德国了。于是,他在病床上写了一封信,交待儿子拉斯利把它寄到德国。拉斯利一直感到父亲的德国朋友很神密,也特别想知道其中的事情,便偷偷地拆开信看了起来:“亲爱的默克尔,我就要离
期刊
但我还是记住了,彼此走过时,那轻微的摩擦里瞬间传递的一缕温情。这是一份路人的情谊,许多这样的火花,便咝咝地点燃了我们生活的热情。  那年,我刚刚大学毕业,在北方的一个城市,谋得一份做文员的工作。每天清晨我都要花40分钟,从22路车的起点坐到终点。  而颜柯,便这样进入我的视野。我最喜欢坐的是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颜柯亦是。两个人都从起点等车,只不过她自北来,我从南到。偶尔,两个人的视线会在窗户上淡漠
期刊
我想告诉你,孩子,给相爱的人一些空间……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暑假,我回家高兴地告诉我的母亲——我恋爱了!母亲非常为我高兴,但是随后她说:“我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母亲就开始讲那个故事: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谈了三年恋爱,他们非常的相爱,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一定可以白头到老,他们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后来有一天,他们约好在一家咖啡屋见面,可是男孩迟到了将近半小时,女孩非常生气,就开始大声地指责男孩
期刊
一个晴朗的午后,30个孩子从街道两边的屋子里跑出来,在街上画画、骑车、跳绳……玩得不亦乐乎,笑声回荡在整条街道。  四岁的伊莎贝尔和她的朋友艾米莉坐在路边,阳光下,女孩们穿着漂亮的裙子,肆无忌惮地吃着冰棍,聊着天。另一边,伊莎贝尔的弟弟雨果在婴儿车里恬静地睡着。  旁边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不是汽车,而是骑着自行车和玩着滑板车的男孩们,他们东躲西闪地避开在路中央玩着跳房子的另一群孩子。  一个工作日
期刊
爷爷奶奶去世以后,父亲说他没有爸爸妈妈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命是一场轮回,人生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而我们也终将生离死别。  1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令我唏嘘不已:2017年12月21日,南京市某小区,一位81岁的独居老人在家中去世两个多月后被发现,发现时老人的身边还有一封遗书。  遗书上写道:我于昨晚(农历八月十五)走了,走时心如止水……  原来两个多月前,在举家团圆的中秋节,这个孤
期刊
话筒里的声音还在继续,一如往昔从父亲背后传来的嗡嗡回声,童年的我趴在他背上,听着那仿佛从岁月另一头传来的声响,却有着说不出的五味杂陈的感受。  童年,在昏黄街灯下,我和父亲的脚步停下了,他的手里提着一塑料袋的啤酒,随着步伐的摇晃泛着白色泡沫,而我的手中拎着一热水瓶的盐汽水,另一只手偷偷捏了下裙袋里的巧克力糖,糖果有些融化了,沾到了手指上,我悄悄舔了一下手指,回想着这种属于周末的美味。  父亲和熟人
期刊
当初的日子如此真实,它们曾真真切切地存在过去的生命里,无论生命在岁月的粉尘与轰鸣声里如何陷落,它们都不会轻易被磨灭。  1  第二节课结束后,就到了课间操时间,程暖独自下楼准备去操场。  苏泽在后面拽了一下她的马尾辫,程暖转过头看到是他,摆了摆手,算是打招呼。从教室到操场是长长的一段路。从紫藤花架下走过的时候。程暖看到有细小的紫色花瓣从空中飘落在衣服上。  苏泽说:“昨晚的数学作业,12道数学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