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课程体系”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来源 :教育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反思和总结学校开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总目标开展实践探索。具体而言,以“英才三环理论”为指导,根据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教育理论,遵循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在高中学校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基础”“拓展”和“特选”三个层面构建并实施“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选课程”同构的“三层课程体系”,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
其他文献
旺火是山西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往往伴随重大节日出现。旺火由煤炭木材垒成塔状并在特定时间点燃,是山西地区人民庆祝节日的习俗活动。由于种种原因旺火被多地政府限燃,这项习俗正在逐渐消失。目前怀仁大旺火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旺火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从目前来看,针对旺火的研究大部分是民俗学领域的记录与分析,本文以山西旺火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研究并以旺火为主题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国的文化创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微循环障碍是DPN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DPN与糖尿病合并脑微循环障碍两者存在共有的发病机制,提示周围神经病变和脑循环障碍发生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本文通过对近年DPN及脑微循环障碍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阐明两类疾病的内在关联,为糖
学习音乐对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音乐文化的特性来看,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创造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作品的表现是创造的一个部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也是人以创造的思维进行思考。所以说,音乐是极具创造实践的艺术活动,音乐作为一门极具创造性特点的学科,便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小抓起。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将“创造”列为音乐课程内容的一大领域,目的在于培
“躺平”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对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躺平主义以安于现状、消极逃避的生活状态作为处世原则,其实质是奋斗精神缺失、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劳动价值观偏离的产物。究其原因,躺平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不良社会思潮冲击、网络媒体导向以及自我认同危机协同作用的结果。对此,要从培育正确价值观、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综合引导“躺平”青年转变观念,主动应对青年奋斗精神消解的风险。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既是教育发展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选择。高中阶段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须营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环境和文化,开发和实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打造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做好与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
强化数字金融的创新激励效应,是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影响效果、传导机制、非线性特征和空间效应四个方面对数字金融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且促进效应在南方地区、金融基础较弱的地区和数字金融发展后期更强;(2)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强化集聚规模经济效应和多样化知识溢出效应来间接提
挤压铸造扭转复合成形(SQ-T)集挤压铸造(SQ)与扭转成形的优势于一体,可实现铝合金工件的高效成形。为对铝合金SQ-T工艺下的模具-工件界面换热行为准确描述并对成形效果进行评估,通过搭建SQ-T实验平台和构建界面换热系数(IHTC)反求模型,求解成形过程中的IHTC,并对IHTC的变化规律、工件成形效果及工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反算模型精度较高,96%以上反算结果误差小于10%;在SQ中
本文通过粘度的测定,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聚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粘温特性及其与分子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90℃范围内,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符合方程η=ke(△E/RT),发现同等温度时粘度值不仅随分子量增大而增大,也随EO/PO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分子量或EO/PO比的增加,其流动活化能增加,粘温特性变差。
期刊
慢性肾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肾系疾病,具有诊断率较高,不易治疗的特点。胡顺金主任认为本病的病机以脾肺肾不同程度的亏损为本,湿热、水湿、瘀血等邪相互交杂为标。胡顺金主任强调治疗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补益脾肾、补肺固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为治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正>一、一个热门话题东西方文化关系在国内外都曾几度成为热门话题。最近,由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两本书《东方主义》和《文化与帝国主义》的评价开始,我国学术界又掀起一轮东西文化之争。①这一论争在世纪之交出现更加意味深长。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得很小,人类交往频繁,相互依存关系增强;另一方面,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和成见却依旧根深蒂固,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对抗仍是下一个世纪人类所面对的重要问题。塞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