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質問題——對郭毅生“論新興市民等級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作用”一文的看法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ke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五六年第三期的历史研究上,發表了郭毅生寫的論新興市民等級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作用一文,我讀了這篇文章,覺得郭毅生是用過一些功夫的。過去已經有人對礦工、縴夫、船戶、艇手、碼頭挑脚等成份予以重視,現在郭毅生把他們概括起來,並且突出的说明了他們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這是值得注意的。郭文最後雖然说"我們也不要過高的估計市民等級的勢力",但是我仍然覺得郭毅生已經把市民等級,尤其是萌芽的無產階級份子的作用,過於誇大,不是實事求是,沒有切實的根據,令人无法信服。我想提供一些情况,提出一些看法,和郭毅生,或其他同志討論。
其他文献
近代史书刊,论及自立会历史时,大多根据"張文襄公奏稿三一""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擒诛自立会匪头目分别查拿解散摺"文,认为康有为在上海开富有山堂,正籠头系康有为、唐才常、梁啟超李金彪等等,唐才常等"购誘会匪","以各种会匪为羽翼";但据四川大学歷史系最近清理的档案中,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为密咨事扎巴縣附抄原粘單一紙,可以清楚的看到唐才常等不仅正式参加了会党,他們在会党內的职称也与該摺文所記全不相同。札文內除上述摺文外(基本上相
厦门大學历史系全体教师,数年來在党和政府领導下。于教学工作上及科学研究上,与全国兄弟学校歷史系教师一样,作出了一定的成积。今年四月厦大校慶科学討論会上,历史系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歷史論文九篇,其中林惠祥先生的"論福建南部新石器时代遺址",叶慶國先生的"試論周代宗法封建关系的本質"、傅家麟先生的"明代江南富戶經济的分析",对于中国历史分期有所論証。最近已經出版和即將出版的著作有韓國磐先生的"周世宗柴荣",傅家麟先生的"明清时代的商人和商業资本"(三联書店即將出版)。目前教师中正在進行研
复且大学历史系現有教授十四人,副教授二人,讲师助教十六人,共分中国上古中古史、中国近代現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近代現代史四个教研组。本学期系与教研组主要工作之一为拟订十二年远景计划,初步确定今后十二年內之发展方向与中心任务。同时制定最近四年以內的工作计划纲要。最近确定将中国現代革命史与马列主义基础兩个教研组调整入本系,这里所讲的情况还不包括它們在內。
蒙古曾经有过绵长的历史,它的黎明期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十二世纪——十四世纪期间,蒙古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从而,对于人类历史进程发生了显著的影响,并在世界史中留下了鲜明的篇页。但是,帝国缺乏足够的内部维(?)力量,它颇为类似居鲁士帝国或亚历山大帝国,实质上乃是一个"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乏联系的集团的混合物"。显赫的帝国只是昙花一现般地呈现,然后迅速地趋于分崩离析。
据居民传说,北麂岛是一个"野王"郑国胜所领导的海上抗清队伍的根据地。南北麂岛之间相距六十华里,当时郑利用首尾衔接的战船連成长桥,把这两个岛连在一起。郑以雄厚兵力佔据此岛,并与蔡牵所部合作,共同抗击清兵,使清兵受到很大威胁,清方以重兵攻郑。攻北麂岛时,是用炮火攻山,战斗相当激烈,双方死伤都很重。激战中,郑因见敌方来势凶猛,难於击退,遂带这一部分人由此岛的八字门乘船向瑶山(在福建沿海,即今日的福瑶山)撤去(据说,后来郑即死於该地)。一部不及撤退的人,均隐避於难山脚下一个大洞中,后被清兵全部以烟燻死。
羅尔纲先生太平天国史稿卷二十列传第五,林凤祥传,据金陵癸甲记事略林凤祥传所载,以凤祥为广西浔州人,羅先生的根据是不对的。其实林凤祥是现在广东揭阳县人。揭阳林氏族谱,关于凤祥的世系有很清楚的记载。他的始祖南山宋末从福羅迁到揭阳县城西九十里地方建立钱坑寨,南山生月溪,月溪生心坦,心坦生逸济,逸济生惠叟,惠叟生中山,中山生白石,白石生敦素,敦素生养愚,养愚生丽宇,丽宇生文龙,文龙生鞱若,鞱若生(?)玉共十三世。(?)玉再由钱坑寨迁至揭阳城现在的林厝围,(?)玉生蘭雯,蘭雯生玉著,玉著生盈高,盈高生定榜,定榜生容
唐樊绰撰蠻书(武英殿聚珍版原本)中,有一个地名叫作河赕,它是南诏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地名在(?)书中出现了八次,在新唐书中出现过一次,皆没有明确指出在何处。但只须据(?)书所载的线索,就可以推證出河赕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对校正(?)书和研究云南民族史时,或有一点小小的助益。 (?)书卷四载:"及归义卒,子阁罗凤立,守偶并妻归河赕(按河赕,原本作阿体,今从唐书改正——原注)。"新唐书南(?)传说:"诸(?)稍离弱,阁罗凤立,如守隅并妻归河赕"。守偶(或者守隅)是(?)(?)王的儿
束世澂先生著洪秀全一书,有关历史料材,有些地方记叙错误,现在提出三点意见,供束先生和读者们参考。第一是地理形势和地名等方面。原书说:"一九四四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决意到广西傜人境内传教。"(二六页)所说广西是广东之误,一八四四年洪、冯传教的傜區是广东連山县的八排和南江排等地(见太平天国起义记及太平天日)。原书二七页说:"[新圩]距离金田村十八里",三九页说,"平南
陶潛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当时诗人绝大部分出身于高门世族,诗风崇尚华靡雕琢,诗中内容与形式大都趋向于贵族化,距离人民颇远。但是陶潛则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受过贫困,后来屡次为贫而仕,因为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又看不惯新兴军阀刘裕的擅权得势,所以终于弃官归家,过田园生活,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苏德战线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上的中日战线是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为了确保两条战线的胜利,苏联和中国的外交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日本的扩张行动日益猖獗,苏联感到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在日本的逼攻之下,苏联和中国的战略利益逐渐趋于一致。于是,苏联决定向中国提供有效援助和支持。但美、英等西方国家并不支持苏联的动议。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向西方寻求保护的外交努力严重受挫,迫使蒋介石政府积极寻求苏联的支持,最后两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条约奠定了苏中友好关系的国际法基础,苏联据此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