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最惊心动魄的风景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3287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即为芒种。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成熟,抢收十分急迫;同时,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为“忙种”。当然,芒种之后最惊心动魄的风景,即麦收了。
  麦收之序曲:时刻准备着
  旧时,临近麦收,男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麦场了。不管是老场、新场,都要先用锄或耙耪一遍,除去丛生的杂草,将场面尽量弄平整些,用碌碡干压一遍后,再用水泼至半透,晾到不粘脚时,撒上麦糠,人就像小毛炉一样拉着碌碡一圈又一圈地碾压。有趣的是,压场时碌碡后面要拴上一把草,搞得我們小孩子很是好奇,原先是抢着拖碌碡,后来是追着这把调皮的草一个劲地跑。把大人惹恼了,就换来一声怒吼:“别在这里帮倒忙!”瞬间,就把我们葳蕤如野草的兴致全都吓跑了。可别说,跟在碌碡屁股后的这把不起眼的草真的很神奇,可以把撒到地上的麦糠抚得很均匀,直至把场面压得很坚硬。据说压后的麦糠也不用清除,留着它们还能保持场面湿润,防止裂出蚯蚓似的口子。有意思吧?
  爹白天忙着用茅草打苫子,打簸。那时没有挡雨的器具,它们就成了麦子最实用的蓑笠,可以确保抢到手的麦子不被风雨侵蚀。夜里,爹就在油灯下磨镰刀。我第一次发现,家里竟藏有那么多的镰刀,有半月形,有新月形的,都被爹蘸着水在磨石上一下下磨得锃亮,闪着凛凛的寒光,就像地上的小月亮。我试图用小手试探一下快不快,却被爹一声断喝吓成了泥塑,爹是那么紧张,眼睛都充斥着血丝,好像我的手一触上去,就会留下一道血口子似的——事实上,确实如此。
  除了这些,还要准备小车、铡刀、绳子、叉子、扫帚、木锨等。女人们还会提前蒸上一锅窝头,熥一盘小干干鱼儿,条件好的还会烙几个大饼,煮一盆鸡蛋,或者是烀一锅菜角子,以备麦收时食用。麦收,活儿最重,男女老幼齐上阵,各家各户都会吃一些平日里舍不得吃的好饭,甚至添点酒和荤,以补充体能。不少大闺女,在麦收前被生产队派到麦田里去看麻雀。麻雀真多,铺天盖地的。它们像学了《孙子兵法》,胆子大得很,对地里竖起的稻草人也熟视无睹,还和人搞起了“游击战”,累得身姿矫健的大闺女嗓子喊哑了,腿也跑细了,也无济于事。
  岁数大的人,还会偷偷上上香,祈求麦收期间都是响晴的天,保佑百姓们顺利地收,顺利地晒,顺利地把晾干的好麦子运回家……
  麦收之高潮:麦浪滚滚抢刈麦
  农谚说:“蚕老一时,麦熟一晌。”烈日炎炎,南风一起,有的麦子清晨去看还青着呢,下午竟就熟了,第二天就熟过头了。所以,民间用“争秋夺麦”来形容麦收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麦收,就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抢夺战。自始至终,都以“抢”为主旋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生动地验证了农民抢收麦子的艰辛和忙碌,堪称“全家总动员”。
  “麦天无闲人。”我幼时还帮不上什么忙,就硬被派去送午饭。我很犯怵,对所谓的什么壃什么夼什么山的地方一无所知,就硬着头皮顺着大人指的方向一路寻寻觅觅。饭篓子越来越沉,有饭有菜还有水,沉甸甸的,压得我的胳膊弯生疼,但也不敢歇息片刻,怕爹和哥饿坏了。还好,山路上到处都是收麦子的人,只要硬着头皮去问,人家就告诉,终是找到了爹所在的地头,我也没遇到想象中的坏人,就暗自庆幸起来。
  狼吞虎咽吃完饭,咕咚咕咚喝完水,我操起一把镰刀,跟在父亲身后,也想试着割麦子。爹不让,把我的镰刀没收了。他说我使劲没数,说不定会被镰伤着腿,有几个愣头小子就吃了亏呢!我也不好意思闲着,就把爹和哥扎好的麦子向外运,咬着牙拖了几捆,浑身就像散了架子一样,不想干了——小小的人儿方知大人是多么的不易!爹割麦神速,像一路小跑,很快就割到了那边的地头,我远远地望着他,很是佩服——爹不愧为生产队最能干的10分劳力!爹的脸被晒得黝黑,好像有油向外渗。娘掐着累着酸疼的腰,笑爹黑得就像一块炭。哥初生牛犊不怕虎,干脆脱了汗衫光着膀子干,一天下来,后背一片通红,还冒出亮晶晶的水泡,密密麻麻地罗列着,有些瘆人。哥拿来针,让我帮他把水泡挑破,我感觉那就是扎我自己,怎么也不忍下手。哥叹了口气,走了,去找别人了。
  爹、娘、哥,每个人身上都是红色的疹子。我的胳膊上也是,娘说是麦毒,过几天就好。我实在想不通,麦子面那么好吃,麦子怎么会有麦毒?……
  夜晚,麦场上灯火通明,打麦机的轰鸣声沸腾了整个星空。搬麦的,铡麦的,掀麦的,打麦的,扬麦的,装麦的……人们互相帮衬着,几天几夜都顾不上睡觉,俨然机器人一般。爹说,有人太累,睡在麦堆里,差点被填进打麦机,真是惊险!
  麦收一次退层皮。
  麦收之尾声:敬天之恩赐
  吃上新麦了,白、香、甜、糯,农人们的欣喜溢于言表。
  朴实善良的农人,对上天心怀感恩,便有了敬天的习俗。把第一场打下来的新麦子筛选子粒饱满的,磨成面粉,用头罗面包水饺,有的还凑份子钱杀猪、买香、纸等供品。选取日子,摆上桌子,供上水饺和菜,然后焚香、烧纸、磕头,并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祈祷祝福……
  我想起了海子《答复》中的诗句: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
  我是农民的女儿。现在的我仍喜欢看麦浪,喜欢闻麦香,更喜欢看步履轻盈的收割机,唱着诗意的情歌,让我的父老乡亲打着伞儿,站在田间地头,谈笑风生之间完成麦收,好不惬意!
  这,是我记忆中最惊心动魄的风景!
其他文献
公元751年,当同时代的才子戴叔伦、顾况还在苦读的时候,15岁的他在父亲的运作之下,成了三卫郎。唐时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虽只是个正八品的小小侍卫,但他扈从的可是唐玄宗。  在朝会时,两名宫女各自手持一把大羽扇,那是用五彩的野鸡羽毛制成的,交叉挡住玄宗,等玄宗坐好后,再将羽扇移开。真丝织就的龙袍,闪着金光,那一刻,仿佛一片日光照着玄宗,杜甫曾在诗里激动地回味自己“日绕龙鳞识圣颜
期刊
现如今,各式各样的外国文化元素在我国遍地开花,青少年的世界似乎深受其他国家文化的滋养,对异国风情亦心生渴慕。若中国人自己都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认知,更别奢望外国民众来关注我们国家的文化。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我国的多彩文化也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  作为誉遍神州的视频播主,李子柒传播中华文化的方式快捷有效。在视频里,她常着一身汉服,举止娴静,不同于许多以浮夸的表演博人眼球的主播。她
期刊
我心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款款颂诗。  这并不是史书列豪杰功过有几许,却有伊人皓腕素手蹁跹踏水来。这并不是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将人心弦扣,却有征夫与子同袍万丈豪情高。  那年初遇翩若惊鸿,《诗经》便常在我心。人云“《诗经》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绕梁不绝的先人歌咏,这是袅袅萦绕的古朴颂唱,这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炎黄之歌。  读《诗经》方知情之浓。你眉眼如画,素手轻挑指间茶菁掉,却恰与我相遇,翩
期刊
村店鸡鸣早,披衣戴晨星,一人,一影,板桥且徐行。  陌上花开晚,抚琴何人听,一路,一生,何妨有泥泞。  坚定地迈开双腿,始终不忘远方迷人的渴望。  清晨携着第一缕阳光出发,带着朝气与激情。  夜晚紧跟北极星的步伐,穿过一丛丛漆黑的树影。  或许,迷失了方向,那就换一个角度去奔跑。  实在不行,凭着感觉走,三闾大夫的墨依旧飘香。  独自一人,独立但不孤傲,像窗边最亮的火。  走过荷塘,品味了荷香,有
期刊
读《诗经》,很容易流于细节。比如,我们很多人的印象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或者说,多是对某一篇有比较细微的认识和了解。本文不同,对《诗经》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以此来溯源中华文明精神,并且颇有心得,难能可贵。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没有什么比这般的邀请更亲切,更自然,更打动人心。  于是,走过去,走进去……  “
期刊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就是这样的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爱情向来是纯洁美好的,古有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忠贞不渝,今有舒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甘苦与共。但是在《雷雨》中,看到的却是压抑、扭曲、挣扎的破碎爱情。  这场雷雨下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的爱恨情愁,不仅将一代人置于滂沱暴雨,更将一代
期刊
抗疫期间,一张张各地向抗疫一线人员发布“强制休息令”的照片曾冲上微博热搜。被强制休息的对象中,有基层干部、公安民警,有人年近六十却依然奋战在一线,有人抱病连续工作19天,还有的人家人患病倒下、无人照顾……  比起“卖惨”新闻,“强制休息令”来得非常好。那段时日的抗疫一线人员中,有的连续作战,已处于体力不支的状态;有的则家有病人,也需照顾;有的带病在岗,无以为继……强制休息,既是对他们的身体健康负责
期刊
焦大可以算得是贾府的屈原。焦大只不过是看不惯贾门不肖子孙的行径,酒后发了几句牢骚,就被捆了起来扔在马圈里;又为了防止他讲出更不好听的话来,给他塞了满嘴的马粪。其实焦大的原意是要贾府好,不忍看它陷入破败的境地,动机原是可嘉的,但结果如此,因此他演出的应是一出悲剧。这些意思记得都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  归结起来就是,焦大不去为贾府歌功颂德,反而借发酒疯,暴露了贾府的缺点,实属缺德,理应得到如此这般的
期刊
编者按:  跟帖式练笔是山西省实验中学段海霞老师首倡的理念。其特点是引导学生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开始,审视校园、家庭、成长等生活问题,语文即生活。其形式为有人发帖,有人跟帖,互动互写,激发写作的活性。师生、生生、师师间展开竞写。写作有情境,写出来的片段(或文章)鲜活,有针对性。  本期我们以新冠疫情为主贴话题。疫情期间,全民关注,信息井喷,各种话题都屡见不鲜,读者甚至会产生视读疲劳。跟帖式练笔旨在“
期刊
【原题呈现】  日本人在给湖北的捐赠物资上写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很多人看了之后惭愧地说,日本人比我们中国人更懂修辞,更懂文化,不像我们都是粗浅的口号。但也有人说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我们更需要的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脱口而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