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为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及时转变,适应新课改教学要求,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小学生进步的阶梯,作业的优化与改革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以致用”的目标,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实现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创新语文作业设计策略,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既要关注优等生,又要照顧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业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科的作业设计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探索的方向所在。新课程重在实践,布置具有实践性和人文性的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不仅要保证能力强的学生有所突破和创新,还要扎实能力弱的学生的语文基础,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起到点拨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求知需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调动小学生的多重感官,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帮助小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优化语文作业质量。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尤其是语文作业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要从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出发,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促使小学生多动脑筋,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能够有所收获。
(二)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但在一个班级群体内,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使全体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语文作业训练,语文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层次性,既要对优等生进行拔高和拓展练习,又要照顾学困生的能力和感受,及时对作业内容、形式和难度进行调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实现持续、和谐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语文随处可见,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树立开放的理念,坚持多样性的原则,不能把作业限定在书本知识上,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不仅作业内容可以多样化,作业的答案也可以不唯一,给小学生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具有创意和童趣的作业内容,一方面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小学生学到更多语文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了解语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途径
(一)清楚明确作业目的,发挥导学作用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明确作业目的,让小学生知道教师布置作业不是在于写,而是在于实践和阅读,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小学生不能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不能把做作业当成应付教师的途径,这种思想对小学生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语言要清晰明了,让小学生知道作业的目的,增加完成作业的自信心。设计作业要与导学案相搭配,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将作业分成三部分: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家庭作业,将作业覆盖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语文教学环节。小学生可以利用课前预习作业明确课堂学习任务,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学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从预习中找出学习的难点,使课堂听讲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小学生的自觉性;小学生利用课堂作业可以对课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印象,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便于深入学习和钻研;课后家庭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再现和延伸,通过课后作业设计,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小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语文知识,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丰富作业类型,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素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对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语文素养就是对知识、情感、思维、品德、审美、习惯等有机地整合。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作业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应该综合考量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科学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实际设计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注重预习作业的布置
语文学科更加注重理解和感悟,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教师应该注重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对课上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让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利用课前作业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课中注重完成课堂目标的作业布置
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特定的课程目标,教师在课中作业布置上应该紧紧围绕课时目标展开,比如课文的朗诵、背读、多音字的认知等等。此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上时间,采用分组教学方式,为每个小组布置“小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开展头脑风暴,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抓住文中细节都有很大的帮助。
3.课后注重家校联合提升亲密度
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书籍的阅读,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为家长推荐亲子共读的书目,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在作业设计上,可以让家长讲给孩子听,或是让孩子把课堂所学文章,转述给家长,一方面促进亲子关系,扩大学生阅读量,另一方面提升孩子的口述能力,还能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三)落实差异作业评价,保护学生自尊
当前,在作业评价中使用较多的就是“刺眼”的对错号,还有“冰冷”的优良差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逐渐脱离班集体,甚至让他们变得自暴自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要采用差异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弹性处理,发现每位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注重评价内容的灵活性,针对小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评价,让小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语言评价、肢体评价等多种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评价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还要讲究评价的语气,让小学生如沐春风,使小学生始终对作业保持浓厚的兴趣。
结语
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教师在作业设计的环节要注重质量控制,要从多元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汲取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万娟.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科技资讯,2019,17(26):107-108.
[2]钟雪映.小学语文作业批改艺术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4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业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语文学科的作业设计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探索的方向所在。新课程重在实践,布置具有实践性和人文性的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不仅要保证能力强的学生有所突破和创新,还要扎实能力弱的学生的语文基础,促进小学生的思维发散,起到点拨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求知需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调动小学生的多重感官,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帮助小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优化语文作业质量。
一、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尤其是语文作业的设计更是重中之重,要从小学生的成长特性出发,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促使小学生多动脑筋,激发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能够有所收获。
(二)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但在一个班级群体内,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为了使全体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语文作业训练,语文教师设计的作业要有层次性,既要对优等生进行拔高和拓展练习,又要照顾学困生的能力和感受,及时对作业内容、形式和难度进行调整,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实现持续、和谐发展。
(三)多样性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语文随处可见,语文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树立开放的理念,坚持多样性的原则,不能把作业限定在书本知识上,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不仅作业内容可以多样化,作业的答案也可以不唯一,给小学生更多发散思维的空间。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计具有创意和童趣的作业内容,一方面激发小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小学生学到更多语文知识,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了解语文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途径
(一)清楚明确作业目的,发挥导学作用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明确作业目的,让小学生知道教师布置作业不是在于写,而是在于实践和阅读,在于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小学生不能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不能把做作业当成应付教师的途径,这种思想对小学生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语言要清晰明了,让小学生知道作业的目的,增加完成作业的自信心。设计作业要与导学案相搭配,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将作业分成三部分: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家庭作业,将作业覆盖课前、课中、课后整个语文教学环节。小学生可以利用课前预习作业明确课堂学习任务,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学一些简单的语文知识,还可以从预习中找出学习的难点,使课堂听讲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小学生的自觉性;小学生利用课堂作业可以对课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印象,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便于深入学习和钻研;课后家庭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再现和延伸,通过课后作业设计,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小学生能够活学活用语文知识,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丰富作业类型,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素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对于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语文素养就是对知识、情感、思维、品德、审美、习惯等有机地整合。对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来说,作业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上,应该综合考量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科学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实际设计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前注重预习作业的布置
语文学科更加注重理解和感悟,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教师应该注重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对课上要学习的课文内容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让学生建立自身的“知识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利用课前作业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课中注重完成课堂目标的作业布置
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特定的课程目标,教师在课中作业布置上应该紧紧围绕课时目标展开,比如课文的朗诵、背读、多音字的认知等等。此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上时间,采用分组教学方式,为每个小组布置“小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开展头脑风暴,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抓住文中细节都有很大的帮助。
3.课后注重家校联合提升亲密度
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书籍的阅读,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为家长推荐亲子共读的书目,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在作业设计上,可以让家长讲给孩子听,或是让孩子把课堂所学文章,转述给家长,一方面促进亲子关系,扩大学生阅读量,另一方面提升孩子的口述能力,还能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三)落实差异作业评价,保护学生自尊
当前,在作业评价中使用较多的就是“刺眼”的对错号,还有“冰冷”的优良差的等级评定,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逐渐脱离班集体,甚至让他们变得自暴自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要采用差异化评价,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弹性处理,发现每位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注重评价内容的灵活性,针对小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评价,让小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保护小学生的自尊心。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语言评价、肢体评价等多种方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评价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还要讲究评价的语气,让小学生如沐春风,使小学生始终对作业保持浓厚的兴趣。
结语
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养提升,教师在作业设计的环节要注重质量控制,要从多元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实际,通过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汲取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万娟.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科技资讯,2019,17(26):107-108.
[2]钟雪映.小学语文作业批改艺术的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