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和“动”作可能补语时的异同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1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和“动”是可能补语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者有时可以替换,而有时却不行,本文将对这两个词在作可能补语时所存在的异同做出探讨。
  关键词: “了(liǎo)”“动”可能补语基本含义引申含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补语的教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常用作可能补语的“了liǎo”和“动”也是可能补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使留学生更加清楚简单地了解二者的含义及区别,使他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两个可能补语?本文将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使二者的联系与区别清楚地呈现在留学生的面前。
  一、“了”和“动”的基本含义
  “了”用作可能补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太多”,“动”的基本含义是“太重”,试比较:
  我拿不了这些行李。→是指行李太多。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是指行李太重。
  二、“了”和“动”的引申含义
  1.“了”的引申含义
  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②经过学习、成长之后所具有的能力。
  我才学习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了这篇文章。
  ③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现在还有事,暂时还走不了,你先走吧。
  2.“动”的引申含义
  ①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可以换成“了”。
  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
  我拿不动这些行李。←→我拿不了这些行李。
  ②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无关。
  我们都说不动他去参加比赛。
  三、二者的异同
  在同样都表示“能力”或“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和“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
  1.“了”
  “完”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完成的可能性”,强调的是“是否能完成”,不管这个动作是否会让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
  2.“动”
  “移动”的意思,所以在表示“能力”时,它所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发生位置改变的情况。
  故:在表示“能力,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时,“动”都可以换成“了”。即在这种情况下,“了”是包含“动”的。所以当“了”仅仅表示的是“能力”是否能完成时,就只能使用“了”,而不能使用“动”。
  例如:
  我太累了,我走不了路了。→我太累了,我走不动路了。(表示的是“能力,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与身体条件相联系”,“了”和“动”都行。)
  再如:
  你生病了,今天上得了班吗?(只能用“了”,不能用“动”)
  你的身体不好,结得了婚吗?(只能用“了”,不能用“动”)
  因为“上得了班”和“结得了婚”都表示的是“上”和“结”这个动作是否能完成,所以只能用“了”,而不能用“动”。
  另外,“了”还表示经过学习、成长之后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而“动”则没有这个功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了”也不能换成“动”。
  我才学习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了这篇文章。→*我才学了一年汉语,我还翻译不动这篇文章。(“翻译”是经过学习之后所具有的能力,所以只能用“了”,而不能用“动”。)
  3.在表示“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客观情况所决定的,与身体条件无关”时,二者的差别在于:“了”表示的是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而“动”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我现在还有事,暂时还走不了,你先走吧。
  我们都说不动他去参加比赛。
  四、人们的习惯性用法
  “了”表示“通过学习之后所具有的能力”的频率要远远多于“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而“动”则大部分情况下仅表示“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连系”。所以同样一个句子:
  (1)我干不了这个工作。
  (2)我干不动这个工作。
  这两个句子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自身所具有的某种能力,跟身体条件相联系”,即因为太老了或是太累了,所以不能干这个工作。但当我们看到这两个句子时,我们则体会的是不同意思的句子,“我干不了这个工作”,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我的能力不行,后天经过学习之后的能力还达不到这个工作的要求”。“我干不动这个工作”,我们的第一感觉是:因为身体本身的缘故而不能干这个工作。
  五、“了”与“动”对词性的不同要求
  形容词后都可以用“了”作可能补语,表示的是这个形容词所表达的意思是否能完成,而“动”只可以用在动词之后。
  如:这样洗出来的衣服干净得了吗?
  六、“结果补语”与“可能补语”
  我们在讲述“可能补语”时,往往要从“结果补语”讲起,因为“结果补语”可以变成“可能补语”。从这一点出发,“动”比较容易讲得清,比如“拿动”可以变成“拿得动”,“说动”可以变成“说得动”。但是“了”从结果补语变成可能补语时要分情况而定,当“了”表示的是“完”的意思时才可以做结果补语,例如“吃了”可以变成“吃得了”,“看了”可以变成“看得了”,而此时“了”做结果补语时,我们常用“完”,不常用“了”,常用“吃完、看完”等。
  七、结语
  当“了”表示的是“能力”或是“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没有相对应的结果补语。例如:“翻译得了”没有相对应的“翻译了”,“走不了”没有相对应的“走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基本含义上,用“了”作可能补语时强调的是“太多”,用“动”做可能补语时强调的是“太重”。在引申含义上,“了”和“动”可以同时表示与身体条件有关的某种能力,在此条件下二者可以互换。“了”还可以表示经过学习、成长之后具有的能力,“动”没有这个用法。在同时表示“由于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时,“了”表示的是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动”表示的是“被施事者完成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德津,李更新.读写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车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
  [3]傅由,王勤.发展汉语中级汉语听力(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4]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
  [5]康玉华,来思平.汉语会话301句[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6]刘月华.可能补语用法的研究[J].中国语文,1980,(4).
  [7]李昊天.外国留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回避与偏误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其他文献
摘要: “理”的语义演变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和谐”是“理”演变历程中的实质和核心。  关键词: “理”语义演变和谐    一、“理”的语义系统的发展演变  “理”是由玉、里二字组成的形声字。其最初的语义指的是“雕琢、加工玉石”。《说文解字》释为:“治玉也。从玉,里声。”  “理”的原始涵义,随着人类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不断地被引申发展。“理”有着更加丰富的语义信息。  治玉时要根据玉石的纹
摘要: 作为电影编剧精心构思的产物,中国电影片名是对影片主题和内容的概括,并能够激发读者的观看欲望。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电影关注度的提高,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面对电影片名翻译参差不齐的现状,有必要对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加以规范和引导。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提出电影片名的翻译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点,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式,力求准确到位地翻译电影名称,使其在准确传达信息与文化内涵的同时体
摘要: 归化异化之争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归化策略长期以来以其通顺流畅透明的风格占据了翻译的主流,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而异化策略虽经译界提倡和推扬,却从来不是翻译的主要趋向。究其原因,主要有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本文以中国翻译研究为背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从历史、作者的目的、译者的意图、受众的接受等几个方面分析异化翻译策略边缘化的原因,进一步揭示翻译的文化性实质,理清归化异化策略的辩
摘要: 非语言行为在日常跨文化交际中地位极其重要,甚至在商务英语谈判中也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非语言行为隐含着丰富、复杂、微妙的各项信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简要讨论了非语言交际的概念及其分类,并重点分析了在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巨大差异背景下,商务英语谈判中非语言行为表露信息的诸种差异。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更有助于商务英语谈判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商务英语谈判非语
摘要: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乡村始终是一个被关注的对象,每个时期都留下了关于乡村的典型形象。本文主要从一部乡村电影《暖》来研究新世纪的乡村电影。  关键词:电影《暖》乡村城市    一  电影《暖》是霍建起的电影作品,上映于2004,影片讲述了在城市工作的井河为了帮助中学老师解决纠纷,回到故乡,在家乡遇到了儿时的玩伴和恋人——暖。在井河的回忆中能歌善舞的暖从小便向往城市的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暖并没
目的: 观察针刺靳氏肩三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临床观察于2008.3-2008.1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香港天祐堂、昊域、良方等中医诊所完成。40例肩周炎病人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以色列是失业保险领域的后来者,直至1972年失业保险制度才得以纳入其社会保障体系之列.制度建立之初,以色列失业保险制度凭借后发优势,博采彼时各国失业
期刊
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演讲《智慧是什么》中曾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学者摩罗也痛心疾首地在一篇与钱理群教授的有关中文语文教育之缺陷的对谈中说:“中国人失去哲学课已经达半世纪了!”其实,哲学,并没有走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那“荡气回肠”的语文课本里。当今语文教育中没有哲学的身影就不是完美的教育,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中国学生就难以深刻地思考问题。  哲学是盛开
背景与目的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鼻鼽”范畴。随着工业化进展、现代生活方式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有全球性增长的趋势。 本文主要探讨广州地区变应
摘要: 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在“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影响下,中学语文正尝试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校开展综合实践的背景下,及时发现并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体验学语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发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  关键词: 大语文实践成果体验学习主体性    “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是由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提出的,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