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待优生”即物理“学困”也叫“后进生”,指物理成绩长时间达不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难以完成学业任务, 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笔者在与市区和其他城郊物理教师交流和探讨后发现:城郊学校物理待优生所占百分比明显大于市区学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该如何预防呢?下面我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的内部成因:
初中物理待优生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说有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事实上,在形成学业不良的过程中有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良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1] 城郊物理待优生的形成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动机不当,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不努力,导致物理学习困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习的东西的兴趣”。 待优生厌学物理,很大程度是因为对物理知识缺乏兴趣。我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物理待优生对物理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 、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起促进和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学习起阻碍和削弱的作用,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学识的不足,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所以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随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而且薪资水平可能会低于民工,从而使初中生对学习的价值产生怀疑,导致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所以学习效果不佳,导致学习困难。
2.缺乏学好物理的信心、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也是影响物理学习的重要因素
物理待优生从高年级的学生中耳闻“物理比较难学”,接触物理学习后因缺乏科学的方法、缺乏深刻的理解、灵活的适用,久而久之出现知识掌握的漏洞而反复遭受挫折和失败,最终导致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3. 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
物理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一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从事物的表象出发,进而探究事物发生的内在原因及规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城郊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差异已经很大,这实际上对学生学习物理已潜伏着分化的危机,进入透镜一章学习后,部分学生就已感到不适应物理学习,如果没有即使调整学习状态,进行积极干预,就逐渐发展成待优生。
4.对物理习存在畏难心理,学习方法不当
初中物理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先现象后规律。现象篇具有内容简单又和我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特点,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兴趣比较高。而进入规律篇之后,物理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一向习惯于利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初中学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维, 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造成学习方法、策略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得以转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过程的畏难情绪。物理待优生普遍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只知死记硬背,不理解,也就不会应用,学习也会逐渐产生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学习积极性也会被挫伤。
二.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的外部成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城郊家长大多是城市低收入者和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缺少良好的教育方式,由于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关心孩子,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很少过问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大部分对子女要求不高,引导督促不力。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学习,逐渐成为待优生。
2. 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社会是所大学校,城郊结合部人口结构比较复杂,社会文化氛围差,低俗娱乐场所和黑网吧较多,使部分学生受到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忽视了学习,逐渐沦为待优生。
三.学校和教师因素
1.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方法单一
学校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把时间交给学生。 如果物理教学中还是满堂枯燥和权威式的讲解,只会带来被动以至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教师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客观实际以及个体差异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忽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注重师生和生生互动,这种被动的课堂学习气氛拘谨,刻板,上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严重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必定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物理失去热情,从而造成学生的物理成绩差。
2.学校实验条件差,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途径,但是城郊学校基础设施对较差,实验设备老化,修理设备和器材比较麻烦,如果教师对实验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时间和精力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又不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做家庭实验,势必增加物理学习难度,导致待优生数量增加。
总之,由于待优生是由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待优生”问题牵涉到学生心理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待优生进行“综合治理”,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待优生问题。待优生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目前有暂时的困难、缺点,我们应当给他们时间,帮助他们。虽然待优生的转化工作是曲折的,但我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转化待优生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刘小明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21页
一、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的内部成因:
初中物理待优生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但总体上说有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事实上,在形成学业不良的过程中有些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交互作用。大多数学生的学业不良是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1] 城郊物理待优生的形成的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动机不当,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不努力,导致物理学习困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习的东西的兴趣”。 待优生厌学物理,很大程度是因为对物理知识缺乏兴趣。我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物理待优生对物理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 、成功的体验对学习起促进和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学习起阻碍和削弱的作用,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学识的不足,初中学生的认知、分析、判断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稳定,所以初中生的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随着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度逐年增加,而且薪资水平可能会低于民工,从而使初中生对学习的价值产生怀疑,导致学生产生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对学习有抵触情绪,所以学习效果不佳,导致学习困难。
2.缺乏学好物理的信心、毅力和顽强的意志,也是影响物理学习的重要因素
物理待优生从高年级的学生中耳闻“物理比较难学”,接触物理学习后因缺乏科学的方法、缺乏深刻的理解、灵活的适用,久而久之出现知识掌握的漏洞而反复遭受挫折和失败,最终导致丧失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的原动力。
3. 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差
物理学习需要学生有相应的生活体验,一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能够从事物的表象出发,进而探究事物发生的内在原因及规律,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城郊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差异已经很大,这实际上对学生学习物理已潜伏着分化的危机,进入透镜一章学习后,部分学生就已感到不适应物理学习,如果没有即使调整学习状态,进行积极干预,就逐渐发展成待优生。
4.对物理习存在畏难心理,学习方法不当
初中物理课程结构的设置是先现象后规律。现象篇具有内容简单又和我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特点,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兴趣比较高。而进入规律篇之后,物理学习需要一定的方法与策略,一向习惯于利用形象思维方式的初中学生,突然要求其具有抽象思维, 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造成学习方法、策略的改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得以转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过程的畏难情绪。物理待优生普遍缺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只知死记硬背,不理解,也就不会应用,学习也会逐渐产生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学习积极性也会被挫伤。
二.城郊初中物理待优生的外部成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城郊家长大多是城市低收入者和进城务工、经商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缺少良好的教育方式,由于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关心孩子,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很少过问子女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大部分对子女要求不高,引导督促不力。有的家长以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到学习,逐渐成为待优生。
2. 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社会是所大学校,城郊结合部人口结构比较复杂,社会文化氛围差,低俗娱乐场所和黑网吧较多,使部分学生受到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忽视了学习,逐渐沦为待优生。
三.学校和教师因素
1.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方法单一
学校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把时间交给学生。 如果物理教学中还是满堂枯燥和权威式的讲解,只会带来被动以至消极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教师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客观实际以及个体差异灵活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忽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注重师生和生生互动,这种被动的课堂学习气氛拘谨,刻板,上课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严重影响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必定导致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物理失去热情,从而造成学生的物理成绩差。
2.学校实验条件差,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都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途径,但是城郊学校基础设施对较差,实验设备老化,修理设备和器材比较麻烦,如果教师对实验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时间和精力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又不善于引导学生动手做家庭实验,势必增加物理学习难度,导致待优生数量增加。
总之,由于待优生是由学生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待优生”问题牵涉到学生心理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因此,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待优生进行“综合治理”,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待优生问题。待优生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目前有暂时的困难、缺点,我们应当给他们时间,帮助他们。虽然待优生的转化工作是曲折的,但我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转化待优生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刘小明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