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得月前后心理变化的美学思考

来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h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兔和月亮》是新课程七年级教材上册中的一篇寓言。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确认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不配拥有而拥有,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种从实用的角度,以浓厚的功利色彩去解读白兔的审美活动,违背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些语文教学目标。既然是白兔的审美活动,就应从美学角度去建构寓意,这样显得更贴近生活,同时也更能妥当地来解释白兔得月前后心理变化的原因。
其他文献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古今,鉴得失。把我国语文教育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其发展之路才会更加明晰和正确。严格说来,我国语文教育发端于先秦时期,迄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在历
笔者曾去书店给儿子买了一盒《学古诗》的磁带(上海音像出版社),其中选入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着笔
基于虚拟水理论,以玉米和小麦为例。运用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水资源要素成本。结果显示:我国现行生产成本核算指标体系和方法低估了旱作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投入,造成了水资源成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认识,但目前受应试教育影响颇深的语文课堂教学,做题、讲题充斥其中,却很少听见朗读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