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能力是在阅读欣赏评价过程中提升的,是指对课文美的感知、体验和欣赏评价能力,包括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评价到表现形式、语言文字,乃至风格特点的评价与欣赏。
【关键词】阅读教学;欣赏评价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浅,思维经纬度有限,但其思想认知也要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教学,来提高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高效阅读,积淀语言,丰富表达
首先,积极阅读,养成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喜欢、快乐读的习惯,坚决杜绝消遣性的阅读或走马观花性阅读,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变成一次体验、发现的旅程。教给学生欣赏性阅读方法,集中心智、积极审美心态,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达到“观其言,品其味,悟其神”之功效,使阅读真正成为一个审美体验、欣赏评价的过程。
其次,阅读经典,积淀语言。只有大量阅读经典,学生才能感悟、积淀一定的人文精神,培养一定语感,积累到一定语言材料;也只有接触到大量规范语言和篇章,才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表达能力。
再者,独立“阅读”,学会欣赏。朱熹说:“书要自己读,道理要自己去深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讲解的文章,相对于浩瀚如海的世界文学宝库是凤毛麟角,多数文章还要靠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欣赏玩味。如果缺乏“独立”,那么在新文章面前只能“望洋兴叹”。教学时,就应教给学生阅读欣赏评价的方法、技巧以及一定的思维模式等。
二、朗读玩味,感知内涵,倾吐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玩味,学生感知才会随之得到强化,才能由直观感知过渡到理性感知。学生一旦对文本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自然就会对文本经典内容生成美感体验,生成阅读欣赏,随之萌生阅读评价。例如学习《钱学森》这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教学时,只有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反复读,抓住“日夜盼望、终于、祖国的儿女、应当”等朗读、玩味,学生才能感受到钱学森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迫切报效祖国的情怀。
只有学生用“心”去品读,将文本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溢感情的语言,才能调动他们的视觉感官,叩击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弄清文意,咀嚼精英,体味表达
朱自清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话,字里行间的话——即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必须仔细地吟味,这就需要斟酌文字的功夫。”对文本中的经典进行咀嚼欣赏,从语言角度赏析,尤其是修辞角度进行欣赏,这当然无可非议。但如果学生思想理解不到位,其收效也会过于单一,微乎其微。所以,只有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文本经典展开多元探究、体味,才能获得丰厚的欣赏评价成效,形成重要的閱读欣赏评价能力。
如学习《郑成功》时,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谈谈感受,学生思考片刻,有的说:我从“绝不允许、一定”读出了郑成功的态度坚定。有的说:我从“祖国的宝岛台湾、中国的领土”读出了郑成功的爱国情怀。教师继续引导:从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你还能读懂什么?有学生联系上文,“荷兰侵略者残酷地奴役台湾人民”,读出了郑成功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教师对此给予肯定评价。
学生一旦对文本思想内容和人物评价有深刻体会,体味表达、欣赏评价能力自然水到渠成,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方法正确,学生获得了阅读感知体验,对文本的欣赏评价便信手拈来。
四、多元解读,尊重差异,赏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思考、体验的多元性,相信学生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教师应创设机会给他们以思想自由和发表自由。当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抓住文本内容中的某一感人点或文章中心思想方面,结合自己的情感参与、经验渗透,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联想,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如教学《理想的风筝》,有这样一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师: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生:(略)。师:你认为,
【关键词】阅读教学;欣赏评价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较浅,思维经纬度有限,但其思想认知也要经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教学,来提高学生欣赏评价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高效阅读,积淀语言,丰富表达
首先,积极阅读,养成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喜欢、快乐读的习惯,坚决杜绝消遣性的阅读或走马观花性阅读,积极引导学生把阅读过程变成一次体验、发现的旅程。教给学生欣赏性阅读方法,集中心智、积极审美心态,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达到“观其言,品其味,悟其神”之功效,使阅读真正成为一个审美体验、欣赏评价的过程。
其次,阅读经典,积淀语言。只有大量阅读经典,学生才能感悟、积淀一定的人文精神,培养一定语感,积累到一定语言材料;也只有接触到大量规范语言和篇章,才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表达能力。
再者,独立“阅读”,学会欣赏。朱熹说:“书要自己读,道理要自己去深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讲解的文章,相对于浩瀚如海的世界文学宝库是凤毛麟角,多数文章还要靠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欣赏玩味。如果缺乏“独立”,那么在新文章面前只能“望洋兴叹”。教学时,就应教给学生阅读欣赏评价的方法、技巧以及一定的思维模式等。
二、朗读玩味,感知内涵,倾吐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玩味,学生感知才会随之得到强化,才能由直观感知过渡到理性感知。学生一旦对文本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自然就会对文本经典内容生成美感体验,生成阅读欣赏,随之萌生阅读评价。例如学习《钱学森》这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教学时,只有用高昂的语调、坚定的语气反复读,抓住“日夜盼望、终于、祖国的儿女、应当”等朗读、玩味,学生才能感受到钱学森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迫切报效祖国的情怀。
只有学生用“心”去品读,将文本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溢感情的语言,才能调动他们的视觉感官,叩击他们的心弦,使他们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弄清文意,咀嚼精英,体味表达
朱自清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话,字里行间的话——即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必须仔细地吟味,这就需要斟酌文字的功夫。”对文本中的经典进行咀嚼欣赏,从语言角度赏析,尤其是修辞角度进行欣赏,这当然无可非议。但如果学生思想理解不到位,其收效也会过于单一,微乎其微。所以,只有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文本经典展开多元探究、体味,才能获得丰厚的欣赏评价成效,形成重要的閱读欣赏评价能力。
如学习《郑成功》时,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谈谈感受,学生思考片刻,有的说:我从“绝不允许、一定”读出了郑成功的态度坚定。有的说:我从“祖国的宝岛台湾、中国的领土”读出了郑成功的爱国情怀。教师继续引导:从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你还能读懂什么?有学生联系上文,“荷兰侵略者残酷地奴役台湾人民”,读出了郑成功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教师对此给予肯定评价。
学生一旦对文本思想内容和人物评价有深刻体会,体味表达、欣赏评价能力自然水到渠成,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感知内容方法正确,学生获得了阅读感知体验,对文本的欣赏评价便信手拈来。
四、多元解读,尊重差异,赏评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思考、体验的多元性,相信学生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教师应创设机会给他们以思想自由和发表自由。当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后,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抓住文本内容中的某一感人点或文章中心思想方面,结合自己的情感参与、经验渗透,以小见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联想,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如教学《理想的风筝》,有这样一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师: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生:(略)。师:你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