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烟、墨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烟墨,天下名墨,采集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薛松,
  来自黄山边之青松,创作自焚烧纸张始,灰飞烟灭化为墨,取
  代古人墨,自创松烟墨。其面貌,有古画新解,中西台壁;其
  形式,乃浴火而重生,解构再建构。此一艺术实践,可谓今之“松
  烟墨”。
  中国人爱松成痴,松树的挺拔苍郁、千姿百态,自古以来
  就是骚人墨客歌咏的缪斯,更是画家描绘的灵感泉源,对于松
  树的寓意和审美也形成一套独特的标准。黄山松闻名天下,尤
  其是矗立在黄山文殊洞上、倚青狮石破石而生的“迎客松”,不
  但是安徽省的风景名片,更是历代画家创作的重要题材。
  薛松童年的遭遇犹如严寒的大雷,而母亲的早逝,则是他
  一生难以抹灭的伤痛,所幸薛松的个性一如父亲所期许的“挺
  且直”,他还有一项严肃的父亲未预料的一一乐观开朗。薛松不
  但从小就“挺且直”,而且倔强、固执。在有意无意中,薛松的
  作品中出現各种松树,或许因为松树是国画常见的题材,因此
  很难回避;又或许是他潜意识里的松树情绪,1996年他创作《迎
  客松》,时隔二十年,又创作《黄山松》,两件作品都是以盘据
  在黄山峰顶上的松树为主题,都是一反国画惯例地把主体放置
  在画面正中,加上强烈的鲜红色,2006年的《黄山松》还把代
  表远山的青绿高山放置在画面下方,很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气势。
  烟之于薛松,有不解之缘。他终日几乎香烟不离手。他创
  作的最大特点是使用焚烧过的残纸碎片,再拼贴在画布上,因
  此经常燃烧大量的图片纸张,工作室里烟雾缭绕已是常态。
  在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中,经常有戏剧性的转捩点,有些还
  伴随传奇事迹,而愈刺激、离奇、悲壮,就愈被人们争相传诵。
  薛松遭遇两次大火,一次是1990年年底,半年后,又发生一次,
  甚为惨烈,尤其第二次火灾,把他自前次火灾发生以来试验的
  作品全部烧毁。所幸,薛松从那些被烧毁的物品中,发现了新
  大陆。他发现,被焚烧过的残片与未烧过的去拼贴,视觉效果
  不一样,意义也不同。对于薛松来说,火灾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火灾之前,如果没有长期的探索与实验,不可能找到一个突
  破点,如果没有长期的准备和反叛意识,再发生十次火灾,对
  于他的创作也是无济于事。1992年之后,薛松开始进行无数次
  的燃烧实验,最早的时候还是一种混沌状态,渐渐地从无意识
  变成有意识的选择与燃烧,薛松形容自己的创作是先画靶再射
  箭,靶子就是他的目标,目标一旦确立就有了针对性,然后对
  收集来的印刷品进行破坏、焚烧、分配、组合。
  人类对于火始终有一种既爱又怕的情结,火的发明是人类
  文明的起点,火也是权势的象征。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
  取火种给人类,触怒天神宙斯,宙斯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
  边上,惩罚他日日被恶鹰啄食肝脏;秦始皇焚书,意在维护集
  权统治,统一思想,反对古是今非。大火是极大的破坏,也带
  来新生,薛松使用烧烤过的碎片进行拼贴,就有了死亡与再生、
  解构与建构的意义。薛松坦言,“焚烧纸片时,特别有一种快感、
  刺激感。”这或许让潜藏在他灵魂深处的反叛精神得以解放吧!
  薛松画面上的墨,不是一般的油画、墨汁,而是他自行研
  发——焚烧纸片,化为烟灰,和以丙烯颜料形成,可谓今之“松
  烟墨”。
  薛松就读上海戏剧学院时,国画老师张培础认为他速写功
  底较深。线条画得流畅,常给他一些宣纸,让他试画水墨,薛
  松从此有了水墨情结。当时薛松迷恋西方及现代主义,骨子里
  对守旧、古板的东西甚为反感,奇怪的是,却始终持续地画水墨;
  更奇怪的是,年纪渐长之后,对传统文化、艺术更有兴趣。对
  于这种转变,薛松一开始也想不太清楚,后来感觉到这是从自
  己的文化血脉中流淌出来的。
  比起同世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薛松对传统文化的情结比
  较深,也表现得比较早。1992年他开始使用焚烧过的残片拼贴
  时,就大量使用书法碑帖,如《蜕》、《心连心》等,新颖的图
  像与古老文字交织,强化了作品的深厚度。1996年他创作第一
  幅山水画《山水》,前景小山、远景天空就是拼贴焚烧的书法碎
  片,中景高山则是古画碎片,画面两边的红色长条宛如书法条幅,
  形式上就是国画的中堂,左右再搭配对联。
  薛松受邀在今年香港举行的第三届水墨艺术博览会举办个
  展,有几幅山水画就特别依据画中意境搭配对联,较诸十年前
  的《山水》,其形式、风格与传统书画更加紧密,又因为对联另
  行独立创作,就可以进行多样变化,包括字体、色彩,及至拼
  贴的内容,都有更大的挥洒空间。他最新的作品《山水》、《水墨》
  更是别出心裁,表现国画讲究虚虚实实,画外气趣的特点,他
  利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购买的文征明复制画上挖出“山、水、水、
  墨”字样,另行贴在上方,而被挖空的部分,则在其底下拼贴
  书法碎片。在画面中贴上“薛松制造”的钤印。薛松从国画的   装裱、配置及至构图形式汲取灵感,玩出新的焚烧、拼贴花样,
  创造了古画新用的新手法,如同他在一幅2016年的作品《溪
  山泛舟图》的上方配上“除旧布新”的书法,更强化了传统国
  画的形式感,也更具有文人的雅趣。
  薛松对于书法碑帖一直情有独钟,不但大量做碎片拼贴,
  而且另辟《意象书法》系列。在中国美术馆、西安美术馆的大
  型展览中,他以六十公分见方的单幅意象书法做有机组合,最
  大的达到四十八件作品,造成强大的视觉震撼,展览时特别吸
  人限球,中国美术馆并因此收藏其四十件《意象書法》。《意象
  书法》表达了薛松对书法线条美感的掌握,直弧、长短、粗细、
  方圆、枯润、虚实、相背、提顿、聚散连绕、飞白、抑扬顿挫……,
  他顺手拈来,千变万化;而他只截取字的局部,并不在意字义,
  更突显书法的抽象之美。特别有意思的是,他的书法字体大都
  不是以黑墨呈现,反而是五颜六色,背景的色彩也同样多采多姿,
  与文字线条的色彩或互补、或对比,变化多端。这种形象是传
  统的,但颜色却是缤纷的,非常具有渡普主义风格,也造成视
  觉上的冲击,真是古为今用、中西合璧的经典范例。
  2005年薛松创作的三连作《有符号的山水》,除了打叉的
  符号之外,更加上醒目的红色箭头,其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更多了,
  箭头所指的是山水画的布置或所谓构图关系,也是水墨画现代
  化所追寻的方向。
  薛松的作品也追求一种广告的效果,即以最简单、直接的
  方式引人注目,他常以拼图、大色块作为作品的基础,黑色在
  其间就更有分量,黑色可以勾勒图式线条,也常用以平涂色块,
  妙用无穷。
  2013年我邀请薛松来台湾创作《台湾八景》,这是他首次
  以实地风景创作的当代山水画,他运用发展完备的个人语汇,
  将台湾原住民、新住民,以及象征汉文化的传统书画文字、代
  表现代建设的摩天大楼,巧妙拼贴,熔于一炉,既是台湾三百
  年历史发展的缩影,也呈现了台湾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色。
  《台湾八景》的成功,催生了《澳门八景》,而有了前者的基础,
  他画澳门八景就更得心应手,在取景、构图及拼贴内容上很快
  就有灵感。澳门有不少天主教堂,薛松在澳门采风之后,又远
  赴意大利米兰参加联展,沿途收集很多欧洲著名的古典、宗教
  名画画册,正好在澳门八景中派上用场;他所绘制的新美高梅
  酒店,以各国纸币拼贴,更是一绝,金碧辉煌的赌场型酒店就
  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这让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
  拼贴需要使用大量图片、纸张,这让薛松养成了收集图书、
  文物的习惯。他从1994年起收集新中国美术作品,包括版画及
  原作,如今竟已累积五百多件,而七、八年前开始收集日本浮世
  绘,如今也有五百多件。他的收藏瘾头愈来愈重,光是每年购买
  书刊就花费十多离,而收藏美术品的经费则更难以估量。收藏癖
  妤向来是中国文人特有的情怀,从一个前卫的波普艺术家,到如
  今的好古敏求,或许也是源自于“松烟墨”因缘吧!
其他文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房间,我却并未感受到任何暖意。  冰冷刺骨的寒风吹碎了玻璃,玻璃碴儿顺着风落在了被子上。  我想起来被单与床单已经有一个月没洗,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换  掉廉价的“外套”,即使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基本劳动力”,但  是仍旧无可奈何。  换掉“外套”后,我的房间最终呈现了一丝红色,推开黄  色的门,蓝蓝的天空让我感到不安。我開始怀疑公交车是否会  按时到来,毕竟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此刻
期刊
我熱爱党的事业,也热爱我的工作。  我是一位中医艾灸师,也是中医文化的传承者,在当前伟大祖国复兴的特殊时刻,我为我能亲身传承祖国国学文化,感到很自豪。多年来,我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投资100多万元,带动团队活跃在全国十几个省及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传承中华的中医文化。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构建健康中国2030”的号召,并承载起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不管是偏远的山区还是
期刊
黔东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共产党员夏克勤同志,在协会党支部的领导和书记黄明光的带领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管理,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党课,党史,重走长征路,在黄明光书记带领下,积极参于履行社会职能,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向企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阐述参于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动员企业家们主动投入到所在地方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去,发挥自身优势,产业邦扶,带动群众致富,
期刊
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于2015年9月拉开帷幕。首届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旨在打造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城市空间艺术品牌活动,促进上海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近日,  《公共艺术》杂志就相关问题
期刊
不知为何,“瞬息间”这个词让我习惯地联想到20世纪  七八十年代,南京中央商场塔楼上锈蚀的大钟——当时几乎每  座城市的广场、车站或标志性建筑上都安装了这样的报时钟;  由于年久失修,它们的指针无一例外均处于静止状态。这是有  关停滞、溃散的现实的一个绝妙的隐喻,钟摆停止的那一秒变  成了时代的刻度,仿佛瞬间被凝固,过去和未来耽留在无限和  严肃的延宕中。而当指针被再次拨动,钟摆重新恢复其匀速运 
期刊
2017年11月27日,第四届国  际艺术评论奖(IAAC)颁奖典礼在上  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来自斯里兰  卡的艺术评论家Jyoti Dhar凭借稿件  《Chandragupta Thenuwara:GLITCH+》  斩获大奖。来自中国的刘加强凭《展览的  幽灵——关于出版物》和Sean Ashton  的《Natural Selection》分获二等奖。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由资深的 
期刊
陶佛锡简介  陶佛锡,别署墨藻居士。1937年生于北京。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三届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佛教协会“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顾问。  先生幼承家教,受业于其舅父国画名家任率英先生,又师从书法篆刻名宿金禹民先生,书画双修。书法以小篆见长,作品法度严谨、工整秀丽、古朴典雅、朴拙稳健。绘画擅工笔重彩人物仕女,画风工细,洗练雅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的题目是借阿甘本(Giorgio Agamben)  在他的著作《潜能》中书写瓦堡学说时所采用的一个术语,以此  来借指知识生产范围中的图像生产。本文试图理清图像从“灵光”  消失到将意识形态等注入图像。意识形态的注入是以马克思时“暗  箱”理论为方法的,图像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达到利益阶层  的目的。并分析理解图像生产中的权力运作和掠夺。  关键词:图像生产、灵光、意识形态、知识
期刊
摘要:近年来,许多女性领导者抓住了机遇,克服了社会文化环境和组织内部的困难,女性在政府部门和企业中面临的机遇日益增加。已有许多文章探讨了着重于性别平等、适合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风格以及帮助女性领导者克服障碍的策略,但对发展经济体中女性领导者及其领导风格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巴西教育企业领导者贝尔·佩斯切为例,介绍巴西女性领导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克服这些挑战的策略。  关键词:女性领导人,发展中国
期刊
三年锻铁七年磨剑  何剑在当地经营着一家电子科技公司,主要生产通讯领域相关产品。在何剑的眼中,通讯保护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通讯保护器材的生产大多为国外大牌企业所垄断,所以早期的国内市场可谓是一片空白。  2005年何剑初到比利时,发现了一款关于通讯保护的创意产品。何剑觉得单一做机械的公司可以依靠这类产品来转型,于是他花了六百美金买下了这款产品并把它带回国内做研发。  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