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想要打造语文学习高效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并在练习中逐渐形成独有的写作思路。那么该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关键词】有效课堂;学习兴趣;思维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以兴趣为着力点,增强课堂活力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东西可能增加一倍半。”兴趣是获取知识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玩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可是课堂上严肃的纪律让他们言行受到了约束,情感十分压抑,活泼的天性被遏制,课堂气氛因而十分死寂。作为教师要设法改变这种局面,要用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滑稽的动作,一个夸张的手势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进而投入到学习中来。当然课堂上教师的开场白也很重要,一个谜语,一首小诗,一段故事,或者一句发问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兴奋点,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探究学习,或者回答问题,或者引起好奇,或者强烈关注,而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新知的探求欲也非常强烈。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可以设计知识卡片,利用彩色教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利用多媒体,如果有精彩的课件,学生一定会将专注的目光投向老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二、变学生为主体,彰显学生个性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呢?我想真正有效的课堂不应呆板死寂,而应气氛活跃;教学设计不应预先设计,而应自然生成;教师不应主宰课堂,而应转变角色,不应以师为本,而应以生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呢?我认为不是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依次回答,而是让学生融于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去交流,不是先教后学,而是先学后教,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走,而是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答,在共同参与中获得新知。要做到这些,学生就要首先预习新课,知晓生字,圈点问题。老师走下去做小学生,看学生如何辨析生字,如何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怎样回答,怎样解决疑难,最后教师作深入讲解和系统总结,一篇课文的内涵和精髓就得出来了,知识点就获取了。如教学《爬山虎脚》,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给大量的时间自读,学生在自读时自己解决了生字生词,然后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叶子的形状、脚的样子和位置,也圈出了好多疑难问题。上课时我事先用课件打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而后走下讲台,注意倾听,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生字的注音和生字的构成及注意事项,对“重叠”“痕迹”等词,学生特别强调了字的部首、读音、意思,这样在写的时候就不会写错。然后我说希望学生做有心人,指出自读时发现的和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学生就有秩序地站出来,提出问题,学生共同回答。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学生了解了爬山虎叶子的形状、颜色,脚的位置以及爬的情形。当然学生也提出来许多不明白的问题,最后由我讲解和回答。这样在师生参与,生生互动中,一篇生动而有趣的课文就学习完了,大家共同增长了知识,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实现了学习目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
  三、以新理念新手段提升课堂效率
  达尔文说:“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由此可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小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其抽象思维的发展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引导。也正是由于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他们对色彩斑斓、形象直观的事物较感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变抽象为形象的强大功能,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例如识字教学,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节课只能学习6个生字左右,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提升教学效率。因为多媒体技术声形并茂,学生看了一目了然,省去了教师讲解的时间,扩大了练习的空间,再加上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学生也就学得非常有趣,自然教学效率就提高了。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内容以色彩艳丽的画面、形象逼真的动画呈现出来,同时还可以配上深情的音乐。每当我放映幻灯片、播放录像和录音时,学生的情绪立刻变得高涨,目不转睛。例如《秋天的雨》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文章,此文以对秋天景色的描写激发了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怀。文中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了秋天独特的秀丽风光,学生在读文的同时也陶醉在美景中,真像作者说的那样“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学生读文完毕后,我用多媒体系统播放了秋天到来时的美丽景象,那鲜艳的颜色,那硕果累累丰收景象,那金黄的田野、醉人的菊花无不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再配上动人的音乐,学生真是如痴如醉,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人,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打造課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海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
  [2]徐红梅,周涛.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J].才智,2017(23).
  (编辑:张驰)
其他文献
【摘要】小说评论的方法首先必须是建立在小说鉴赏的审美基础之上的,它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是审美的。作家的个性气质决定作家的审美观。个性气质不同,审美倾向也就完全不一致。因此,高中生如若能对作家的审美观进行考量、研究,不失为小说评论中有效的路径之一。  【关键词】审美观念;人物评论;《呐喊》;风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征。再加上近年来语文已形成“动”多于“静”的教学局面,导致许多小学生极为缺乏课堂的倾听能力。本文追溯这一症结的根源,提出具体的应对思路,希望能够帮助孩子懂得有效傾听,实现优质学习。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倾听,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小学生懂得在课堂认真倾听,才能领悟他人所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赏析】《燕子来舟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极写漂泊动荡的忧思,看似咏燕,实是慨叹诗人的茫茫身世。此詩是杜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一篇诗作,已经淡去了早些年强烈的时代和政治主题,而弥漫出一片萧索、苍凉、悲怆的身世之慨。首联点明时间并引出所咏
(浙江省宁波市孔浦中学,浙江 宁波 315021)  【摘要】想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类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从人类进步角度分析,想象力甚至要比知识更加重要。相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对学习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以及灵活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学生想象力培养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教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中生课外阅读随着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学生渐渐湮没在快速浏览、快速阅读当中,传统阅读教学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信息时代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一是学校与家庭并行,共建课外阅读平台;二是共享与互助融合,打造虚拟阅读共同体;三是点拨与引导交互,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信息时代;指导
【摘要】送别诗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尝试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教学,让学生对送别诗这类题材形成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送別诗;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067-01  【本文著录格式】汪婷.别意与之谁短长——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整合
【摘要】语文就像开篇的“混沌”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状态。我们要准确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总结规律,引一米阳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他们提供动手动口的机会,抓住每一个教学环节,探索规律,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里有学生发问的声音,讨论的声音,思想的声音,研究的声音。打造生命高效课堂,构筑亮丽的课堂风景线,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特色。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率;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摘要】《家乡文化生活》属于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它包括三个任务: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本文结合苏州特色文化,通过三个活动:寻访手艺人,寻访美食,寻访“我”的村庄,引导学生参与到家乡生活中去。  【关键词】家乡;苏州;调查;寻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5-057-0
【摘要】“学本课堂”需要我们高段语文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整合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感受体验。本文按照对“点”的理解、对“练”的操作、对“学”的思考等三方面论述了小学语文高年级语言训练的重要性。立足教材,找准语言训练点,有效地落实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值得高年级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段语文
【摘要】七年级“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融入和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本文通过对七年级“部编本”综合性学习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析,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加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七年级;“部编本”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