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漫长的行为活动,由于人种、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的差异,从而衍生出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的建筑类别。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反映地域文化。文章主要结合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来探讨与研究了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江南文化;客家文化;建筑设计;风土人情;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江南建筑与客家建筑在造型外观上,江南建筑受江南文化的影响,婉约精致,清素典雅,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而客家建筑则是以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著称于世。比起江南建筑的别致婉约,它是雄伟壮阔。譬如客家土楼,其造型多样,多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等,最普通的土楼直径也在50米左右,可容纳三四百人。在选址布局上,江南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倚山面水,注重采光与排水,以堂屋为中心,青砖白墙,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称为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外观整体性与美感性很强。客家建筑一般选址在山脚向阳处,整体布局是以圆环为基准,前半部为水塘,后半部为房舍,结合处由长方形空地隔开,上中下三厅均有一口天井,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在用料材质方面,江南建筑以砖、石、土砌护墙,以木料作构架;客家建筑则不然,它是以土作墙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在装饰色彩上,江南建筑色彩典雅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基調,青砖白墙,素雅清新,在装饰上,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客家建筑则是沧桑古朴,以黄、黑、白为主色调,充满历史韵味,装饰上雕梁画栋,朴实无华。另外,客家建筑的墙壁也是一大特点,与其他地域建筑墙壁来说更是大相径庭,其墙壁下厚上薄,最厚处可达1.5米,而且反复夯筑,坚固非凡,可谓铜墙铁壁。
  3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
  江南建筑造型婉约别致、清新质朴。在用料材质方面,多喜用木质构架、青砖白瓦:在色彩装饰上木刻砖雕,白墙灰瓦、栗色门窗;功能布局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棱角笔直,这些建筑特点大都由江南文化所影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深受儒风熏染,固建筑造型婉约别致,精巧但失霸气。其次,江南人民崇尚自然,喜爱田园风光,更喜得水,以水为贵,固屋前必有水,有水必有桥。因此,江南建筑多依水而建,并擅于把建筑融入自然当中。江南人民深受儒道熏染,偏喜丹青水墨之道,建筑多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最后,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南移,江南经济、人文、科技等得以迅速发展,但也深受小农经济的约束,思想封闭、注重群体组合之美,艺术性格注重中和、对称、平易、合蓄、深沉之美,固江南建筑在布局功能上轴线对称、院落相套,建筑设计上素雅清淡、韵味无穷。
  反观客家建筑,其有四个最大的特点:坚固性、封闭性、安全性以及合族聚居性。比之江南建筑,它不够精致素雅;比之中原建筑它又失威严霸气。但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坚固巍然。客家建筑造型多样,一般以圆形、半圆、方形居多;在材质用料上,多以黄土、杉土为主,木、石为辅。一般选址于山脚向阳处,在其立面中轴线上,下堂、中堂、上堂高度递增。作为主体的上堂则位于支配地位,轴线两翼的衡屋与之呼应并递次升高,形成极其工整的秩序构图。虽然客家建筑不精于细部刻画,但那错落有致的九脊歇山又饱含了雄浑古拙的韵味。这一切都源于客家文化,客家人因战役、逃军务、南下逃荒等原因迁徙,固在建筑上保留了一定的中原建筑风格,并对居住空间提出了很高的防御性要求。受佛、道、儒的思想的影响,客家人尊祖崇古,要求整体大于局部,并且客家人注重风水,并以风水理论来考察宅舍,认为水为贵,因而通常会在围屋前面建造半圆形池塘,俗称“半月池”形成“前堂后坡”的传统建筑格局。   4 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意义
  当你走进一个地方,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底蕴与内涵。走进草原,你会感到奔放、自由、虔诚;走进江南你会感到婉约、精致、素雅;走进中原,你会感到憨实、淳朴、敦厚。这一切的一切感受都只有建筑传递给你,你才能有所感有所触。你所感所触正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即建筑的精神。古人言“人无精气在,形如臭皮囊”,建筑也便是如此,没有精神的建筑,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之为建筑。况且一个优秀的地域建筑,它一定有着历史传承与地域精神。
  众所周知,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闻名于世。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美誉。苏州园林在造园艺术上,受山水写意的影响,与中国隐逸文化思想相结合,使园林造艺更加田园化。这一切归结于封建士大夫普遍持有的中隐思想,中隐思想是既隐又仕的矛盾思想,文人们渴望思想自由,摆脱封建礼制的束缚,期盼宁静生活,又不甘于淡泊,希望入仕耀祖。“达则兼济天下”,但难免争权夺势、尔虞我诈,于是大多文人选择园居生活,以期得到暂时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连接了“达”与“穷”的鸿沟,既能满足“隐”又不失“贵”。另外。苏州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江南人民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与礼仪习俗。
  承启楼使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底蕴,有“土楼之王”的美誉。它以高大、厚重、粗犷的建筑风格和端庄瑞丽的造型艺术闻名遐迩。其造型艺术、装饰风格深深体现了客家文化。一座土楼如同一个小的社会,同族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的和睦生活,楼内客家人的居住层数、面积大小、采光朝向等又并无明显区分,更无贵贱之别。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不仅体现出客家人尊祖崇古的思想,还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与家族亲和力以及融洽和睦的家风与和平团结的传统。
  5 结束语
  任何一个地域的地域性建筑都弥足珍贵,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更体现出这个地域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它就像一个标志,向世人传递其特有的文化,给远游的游子一点精神的慰藉。地域文化是魂,地域建筑是根,不管你身在何处,你都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继承与发扬优秀地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因为你在向他人和世界介绍你的根,你的家。
  参考文献:
  [1] 张咏梅,尹海涛,朱艳芳.历史地域与民居建筑环艺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5.
  [2] 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3] 方剑娟.苏州园林文化思想表达复杂性研究[D].苏州大学博硕论文,2012.
  [4] 张娜.试论中国文化与建筑设计[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5] 郝红艳.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考察[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余阳,男,甘肃兰州人,湖北师范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地域文化對地域建筑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 要:《霸王别姬》不仅是一部同志片,更是一部文化片、艺术片。上映至今20余年,其成就仍未被超越。在中国电影有票房无内涵的今天再次回首此片,更可以体会,一部跨越时空的作品需要怎样的文化底蕴和外在形式。  关键词:文化思考;情感历程;宝剑贯穿;京剧片段;造型刻画;画面隐喻  这是陈凯歌导演的第5部电影作品,之前的《黄土地》等几部艺术片因为过于晦涩难懂,并且节奏缓慢,是典型的“专家喜欢观众不爱”。此片
期刊
摘 要:当亨廷顿依据自己的“文明的范式”来审视纷扰的世界,从而企图实现一种自我的类寓言时,对于文明归属的划分,成为识别世界格局的重要符码。亨廷顿的文明范式中,最引起中国敏感神经的当属对于儒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论述。本文从冷战之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入手,考察亨廷顿双重身份(学者与政参)的国家民族主义心理与焦虑,揭示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维度下对于中国经济成长、国际关系,尤其是儒家文明的误读,以望对儒家文明的自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少儿拉丁舞在武汉市的开展现状,提出部分意见和建议,为广大拉丁舞教师更好的进行舞蹈教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少儿;舞蹈;开展现状;教学  1 少儿学习拉丁舞的价值  1.1 拉丁舞的健身娱乐价值  拉丁舞是一项集体育与艺术一体的舞蹈,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以及科学的训练内容,使少儿改善身体形态,提高孩子身体各部分协调性,同时伴随着能量的消耗,还能够促进少儿的食欲,增强消化机能,
期刊
摘 要:唐詩中有一类诗,是宫词。这些宫词描绘出宫中女子的生活状态,为我们细致地刻画了她们的心理体验,我们努力试图从这些宫词中还原她们的心理、感受,同时跟着这些宫词走进那个时代,体会那个时代身为得宠女子或者失意女子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唐诗;宫词;怨词;情感世界  无数个想象穿透流亡的道路,抵达曾经的风华盛世。长安城中,古道驿边,辗转而死的娥眉,流落江湖的乐女,一夜间成了人们的话题,那些盛世的荣华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建造活动的相关背景与内容,记录了作品从最初设计到最终建造完整的全部过程,通过比较建筑专业的“控制性演变”与景观专业之间的差异性,引发相关思考,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劣势也能够转变为一种潜力。  关键词:曲;直;竹构;劣势;潜力;建造研究  1 研究背景  本项目立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程老师指导多年的校园竹构活动和安徽广德的建造委托,旨在研究以四面体竹
期刊
摘 要:吴昊老师教授研究生课程时,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走进“非小学”,感受原生态的建筑与设计。在题为“陕西民居对话土木砖瓦石”的教学(更确切地说是讲座)过程中,吴昊教授和余平教授深刻地讲解与剖析道出了民居中的“自然”,材料中的“大道”等东方哲学意识。从“道法自然”的古人思想中强化了建筑设计的本原设计观,从精神诉求角度推进了原生态设计的理念高度。  关键词:“非小学”;自然;传统材料;建
期刊
摘 要:明治时期作家尾崎红叶的《金色夜叉》,在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曾经引起过很大的反响。在我国,《金色夜叉》有好几种译本,有的电视台在20世纪80年代将这部作品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台湾也曾翻拍过这部著作。这部长篇小说以恋爱与金钱问题为中心,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尾崎红叶认为人生有两大支配力量,就是金钱与爱情。有史以来,我们都把爱情故事视为美丽的乌托邦,但读了这部爱情悲剧后,爱情观甚至是人生观都会发生
期刊
摘 要:中世纪最具代表的基督教音乐是格里高利圣咏,它的发展和传承无疑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格里高利圣咏对现代社会的音乐理论、复音音乐、音乐教育、记谱法、调式音乐的运用和音乐发展及其走向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格里高利圣咏;音乐特征;音乐演变;音乐传承  中世纪(约4世纪~13世纪)被认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当时有一种流行的基督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那个时期,连年的战争使人民生活困苦,
期刊
摘 要:由于当代茶室设计的理论水平远远落后于实践水平,导致目前茶室设计行业出现了“暴发户”式的过度装修和符号化浅层设计表达。文章通过“茶竹山房”的设计案例探讨了在现代语境下以古为新,重新认识传统建筑语言的方法,以期为当代茶室设计在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空间;建筑设计;环境  0 引言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产茶大国,历史悠久、茶类繁多。随着新时代茶文化的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茶空间纷纷出现
期刊
摘 要:新文化史作为一种历史研究视角和方法,一度受到学界的推崇,英国文化史家彼得·伯克作为一名重要的文化史专家获得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关于彼得·伯克研究的分析,来探讨国内学者编纂和建构新文化史的过程,认为从关于彼得·伯克新文化史研究的编纂中可以看出,国内新文化史研究的编纂仍然是以一种传统的方法去看待一种新的编纂体系,很多研究成果并没有融入或超越这一新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新文化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