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开展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课堂。但是,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极端的现象:一种是作文指导时,老师把作文题往黑板上一写,不给学生任何指点与要求,就要学生动笔;另一种是作文指导时,老师大谈其理论、条分缕析、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作文兴趣大减,其结果是学生无从写起,即便写了,也是硬着头皮,东拼西凑,草草完事,收效甚微。久而久之 ,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厌恶和恐惧心理,更不用说作文水平的提高了,那么怎样才能突破作文这一制约学生语文成绩的瓶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他们的审美、创新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现状,我认为,教师在对作文的方法、技巧,除了诸如开头、结尾、构思、立意等方面进行指导外,还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指导与培养。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作文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作文过程中,如果学生本身就不会写,也不愿意发生兴趣去研究它,那么作文就不可能成为他的对象,他也就不可能写好作文。反之,学生作文还可以,老师又经常表扬他,并以他的作文为范文,让学生品读,那他对作文的兴趣就会更强。浓厚的兴趣又驱使该学生不断地去实践、去研究,所以,作文更是越写越好。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那么要怎样培养呢?
  兴趣作为对待事物的一种情感态度,是有倾向性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的培养,提高学生注意的目的性,摆正作出自觉努力的方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自觉、自动、积极的状态之中,从而真正进入创作的过程。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作文的要求,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或者读几篇范文,这样的效果肯定不好。因此,教师在设计时必须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选择他们熟悉的生活及经历让他们即兴说,使其想说、爱说,萌发写作信心。此外,教师指导时应尽量地设置作文的情境,如讲故事、设悬念,用激情饱满的话语等形式,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引起他们注意,唤起他们的创作欲望,使他们有写作文的冲动。
  学生由于知识积累的欠缺,生活面狭窄的局限,对写作的知识既不熟悉,也不钻研,更谈不上喜欢,动笔写起来自然困难,兴趣便无从提起,教师若能化整为零,一课一目标地辅以相关写作方法的介绍、训练,学生势必容易明确学习它的意义、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长久积累,学生便有了写作的经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便达到了,写作也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二、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东西可写
  观察是认识和发展客观事物的基础,其与写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是人们摄取事物的第一扇窗口,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写作中的说明,描述客观事物,表现事物的形态、性状、特征都需要以观察作基础。那么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观察要全面。观察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的各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项训练,然后再由分解到综合,即把人或事物分成若干层次或方面,逐个观察最后再全面综合。如对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细节等方面去观察;对于物,可以从形状、大小、姿态、色彩、变化等方面去观察;对于景,可以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中的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特有变化,通过眼、耳、鼻、身等感观去观察、体察。
  (2)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巴布洛夫曾说,“在研究、实验和观察的时候,要力求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观察事物要细致、深入,并在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住事物的个性特征。
  (3)观察要选好角度和顺序,立好观察点,即远观、近视、俯瞰、仰视,也就是说,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的移动写出各个位置的景物(或人),表现景物(或人)的丰富多彩,使人产生美感。
  例如:鲁迅在《祝福》里是这样描写祥林嫂的,“……只有眼睛间或一轮,才知道她是个活物”,寥寥数字,却将祥林嫂的呆滞、呆板“像个木偶人”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可见鲁迅对生活中的这一类人相当熟悉,所以能够准确地表现出这一类人物的外在特点。
  观察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概貌到细节,从静态到动态,逐步学会观察事物的变化发展,从而逐步提高观察能力。教师若能让学生做一些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领悟这些观察的诀窍,定不会出现“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三、注重情感培养,让学生写出情真意浓的作文
  情感与作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是写作者对客观事理的某种态度,在文章中的自然流露,宋人张戒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们写文章,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总要持一定的观点,伴随着某种感情体验,总是有感而作,这种情感必然会渗透到文章或作品中的人、事、景、物之中去。杨朔在散文《荔枝蜜》中写道“……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在作者看来,蜜蜂是渺小的,但是它的精神是伟大的,这里将作者对蜜蜂喜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心有所感才能引之于文,心有所感才能触发作者萌生出某种立意。
  教师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喜怒哀乐。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同的事情,处于不同的情境中,自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当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夸奖时,我们会非常高兴;学习成绩明显退步时,会感到忧愁;面临危急情况时会惊恐;遇到令人气愤的事情时,会愤怒……由此,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文题的要求,有意地创设情境,制造氛围。在写亲情一类的文章时,我将自己写的《母亲》读给学生听“……我回到家中,母亲已闭上了双眼,永远地闭上了她的双眼,枯槁的右手紧紧地抓着我参加工作时的照片,掰也掰不开,她那是在想我,她那是不放心在外漂泊的我啊!亲爱的妈妈,你怎么就这么狠心地撒手而去,你怎么就不能多等儿子一会儿,他还有好多话要对你讲,他还没有尽过一天孝,他还没有让您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当我含着泪水读完以后,同学们一个个眼睛潮红,“大家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或也看见过类似的情景呢?”学生一个个点头默许,一篇短短的文章,在老师有意的安排下,将大家的情绪激活起来,让学生深深地陷入情感的漩涡之中而不能自拔,并写出了《打补丁》《静静的秋夜》《妈妈,我错怪您了》等一批情真意浓的好文章,后来都发表在《小作家》刊物上。由此可见,情感就像“神奇果”,会对文章产生神奇的作用。
  以上所讲的三个方面是老师们平时作文指导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兴趣是作文的前提,观察能力是作文的基点,情感是作文的升华,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一定不要忽视了它们的作用,它们是写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县黄兴中学)
其他文献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型的经营方式.作为农业发展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基于农业产业化的相
小学古诗意栖居在哪里?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在小学必备古诗80首里,在现代诗的引申里,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诵读是基础,入境是手段,悟情是目的,要让学生经历“言、象、
解决我国民生水利问题,实现水利扶贫的新一轮目标,是当前民生水利建设的重点。湖北远安县在第一轮水利扶贫工作中给出很好的答案,为我国新一轮水利工程扶贫指明了方向。
在对山西Y地区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情况调查的基础上,以农村低保制度的运行为载体,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及其成因,以社会公正为理念,对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公正机制进行有益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