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变化的反思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呈现出与新课程理念和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事实上,只有深刻变化了的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期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因而,变革课堂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变化呢?
  一、教育观念要“变”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就必须更新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职能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转变教育观念
  这必然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提高业务素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尚的语文素质,而且应该具有高深的业务素质。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形成多层次新型的知识结构,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一句话,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二、教学模式要“变”
  在实施新课程的这几年中,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1.当今语文课堂存在的弊端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和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课堂教学没有创造,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的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半个世纪前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模式,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
  (3)静态化。一是课堂中无真正有效地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于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2.改革之道
  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21世纪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对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他们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是深究为什么,因而教师需要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这必然要求彻底改变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并与语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
  三、学习方式要“变”
  教师应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在语文课研究性学习中,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新课程对高中思想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时不断反思,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文的课程,其开放性、整体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非线性思维来指导学生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采用非线性思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在语言教学中挖掘出语文教学非线性性质,使之完美和完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新策略 非线性思维    一、前言  非线性思维本质上是一个总体思路,它采取综合办法,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一切复杂网络思维,它认为事情是全面的、相关的、曲线的
摘 要: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民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为了让学生回归主体本位,构建和谐课堂,文章作者在诗歌鉴赏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探索,不仅让学生自己领悟到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而且让他们养成了一种规范书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自主鉴赏 规范书写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民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个性的时代,是一个崇尚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的时代。语文教学应主动面临这个时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种极为个性化的过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个孩子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重视个性教育,就是重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  回顾语文教改的曲折历程,压抑语文教育的个性,就是堵塞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呼唤语文教育的个性,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清流,让语文
1996年馆陶县种子公司从省农科院引进小麦新品种“衡4041”原种。在南徐村乡颜沃头村试种示范1210亩获得高产,受到农民的欢迎。据收获期调查测定结果,该品种大面积示范田平
<正>编者按: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在产能过剩和外需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普遍偏低,一二
摘 要: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语言渲染、媒体辅助等手段创设出具体的、富有活力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来,积极地进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更好地理解、思考、运用知识。本文主要探讨一些创设良好教学情景的途径,如导渲染导入、角色模拟、寻味生活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景教学法 应用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语言渲染、媒体辅助等手
摘 要: 语文课以其显著的人文性特点,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和生成性更加突出,更需要语文教师加以及时把握和灵活处理。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意外的动态资源,并有效地交易利用,常常可以使课堂出彩。  关键词: 意外生成 动态资源 语文    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但有时一个意外的生成,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教师善于驾驭课堂不在于他的预设能力,而在于他的教育机智,在于他在课堂中能够及时捕捉动态资源,及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化用,指的是在不改变原作者的基本观点的情况下,通过话语形态的一定变动而将他人的研究成果化为己有,而不作任何说明。在中考写作过程之中,学生最头疼的便是材料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砖瓦,学生用什么来建造文章的高楼大厦?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我以为化用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捷径。其一,化用的内容本身就可以成为素材;其二,化用可以使作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化底蕴。那么,作文中从何化用呢?和尚
铅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有毒重金属元素之一,它对机体各组织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毒性机理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环境中的铅主要通过摄入途径进入机体,目前,有关长期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