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之学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s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的题目是借阿甘本(Giorgio Agamben)
  在他的著作《潜能》中书写瓦堡学说时所采用的一个术语,以此
  来借指知识生产范围中的图像生产。本文试图理清图像从“灵光”
  消失到将意识形态等注入图像。意识形态的注入是以马克思时“暗
  箱”理论为方法的,图像变成了意识形态的工具,达到利益阶层
  的目的。并分析理解图像生产中的权力运作和掠夺。
  关键词:图像生产、灵光、意识形态、知识生产
  “无名之学”是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他的著作《潜
  能》中书写瓦堡学说的时候所使用的一个术语,用来描绘瓦堡试
  图创造一种图像的研究方法,以区别于过去将艺术史局限在内容
  与形式、风格史和文化史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用阿甘本的话来说,
  就是要创造一种“以通过对西方人的幻影的思考来诊断西方人的
  ‘无名之学”。根据阿甘本的描述,后来这种方法在潘洛夫斯基
  那里试图用“图像学”“图像分析”为其命名。但这些命名与研
  究方法在阿甘本看来都不是很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瓦堡方法
  论的建构基础是图像的本体研究。用阿甘本的话来说就是在探讨
  西方学科的“间隙”。本文将试着从这个思路,探讨从“灵光”消
  失到重新将意识形态赋予图像,使图像的产生和存在不可避免地
  印上意识形态,并行使着知识构架里的权力,以便于从新的层面
  (一种“间隙”)对他者进行控制。
  一本雅明的“灵光”消失对资本主义图像的最初建构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本雅明谈到了资本主义工
  业带来传统图像“灵光”的消失。“灵光”是资本主义将物质商品
  化之前,物质自身所具有的不能被复制的独一无二性。用本雅明
  的话来讲,就是“作品的此时此地……就是这独一性的存在”。上
  帝在创造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赋予了每件物质以独特性。从他
  在文章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艺术品的“灵光”的存在判断
  是在资本主义商品化之前的时期,物质具有自身的自然属性,是
  镶嵌在神性时代的知识形态之中的。此时的知识是建立在对物
  的崇拜之上,艺术作品最早是被放置于巫术仪式之上,后来用于
  宗教场所,它们是神的化身,具有神一样的光辉。一直到摄影术
  带来的图像复制之前,艺术作品都被披上了这种仪式光环。复制
  商品的出现打破了对“灵光”的膜拜,一模一样的商品可以大量
  被复制生产出来,每件商品不再具有独一性。而且,“艺术品必
  须承受物质方面的衰退变化……这种方式是不可能施用于复制品
  的”,可复制性带来了对衰退的克服——复制的东西可以一直
  保持崭新如故,只要愿意,商品可以得到永生。
  这样的知识建构方式与以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相似性
  的建构,知识的客体必须有它相对应的物质主体,知识没有形成
  独立系统;而今是知识自身作为主体,就像商品一样没有现实世
  界实物的参照点可以复制生产。尤其是随后发展而来的各学科的
  知识,它形成了逻辑完善的自我构架,完全可以脱离传统的物质
  世界而自身演绎。在价值、符号、数码等体系的作用下,这样原
  来的物质反而被转化成了商品和知识的实践对象,不再是原来那
  个“上帝创造的物体了”,知识和资本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资本主义转变了物质的神性,用新的认知体系转变了世界,
  导致上帝世界的瓦解,也导致了传统艺术的瓦解。在这种转变方
  式中,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資本主义
  诞生之前,劳动是将自然界的物体进行加工,使之适用于人们自
  己生活的便利,没有改变它的特性。而到了资本主义时代,与物
  体无关的劳动时间作为其中介,对人们的工作对象进行置化,并
  最终将其铭刻在商品上。这时,原来的物体成了劳动时间的物化
  对象,没有了原来自然界物的独立性。劳动时间就是价值,是中介,
  从此物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中介,是“价值”。同样的知识形态也
  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尤其是绘画的图像转变。作品从传统的膜
  拜的对象变成了传递信息的载体——图像。类似于商品生产和价
  值,这种转变所依赖的就是机械复制手段和符号学等知识构架
  方式,而传统绘画(图像)的“曼光”在新的语境下消失了。这个
  我们可以从福柯在《词与物》的开篇对委拉斯开兹的油画《宫女》
  的分析可以看得出。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福柯的分析是在“灵光”
  膜拜的角度,而是用符号学、社会学等方式对这个作品进行抽丝
  剥茧似的分析,提供了很多信息,建立起了新的认知系统——“表
  象”知识的体系。
  我们也可以从人与物(以及商品)之间距离关系上看见图像
  建构的另一个语境。本雅明比较了舞台戏剧和电影的差异。舞台
  的表演是演员在台上一气呵成,与演员自身紧密联系。而电影则
  不同,演员只是其中的一个工具,所有的表演片断最终都是靠剪
  辑来完成的,演员丧失了在舞台上的主动性。他表演的是一些片
  断,分解并疏离了自我,靠电影技术拼接,形成一个完全不同于   他自己的叙事。图像的生产也类似于此,图像制造者也不会再像
  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与传统绘画作品具有的紧密关系,他被当作图
  像生产的一道程序,被组织到整个图像生产工业的系统之中。
  从本雅明的理论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資本主义工业到来之后,
  整个社会架构的改变导致了图像知识体系的建立,它们将传统绘
  画转变成了商品语境下的图像。这种圈像由于丧失了物性,加上
  与人的关系的改变,导致了它原来具有的“灵光”消失了。这种
  消失也开启辛了以前“灵光”时代所不具有的一个领域,面对新的
  社会关系,产生新的作用。
  二意识形态的“暗箱”
  艺术作品在机械复制时代丧失了它独一无二的“灵光”。但
  随后在资本主义的时代,按马克思的分析,这些被转变了的作
  品——即图像——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即意识形态。在这里,
  继承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之后,马克思用了类似相机中的暗箱的方
  式来建构他的理论。对这一机制的介绍,W·J·T·米歇尔在他
  的《图像学》里有所论述。所不同的是,米歇尔是将暗箱理论作
  为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而我们却可以从这一批判里看出,意识
  形态是如何将自身铭刻在商品(尤其是图像)之上的。
  存《理想国》里,柏拉图描绘了居住在洞穴里的人们,他们
  通过倒影来认知世界,这些倒影是外面世界通过光线映射存涧里
  的墙壁上的。这种方式是西方文化认知世界方式的隐喻,它反映
  了真实世界和我们认识(知识)之间的关系。后来的文字与图像
  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对世界进行了转化,暗箱也是这样的生产机制,
  它让物质存一定的机制里形成倒影(知识),人们将倒影(知识)
  代替了真实的事物。W·J·T·米歇尔进一步认为,这个倒置的
  缩影不仅仅是由简单的光的机制造成的,它的产生还包含有认知
  这个缩影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倒影的整个背暴的认知程度。
  这个倒影构成了我们的认知对象以后,还会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判
  断,尤其是当倒影被赋予了一些意义以后。正如伊格尔顿所说的
  那样“意识形态……生产和建构真实,从而把真实缺场的影子罩
  在其在场的认知之上”。人们之所以觉得这个倒影是世界的真实,
  正如柏拉图所隐喻的那样,也是由于人们生活在这个认知的洞穴
  里,被这个机制产生的真实所禁锢:无法跳出它的樊笼。
  暗箱是一个隐喻。“概念背后的形象,就是暗箱。”这个暗
  箱产生的形象是被意识形态所改造过的形象:“意识形态是精神
  活动,将自身投射和铭刻在商品的物质世界上,而反过来,商品
  则是将自身铭刻于意识之上的被铭刻的物质对象。”由此我们可
  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物质社会里一切商品都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
  烙印,包括图像。这时的图像经过暗箱机制的搅和,丧失了为真
  实世界造像的真实性和初衷,成为意识形态的一个表征,为这个
  社会服务。
  同时,我们在制作图像的时候,各种表达方式也会从意识形
  态出发,将形式进行异化。摒弃过去不适宜的方法,而增加一些
  新的表现技巧:比如蒙太奇、拼贴等等。而这些技术也就从诞生
  时候起就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譬如蒙太奇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
  系:它们都是从其起源地连根拔起后,被其他力嚣进行了重新组
  装——无产者原来是拥有财产的农民,进入工厂后成为一无所
  有的工人;蒙太奇也是那些丧失了“灵光”的图片被重新组装成
  一个赋予另外意义的能指。意识形态还会建立起相应的整套话
  语机制,并让它们充当权力的手段,夺取并保卫相应权力阶层的
  利益,只不过它的实施方式更加隐秘。
  三苏珊·桑塔格的启示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著作《论摄影》中讲了一个关于戈达尔
  电影《卡宾枪手》的故事:两个游手好闲的人被引诱去参军,并
  允诺他们可以去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包括巧取豪夺。但最后这
  两个人带回的却是各种各样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上有各地的风
  景、动物、奇珍异宝。在这里,戈达尔并不是说两个无赖在参
  军的过程中改变了他们的强盗本性,而是想说明用明信片的图像
  占有取代了实物的占有。戈达尔告诉我们的是图像对世界的掠夺,
  这种掠夺成了新的占有形式。
  在《令人仰郁的对象》一篇里,苏珊·桑塔格描绘了早期美
  国人利用摄影图像对土著居民的掠夺:旅游者和政府雇用的摄影
  师对印第安人的拍摄。这些摄影师和游客往往按照自己的想象去
  拍摄当地的一些情况,甚至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引诱印第安人摆拍,
  制作了一些自己的图像。这些图像直接建立起人们对土著生活的
  印象,是当时的白人自己对异域的建构,在这些建构之中,真实
  被图片所篡改。这些照片“其危险在于一种象征性的变化——局
  限于对所摄主体作最为狭隘的解读”。其实这不只是解读,拍
  摄者和当时的知识背景都导致了危险。拍摄者和知识背景直接导
  致当时的殖民者心态和不恰当拍摄的角度,和其他因素一起导致
  了当时不利于当地居民政策的出台:驱赶压制印第安人,剥削和   掠夺他们的资源,并使种族人口大量减少。
  所以,从苏珊·桑塔格那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所襄挟下
  的图片所具有的作用。虽然它们没有参与实际的行动,但它们也
  影響了人们,和其他知识一道参与权力的运作,甚至有时还会是
  合理合法的行动(这种合理合法的情境也是由图像参与的知识形
  态所建构起来的)。导致了历史上的悲剧。
  四一个例子:胡志明小道图像的殖民建构
  众所周知,胡志明小道是越南反殖民战争的时候,北方越南
  政权在越南的丛林里修筑的一条连通南北的补给线。这条隐蔽
  的道路为当时的北越运输大量战争物资和人员到南方,为当时反
  抗法国和美国殖民主义者的占领,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
  贡献。这条路具有很强的隐喻,它被认为是东亚反殖民战争胜利
  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然而,在网上搜索到的图片基本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图片。
  虽然越南人民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最终却失败在叙事上。这
  种情况体现在这些图像和文字的建构上。对于越南来讲,本来这
  条道路名字叫“中央走廊”,而今世界通用的说法却是“胡志明小
  道”,这个名字是西方媒体赋予的,背后的权力通过命名可以得
  到彰显:“走廊”和“小道”在形象上显然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有
  几张例图,在这几张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是北越军队在丛林里的
  艰苦行进:有自行车分队在激流里的艰苦行军,也有工程兵和卡
  车在泥泞里的仓促前行……整个基调是灰暗、压抑的,让人感到
  绝望。人物也不像西方人在表现自己军人时出现的那种高大伟岸
  的英雄形象,而这些人是衣衫褴褛的反抗者,矮小猥琐,他们并
  不是以殖民战争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图像里,而是像一群蝼蚁被
  困在战争的“狭缝”里。例如这张拍摄的工程师背着铁锹在泥泞
  里的图片,作者用的是一个略为俯视的角度,冰冷地看着这群士
  兵。画面大面积呈现的是被卡车碾压过的污泥地面。三位“工程
  兵”肩上扛着铁锹,准备为被陷在泥泞里的卡车开道。他们赤着
  脚在泥泞里面艰难地行走,尤其是最后一个士兵,双脚深深陷
  在泥土里,步伐沉重,整个身形显得十分僵硬,神情显得极不情愿。
  这张照片里还有三个士兵,他们背着手站在旁边,冷漠地观望着
  这几个工程兵,没有丝毫帮忙的意思,更没有同甘共苦的集体荣
  誉感。图像的左下角是一道深深的泥沟,它是一个隐喻:现代文
  明在这里碾下了黑暗的沟壑,并让这个国家如同那沉重的卡车一
  样,陷在深深的泥潭里面。
  萨义德(Edwara Waefie Said)在他的著作《文化与帝国
  主义》的前言中引用了小说家康拉德所说的话:“我们西方人将判
  定谁是好土著,谁是坏的,因为土薯只有经过我们的承认才存在。
  我们创造了他们,我们教给他们说话和思想。”西方人通过知
  识来塑造了被殖民者,语言和图像充当了塑造的手段。由此看来
  这些图片并非呈现的是不偏不倚的真实,而具有在意识形态下的
  偏见,它产生了跟从对象(越南)的角度看待同样的问题而呈现
  的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产生的话语体系让越南自己在知识范畴里
  缺失了。最终在历史前行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达到了以前武力
  殖民所没有达到的目的:知识殖民。
  五小结
  结合福柯的知识生产,可以进一步发展瓦堡的“无名之学”。
  它可以在图像学和知识生产的结合处寻找新的“间隙”。在今年
  的卡塞尔文献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图像在反思殖民主义知识体
  系中所起的作用。按照福柯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我们以知识生产
  的角度来理解文献展中呈现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生产的知
  识背后的权力、利益以及最后的作用。所以,当我们仅仅只是局
  限在经济、文化等层面上来反思殖民主义以及之后的全球化,或
  者只是在阐释学、符号学中理解图像的时候,我们就仍然没能跳
  出知识、话语的“洞穴”,无名之学仍然是不彻底的。
其他文献
8月8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中国奥运代表团共斩获38金32银18铜,追平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的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在奥运赛场上,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精神一次次为国人带来荣耀与感动,一次次为中国体育书写新的传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
期刊
一、严守党纪,加强党性学习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黄海燕同志时时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理论学习、联系群众和遵纪守法等各方面都较好地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党员作风、获得了一系列优异的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黄海燕同志坚持学习党的各项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
期刊
我是一名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2009年我从公务员岗位退休后,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怀揣“六十而立”的人生抱负发挥余热,曾面临诸多选择。但最终走上了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和关注关爱老龄群体之路。从2011年起,正式涉足老年教育。一直担任江汉区老年大学公寓分校校长。长期从事老年学、老年心理与学习、老化研究、银发产业研究,长期从事高龄老人的教学,对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研究,参与过百万字的人社部岗位技能培训
期刊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射进房间,我却并未感受到任何暖意。  冰冷刺骨的寒风吹碎了玻璃,玻璃碴儿顺着风落在了被子上。  我想起来被单与床单已经有一个月没洗,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换  掉廉价的“外套”,即使它们是这座城市的“基本劳动力”,但  是仍旧无可奈何。  换掉“外套”后,我的房间最终呈现了一丝红色,推开黄  色的门,蓝蓝的天空让我感到不安。我開始怀疑公交车是否会  按时到来,毕竟规则是可以改变的。此刻
期刊
我熱爱党的事业,也热爱我的工作。  我是一位中医艾灸师,也是中医文化的传承者,在当前伟大祖国复兴的特殊时刻,我为我能亲身传承祖国国学文化,感到很自豪。多年来,我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投资100多万元,带动团队活跃在全国十几个省及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多个国家,传承中华的中医文化。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构建健康中国2030”的号召,并承载起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使命。不管是偏远的山区还是
期刊
黔东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共产党员夏克勤同志,在协会党支部的领导和书记黄明光的带领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管理,积极参加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党课,党史,重走长征路,在黄明光书记带领下,积极参于履行社会职能,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向企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阐述参于脱贫攻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动员企业家们主动投入到所在地方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去,发挥自身优势,产业邦扶,带动群众致富,
期刊
由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主办,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于2015年9月拉开帷幕。首届艺术季以“城市更新”为主题,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旨在打造具有“国际性、公众性、实践性”的城市空间艺术品牌活动,促进上海城市的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更新工作的开展。近日,  《公共艺术》杂志就相关问题
期刊
不知为何,“瞬息间”这个词让我习惯地联想到20世纪  七八十年代,南京中央商场塔楼上锈蚀的大钟——当时几乎每  座城市的广场、车站或标志性建筑上都安装了这样的报时钟;  由于年久失修,它们的指针无一例外均处于静止状态。这是有  关停滞、溃散的现实的一个绝妙的隐喻,钟摆停止的那一秒变  成了时代的刻度,仿佛瞬间被凝固,过去和未来耽留在无限和  严肃的延宕中。而当指针被再次拨动,钟摆重新恢复其匀速运 
期刊
2017年11月27日,第四届国  际艺术评论奖(IAAC)颁奖典礼在上  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行。来自斯里兰  卡的艺术评论家Jyoti Dhar凭借稿件  《Chandragupta Thenuwara:GLITCH+》  斩获大奖。来自中国的刘加强凭《展览的  幽灵——关于出版物》和Sean Ashton  的《Natural Selection》分获二等奖。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由资深的 
期刊
陶佛锡简介  陶佛锡,别署墨藻居士。1937年生于北京。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三届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佛教协会“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顾问。  先生幼承家教,受业于其舅父国画名家任率英先生,又师从书法篆刻名宿金禹民先生,书画双修。书法以小篆见长,作品法度严谨、工整秀丽、古朴典雅、朴拙稳健。绘画擅工笔重彩人物仕女,画风工细,洗练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