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校轰轰烈烈地开展,通过对新课程的解读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其目标之一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教学,用到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需要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努力在用新理念改革课堂教学。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课堂组织
在新课改倡导下的开放学习,是指空间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而不是上课过程的开放。现在正在进行的数学课改也是以此为目标的。这种课堂,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教师而言,备课要有更高的要求
(1)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教师要更充分,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要有预见,以及多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 (2)课堂意外情形的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以及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3)适当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进度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从课堂管理策略来看也非常必要。如果教学安排过于缓慢,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问题上,多数学生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以致无事可做。
2.对学生而言,更应该体现学生是主体
(1)“问题”的提出。数学的学习,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过程。“问题”是点燃思维运动的火花,是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多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学生参与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从传统听讲模式到把听讲与读书、研究、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精心设疑,置疑,适时调控,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 (3)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归纳是知识反思内化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知识要点,并揭示它们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特别要揭示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二、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2.3绝对值》一节时,我创设了(1)从我校走1公里到车站可记作:+1公里,那么从车站走1公里到我校要记作-1公里。(2)从我校打的到车站需7元,可记作:+7元,那么从车站打的到学校所需的7元,要记作-7元,这两个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最后点拨:第(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7元表示乘客拿7元给司机,-7元就要表示司机拿7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没有,所以第(2)题的两个7元都是用“7元”来表示,这“7元”的“7”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这样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了。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三、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于促进知识内化,开启学生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5.4从三个方向看》的“三视图”时,让学生把熟识的生活用品搬进课堂,如:热水瓶、茶壶、茶杯、篮球、铁盒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物体,拉上窗帘,用手电从不同的侧面照射这些物体在墙壁上的影子,使全班学生看到的“左视图”、“右视图”,然后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验,来掌握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情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四、通过活动,自主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2活动 思考》这一实践活动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折叠、裁剪,用火柴棒搭三角形。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生兴趣极浓,教学效果不错。
五、讲究趣味,拓展知识
新教材中为了体现趣味性,也安排了各种不同题材的题目,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银行存款利息、猜谜语、设计花坛、刀切正方体等;有些是七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等。
六、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但要注意 ①奖励的公正性,不能带上过浓的主观色彩,在奖励过程中过分奖励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②奖励的多样化,奖励作为积极的强化因素,形式应该多样。如较高的分数、赞扬的评语、亲切的微笑等都构成事实上的奖励;③奖励的针对性,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可严格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一些,分情况采用教师直接奖励或来自集体的间接奖励。
七、教学辅导中帮助学生科学寻找原因
作为老师应从学生自身来分析,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从本人的学习态度、进取心、努力程度以及基础情况等,来解释说明。积极、科学、实事求是的寻找原因,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差生的转化,帮组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需要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要我们不断地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信在课改中定能取得好成绩。
一、课堂组织
在新课改倡导下的开放学习,是指空间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而不是上课过程的开放。现在正在进行的数学课改也是以此为目标的。这种课堂,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教师而言,备课要有更高的要求
(1)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教师要更充分,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要有预见,以及多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 (2)课堂意外情形的及时处理,这些问题包括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以及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3)适当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进度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从课堂管理策略来看也非常必要。如果教学安排过于缓慢,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问题上,多数学生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以致无事可做。
2.对学生而言,更应该体现学生是主体
(1)“问题”的提出。数学的学习,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过程。“问题”是点燃思维运动的火花,是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多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学生参与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从传统听讲模式到把听讲与读书、研究、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精心设疑,置疑,适时调控,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 (3)学生自行归纳。整理归纳是知识反思内化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知识要点,并揭示它们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特别要揭示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二、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2.3绝对值》一节时,我创设了(1)从我校走1公里到车站可记作:+1公里,那么从车站走1公里到我校要记作-1公里。(2)从我校打的到车站需7元,可记作:+7元,那么从车站打的到学校所需的7元,要记作-7元,这两个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最后点拨:第(1)题的正、负号是区分走的方向不同,第(2)题如果也用正负号来区分的话,那么+7元表示乘客拿7元给司机,-7元就要表示司机拿7元给乘客了,现实生活中有这回事吗?没有,所以第(2)题的两个7元都是用“7元”来表示,这“7元”的“7”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新概念“绝对值”。这样生活中的“绝对值”与数学中的“绝对值”挂钩起来了。实践证明,学生特别乐于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新知识。
三、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于促进知识内化,开启学生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五章《 5.4从三个方向看》的“三视图”时,让学生把熟识的生活用品搬进课堂,如:热水瓶、茶壶、茶杯、篮球、铁盒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物体,拉上窗帘,用手电从不同的侧面照射这些物体在墙壁上的影子,使全班学生看到的“左视图”、“右视图”,然后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验,来掌握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情形,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四、通过活动,自主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2活动 思考》这一实践活动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折叠、裁剪,用火柴棒搭三角形。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生兴趣极浓,教学效果不错。
五、讲究趣味,拓展知识
新教材中为了体现趣味性,也安排了各种不同题材的题目,有些是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如银行存款利息、猜谜语、设计花坛、刀切正方体等;有些是七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如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等。
六、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
奖励能够给学生带来尊重、成就、自豪等心理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但要注意 ①奖励的公正性,不能带上过浓的主观色彩,在奖励过程中过分奖励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②奖励的多样化,奖励作为积极的强化因素,形式应该多样。如较高的分数、赞扬的评语、亲切的微笑等都构成事实上的奖励;③奖励的针对性,对优秀的学生要求可严格一些,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一些,分情况采用教师直接奖励或来自集体的间接奖励。
七、教学辅导中帮助学生科学寻找原因
作为老师应从学生自身来分析,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从本人的学习态度、进取心、努力程度以及基础情况等,来解释说明。积极、科学、实事求是的寻找原因,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差生的转化,帮组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需要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要我们不断地提出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信在课改中定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