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的水旱灾害分布及防治对策

来源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iany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充分阐明广州市增城区水旱灾害的分布特征,基于其地形地貌成因、地势走向和水系分布等因素,对广州市增城区的水旱灾害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广州市增城区地势自北向南降低,自北向南依次为中低山谷地、丘陵河谷平原和冲积平原3种类型;河流沿线、北部中低山谷地区、中部丘陵河谷区和南部冲积平原区的水旱灾害特征不同.在防治对策上,增城区水旱灾害防治应充分利用监测预警、水工程建设、水工程科学调度、分区域专项治理、避让处理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其他文献
利用降尺度方法对CMIP5全球气候模式进行空间降尺度并以此研究鄱阳湖流域未来气候时空变化趋势,能够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技术和理论上的支持.通过简化原始网络结构,在网络首部添加插值层,采用反卷积算法作为上采样算法对传统U-Net网络进行改进,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气候模式空间降尺度模型(DLDM).以1965-2005年鄱阳湖流域共18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为基准,基于IPSL-CM5A-LR和BCC-CSM1.1两个气候模式,在拟合精度和流域极端气候事件模拟能力两方面对比验证了降尺度方法和降尺度后气候模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河床持续冲刷,局部河段崩岸频发,影响河道内悬沙输移与河床形态调整.本研究采用实测长程河道地形及固定断面地形资料,确定了2002-2018年荆江河段的主要崩岸区域,估算了崩岸土体的泥沙总量,进而定量分析了河岸崩退对河床调整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荆江段累计河岸崩退体积约为2.0亿m3,约占该河段总冲刷量的17.5%;腊林洲及北门口河段累计崩岸体积与累计水流冲刷强度呈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0.95,0.97);荆江段崩岸土体泥沙总量为2.7亿t,其中枝城-监利河段崩岸土体总量为1
东部平原湖泊区是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的地区,分布着我国的五大淡水湖等诸多湖泊.然而,江湖阻隔对该区域湖泊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选取东部平原的9个湖泊,对江湖阻隔前后鱼类功能性状(3组分类性状和6个连续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 表明,9个湖泊的鱼类总物种数由江湖阻隔前的140种减少为江湖阻隔后的100种,平均物种数由79.6种减少到52.1种(减少34.4%).江湖阻隔后鱼类群落的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发生了显著变化,洄游性鱼类(包括河海洄游和江湖洄游)物种占比(由39.7%
基于鄱阳湖流域五河水文站1960-2013年逐日径流量和14个国家级气象站的日气象数据,本文利用长短记忆模型框架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来开展鄱阳湖流域的径流过程模拟,结合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等生态径流指标,定量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的水文变异特征.同时,利用差异化的情景模拟方式,定量区分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鄱阳湖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的贡献分量.研究结果表明:(1)5个站点的夏季径流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年内的生态盈余主要发生在夏季,基准期的夏季径流贡献率大于实测期和模拟期,可能的原因是水利工程的蓄水调水在时间上分摊了夏季
湖冰作为湖泊-大气界面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结果,其物候变化对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色林错边界矢量数据、Terra MODIS和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并结合气象数据及湖泊资料,利用RS和GIS手段综合分析了色林错湖冰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①色林错于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开始冻结,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完全冻结,封冻时间约一个月左右.湖冰在每年的3月下旬到4月上旬开始消融,历经半个月左右,至4月下旬完全消融.②近20 a来
以湖北理工学院医学院教学楼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通过Context Cap-ture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处理,得到研究区域的实景三维数字模型.利用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对原始坐标数据进行平差处理,以评定三维模型构建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三维模型构建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模型结果X,Y,Z方向最大误差分别为0.0168,0.0151,0.0138 m,平面最大误差为0.0225 m,模型精度能够满足实际作业需求,验证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高精度实景三维数字
为提高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控制精度,避免计算量过大,采用混沌鱼群算法对传统PI控制进行了改进,并运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双闭环SVPWM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传统PI控制、人工鱼群算法和混沌鱼群算法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混沌鱼群算法控制,系统转速响应曲线不仅无超调,且快速性好,能够满足控制系统对稳定性、精确性和快速性的要求.
水源动态补给和转化是影响湿地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的重要机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开展沿黄湿地多水源组成分析及转化关系研究,是揭示干旱半干旱区水量转化及湿地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的关键.本文根据山西省汾河入黄口湿地的水文节律变化特征,选择2019年旱季(5月)、主汛期(7月)和汛末(9月)作为典型时期,分析了降雨、土壤水、地下水与河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了湿地水分的补给来源,并结合端元混合模型揭示了不同时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 发现,不同水体18O和D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均值总体表
受自然环境和资料限制的原因,中国西北的季风边缘区内的湖泊千-百年时间尺度演变序列重建工作存在不足.历史文献中的湖泊演变信息丰富,有效利用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记录的定边盐湖采盐方式资料,反演历史时期定边盐湖卤水水位,重建公元1265-1949年陕北定边盐湖卤水水位演变序列,该序列较好地指示出公元1265-1949年间定边盐湖所处区域的气候干湿变化状况.重建结果显示,定边盐湖所处区域在公元1265-1949年间存在2个湿润期和3个干旱期,影响该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东亚夏季风的强弱
湖北理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依托“智能制造”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以科研活动带动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及社会服务.现有“分布式虚拟实验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省级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平台、工业4.0智能装备研发平台、湖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塑料挤出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黄石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