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zhimin_d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吻合神经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所有病患实施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实验期结束后,统计所有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赵书强手功能评定标准改进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优45例,皮瓣成活,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正常,占804%;良8例,皮瓣远端出现边缘性坏死,对掌、对指功能基本恢复,占143%;3例出现皮瓣坏死评价为差,占54%。结论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动脉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有的具有重建感觉的条件,可顺、逆行移位,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有些部位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应用得当,效果满意。但静脉回流障碍的防治、蒂的长度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足;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07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23-02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自上个世纪9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愈来愈受到重视,临床应用也愈来愈广泛,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它代表了皮瓣神经化、多源化、操作简单化和减少供区损害的这一发展方向。皮神经营养皮瓣易于操作,切取容易,形式灵活,对病患的肌体损伤小,供血效果良好,具有许多优点和功能,是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一类皮瓣,在创伤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为此,我们研究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效果。贡献愚智,以兹学界讨论。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我们将我院骨科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56例皮肤创伤病患作为研究对象,病患年龄分布区间为34-81岁,平均年龄为(561±109)岁。其中男性病患41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4-79岁,平均年龄为(542±106)岁。女性病患15例,年龄分布区间为36-81岁,平均年龄(568±91)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病患的致伤原因有切割伤、电锯伤和冲压伤不等,所有病患皆伴有拇指神经和血管损伤,有的病患拇指甲床及末节指背皮肤损伤,有的病患拇指末节指腹皮肤软组织损伤,还有部分病患后置末节离断,远端缺失已无再植条件。
  12研究方法本次实验采用分析研究的方法进行,我们对我院收治的56例病患全部实施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治疗,其中,32例实施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12例实施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另外12例实施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实验期结束后,统计所有病患的临床治疗效果[2]。
  13治疗标准实验期结束后,我们采用赵书强手功能评定标准改进标准对于所有病患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优:术后皮瓣运行良好,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正常,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正常。良:术后皮瓣运行较好,皮瓣远端出现边缘性坏死,患者感觉功能恢复基本正常,对掌、对指功能恢复基本正常。差:皮瓣坏死,功能无改善。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后,根据赵书强手功能评定标准改进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56例实验病患中,优45例,皮瓣成活,对掌、对指功能恢复正常,占804%;良8例,皮瓣远端出现边缘性坏死,对掌、对指功能基本恢复,占143%;3例出现皮瓣坏死评价为差,占54%,见表1。
  3讨论
  近段时间以来,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关注,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如何最大程度地在修复创面的同时,减少对原有血管、神经和组织细胞的伤害,达到小创伤和大疗效的有机结合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次实验,实验人员对90例实验病患进行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治疗。治疗方法为[4]:
  手术时,使病患平卧,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对病患进行麻醉,让病患接受手术的手臂外展呈90°,使用气囊止血带对病患的手术臂进行止血操作。然后视情况分别进行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和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5]。
  实施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病患。以拇指指背的皮神经血管行走线路作为手术操作的中轴线,是指关节桡侧、拇掌指关节和腕掌关节桡侧位于一条连线上。手术操作的轴心点选取拇指近节指骨中段,特殊情况下可做部分延长,但是最远不宜超过拇指指间关节平面。皮瓣手术从近侧向远侧依次展开,首先先将拇指桡侧指背的皮神经做切割暴露操作,并将皮神经离断15cm切断备用。然后将神经膜下方直至皮瓣两侧边缘的皮瓣向远离轴心的方向掀开,并保留1cm左右的皮下筋膜组织条。受创面和蒂部旋转点之间可以切开成明道或者进行皮下隧道的手术操作,但无论何种操作,都应将拇指末节创面与皮瓣进行连接,并在显微镜下对两者的神经是否已经完全连接进行反复确认[6]。实施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病患的皮瓣切割面积一般在4cmX3cm之间不等。
  实施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病患,手术轴心线的选择应当在腕掌关节桡侧,并使指间关节尺侧和拇掌指关节处于一条连线之上。手术时,应当将皮瓣中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近端与拇指桡侧固有神经进行连接,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反复确认。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皮瓣切除范围在33cm×26cm-52cm×33cm之间,手术的其他操作方法与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相同。   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的手术轴心线应当选取鼻烟窝向户口重点的连线,轴心点的位置可以在虎口处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稍作游离。在皮瓣的范围选择上,可在旋转轴点到腕横纹之间选择。手术时,应当将皮瓣中桡神经浅支的外侧分支近端与拇指桡侧固有神经进行连接,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反复确认。皮瓣的选取范围也在4cmX3cm之间不等,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决定。其他手术操作方法与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相同。
  拇指桡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拇指尺侧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和虎口背侧支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术实施后,应当采用石膏对病患的手术病肢进行固定,并与身体保持30°左右的仰角,病患在手术实施后应当卧床休息,避免手术部位的移动、牵拉和撕扯。同时应当对病患进行镇静、镇痛、预防感染、解痉和抗凝处理,密切观察手术部位的皮瓣的血运情况。然后根据病患的身体恢复情况逐步实施拔除引流条和拆除石膏的手术操作。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多适用于病变切除的无菌创面、暴露在外的陈旧创面以及炎症外的新鲜创面的修复,是一种局域性组织瓣。采用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来修复组织创面具有以下特点:①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自带有皮肤感觉神经,有利于受创组织触觉和痛觉的快速自行恢复,相较于其他方法最有可能使病肢恢复到正常功能水平;②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相较于其他手术方法,其临床操作的部位、范围和方式方法都比较灵活,能够在完整修复创面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血管、神经和组织,达到小创伤和大疗效的有机结合;③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运情况一般比较良好,能够修复较远和较大的创面,且安全性和成活率都比较高。
  总之,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动脉血供可靠,不损伤主干血管,有的具有重建感觉的条件,可顺、逆行移位,损伤较小,操作简单,有些部位可进行远位游离移植,应用得当,效果满意。但静脉回流障碍的防治、蒂的长度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永清,李军,丁晶,等不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1):17-20
  [2]Cunningham L,Puskar K,Nursing implications of alcohol withdrawal in the past operative orthopeadic patient[J]J orthop Nurs,2007,11(2):92-97
  [3]宋宁,富玲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反植皮治疗上肢急性皮肤撕脱伤4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3):8221-8222
  [4]Scherer SS,Pietramaggiori G,Mathews JC,et al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he vacuum-assisted closure device[J]Plast Reconstrsurg,2008,122(3):786-797
  [5]张建超,沈国良,赵小瑜,等网状中厚皮片移植联合负压封闭引流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317-8318
  [6]FleischmannW,Lang E,RussMTreatment of infection by vacuum sealing[J]Unfallchriurg,2007,100(4):301-30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几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四组,在新生儿接受操作性疼痛刺激时,干预Ⅰ、Ⅱ、Ⅲ组分别采用口服25%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音乐疗法+俯卧位、口服25%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音乐疗法+俯卧位。对照组在穿刺的全过程不给予任何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进行评分,比较四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后的NIPS评分。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给予肝癌患者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三维适形放疗(3DCRT)进行治疗。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近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三维
【摘要】目的对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胃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150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75例。采用常规腹腔镜手术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腹腔镜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对
科技基金:建德市2011年度卫生科研项目,2011J13。  【摘要】妇幼保健卫生信息化是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管理支持,但是仍需人工建卡,特别是综合性医院普遍没有完成与电子健康档案的对接,因此在综合性医院实施孕产妇保健的信息化管理对提升保健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促进医患沟通提升患方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住院待产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效果,探讨腹腔镜下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方法将58例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行腹腔镜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腔镜组)及开腹修补术(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切口感染、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后疼痛评分及美容满意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流产致子宫穿孔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人工流产致子宫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导致子宫穿孔的原因。结果25例患者子宫位置、子宫过度倾曲导致子宫穿孔患者有20例,占800%,经过采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25例患者中7例患者内出血量>100ml。结论人工流产致子宫穿孔的原因主要有子宫位置、子宫过度倾曲,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对提高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