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不为五斗米折腰新释——附论东晋南朝地方官俸及当时士大夫食量诸问题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bnw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潛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当时诗人绝大部分出身于高门世族,诗风崇尚华靡雕琢,诗中内容与形式大都趋向于贵族化,距离人民颇远。但是陶潛则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受过贫困,后来屡次为贫而仕,因为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又看不惯新兴军阀刘裕的擅权得势,所以终于弃官归家,过田园生活,晚
其他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最近举行了第一次科学討論会。其中屬于歷史科学的有三篇論文:白寿彝教授的"从明代礦業的發展看封建所有制形式上的变化和資本主义的萌芽",何茲全副教授的"关于中國古代社会的几个問題",趙光贤教授的"肅清胡適唯心主义歷史观对于中國古史研究的毒害"。这些論文,有的着手于一九五四年,并在教研組內經过
近代贵州各族人民的大起义,从一八五四年至一八七三年,延续至二十年之久,貴州绝大部分皆为起义群众所占領。起义运动通过白莲教支派的傅布,日益扩展起来。它們的名称很多,如"紅号"、"白号"、"黄号"、"灯花教",有的被统治阶級称为"斋匪"、"缘匪"等等。刘仪順(亦作刘宜顺或刘义顺)就是其中重要首领之一,皆称之为老教主或老祖祖。掘"成山老人年譜":"刘宜順者,四川涪州人,倡为灯花教。" 似乎刘仪顺仅为灯花教教主。但从一般的有关此次起义的资料看来,杠、白、黄各号皆认他为教
近代史书刊,论及自立会历史时,大多根据"張文襄公奏稿三一""光绪二十六年八月三十日擒诛自立会匪头目分别查拿解散摺"文,认为康有为在上海开富有山堂,正籠头系康有为、唐才常、梁啟超李金彪等等,唐才常等"购誘会匪","以各种会匪为羽翼";但据四川大学歷史系最近清理的档案中,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一日为密咨事扎巴縣附抄原粘單一紙,可以清楚的看到唐才常等不仅正式参加了会党,他們在会党內的职称也与該摺文所記全不相同。札文內除上述摺文外(基本上相
厦门大學历史系全体教师,数年來在党和政府领導下。于教学工作上及科学研究上,与全国兄弟学校歷史系教师一样,作出了一定的成积。今年四月厦大校慶科学討論会上,历史系教师提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歷史論文九篇,其中林惠祥先生的"論福建南部新石器时代遺址",叶慶國先生的"試論周代宗法封建关系的本質"、傅家麟先生的"明代江南富戶經济的分析",对于中国历史分期有所論証。最近已經出版和即將出版的著作有韓國磐先生的"周世宗柴荣",傅家麟先生的"明清时代的商人和商業资本"(三联書店即將出版)。目前教师中正在進行研
复且大学历史系現有教授十四人,副教授二人,讲师助教十六人,共分中国上古中古史、中国近代現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近代現代史四个教研组。本学期系与教研组主要工作之一为拟订十二年远景计划,初步确定今后十二年內之发展方向与中心任务。同时制定最近四年以內的工作计划纲要。最近确定将中国現代革命史与马列主义基础兩个教研组调整入本系,这里所讲的情况还不包括它們在內。
蒙古曾经有过绵长的历史,它的黎明期要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在十二世纪——十四世纪期间,蒙古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从而,对于人类历史进程发生了显著的影响,并在世界史中留下了鲜明的篇页。但是,帝国缺乏足够的内部维(?)力量,它颇为类似居鲁士帝国或亚历山大帝国,实质上乃是一个"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乏联系的集团的混合物"。显赫的帝国只是昙花一现般地呈现,然后迅速地趋于分崩离析。
据居民传说,北麂岛是一个"野王"郑国胜所领导的海上抗清队伍的根据地。南北麂岛之间相距六十华里,当时郑利用首尾衔接的战船連成长桥,把这两个岛连在一起。郑以雄厚兵力佔据此岛,并与蔡牵所部合作,共同抗击清兵,使清兵受到很大威胁,清方以重兵攻郑。攻北麂岛时,是用炮火攻山,战斗相当激烈,双方死伤都很重。激战中,郑因见敌方来势凶猛,难於击退,遂带这一部分人由此岛的八字门乘船向瑶山(在福建沿海,即今日的福瑶山)撤去(据说,后来郑即死於该地)。一部不及撤退的人,均隐避於难山脚下一个大洞中,后被清兵全部以烟燻死。
羅尔纲先生太平天国史稿卷二十列传第五,林凤祥传,据金陵癸甲记事略林凤祥传所载,以凤祥为广西浔州人,羅先生的根据是不对的。其实林凤祥是现在广东揭阳县人。揭阳林氏族谱,关于凤祥的世系有很清楚的记载。他的始祖南山宋末从福羅迁到揭阳县城西九十里地方建立钱坑寨,南山生月溪,月溪生心坦,心坦生逸济,逸济生惠叟,惠叟生中山,中山生白石,白石生敦素,敦素生养愚,养愚生丽宇,丽宇生文龙,文龙生鞱若,鞱若生(?)玉共十三世。(?)玉再由钱坑寨迁至揭阳城现在的林厝围,(?)玉生蘭雯,蘭雯生玉著,玉著生盈高,盈高生定榜,定榜生容
唐樊绰撰蠻书(武英殿聚珍版原本)中,有一个地名叫作河赕,它是南诏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地名在(?)书中出现了八次,在新唐书中出现过一次,皆没有明确指出在何处。但只须据(?)书所载的线索,就可以推證出河赕究竟在什么地方,这对校正(?)书和研究云南民族史时,或有一点小小的助益。 (?)书卷四载:"及归义卒,子阁罗凤立,守偶并妻归河赕(按河赕,原本作阿体,今从唐书改正——原注)。"新唐书南(?)传说:"诸(?)稍离弱,阁罗凤立,如守隅并妻归河赕"。守偶(或者守隅)是(?)(?)王的儿
束世澂先生著洪秀全一书,有关历史料材,有些地方记叙错误,现在提出三点意见,供束先生和读者们参考。第一是地理形势和地名等方面。原书说:"一九四四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决意到广西傜人境内传教。"(二六页)所说广西是广东之误,一八四四年洪、冯传教的傜區是广东連山县的八排和南江排等地(见太平天国起义记及太平天日)。原书二七页说:"[新圩]距离金田村十八里",三九页说,"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