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理论基础结合课改一线教师的工作实践来理性认识现代语文教育,论文全面的对语文学习特点作了深入考察,以此为基准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多层面的价值取向的理念探讨,进而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中心发展为主线,人格为目标”的现代语文教育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操作实践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语文教育 理念 深度 广度
一、全方位构建现代语文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使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随着语文课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新编教材纷纷出台后,过去那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观点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生的一种行为,语文是随时随地都要使用的工具,是人的生命行为中须臾不可或离的工具,因此说它是工具毋宁说它是一种生命行为。
1.语文学习的全息兼容
从学习的角度讲,小学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它要解决的是学生知识的“博”而不是“专”。广泛的课外阅读正适应了这一阶段的要求,小学生一般对课内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且课内学习的天地十分狭窄,如此狭窄的学习范围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这正说明了语文教育必须注重母语学习的特点,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母语学习的课外资源。“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语文学习伴随人生的终身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既非跨进学校才开始,亦非因跨出学校而结束,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黄昏诵晚、人生诀别,语文的学和用与人生的生命相始终,贯穿人生全过程,无论是进校之前还是毕业之后,语文学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是,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匀速前行的,而是伴随着生命成长波澜起伏呈现出阶段陛、高峰期和持续性,即伴随人在发育,成长中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文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语文学习培育人格的终身性
语文课标和教材都体现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提示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信手翻翻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文质俱美,既有传统的名篇佳作又有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篇章,对道德文明教育十分有益。
二、全方位构建的具体内容
语文学习的多层面,为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提供了广阔视界,为语文教育的“工具價值”和“人文价值”的价值追求及其整合提供了多维坐标。
1.语文教育的广度
语文教育应有它的广度——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传统有益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校技术手段结合、切实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
2.语文教育的长度
语文教育应有它的长度——融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关注未来发展的潜能与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语文能力展和人生成长打好基础、确立坐标、蓄足后劲。
3.语文教育的深度
语文教育更应有它的深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注重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语文教育应努力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功能互补、协同高效。
语文存在于生活中、工作中,在社会性的一切活动中,同时,语文的学习又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工作、精神性格等各个方面,语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幸福,同时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圆满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真正理性、德性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理念是以“能力为核心,发展为主线、人格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的整体协调性建构。或者说,现代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能力、学力、人格”等诸方面得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三、全方位的构建现代语文教育的措施
从“能力核心、发展主线、人格目标”三个层面来构建语文教育,亦可简称为三维语文教育。三维语文教育所着力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现代语文教育理念,努力为素质教育精神在语文学科课程中寻找入口处和生长点,使现代语文教育理念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模式而得以落实。
1.三个维度的语文教育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语文课程资源特点,相机实施,重点加强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有的热衷于语文课程中的诗情哲趣,有的热衷于语文课程中的生活蕴涵;有的喜欢在优美的语言中沉浸遐思,有的喜欢在绝妙的文思中琢磨玩味;有的更需要语言和文化的积累,有的更需要语文能力的提高……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适合并引导学生发展的语文教育。为什么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堂“上”过后,学生就觉得无趣了,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并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千差万别、变化无常的兴趣与需要。课文虽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要兼容并包,面面俱到,“应视其课文特点有所偏重、重点突破”。如果课文美在于形式,教学重点就放在形式上有何不可?如果课文重在于思想,那就上人生体验、人生教育课又有何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内容和以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也就是说,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成为演练言语表达技能的阶梯和凭借,悉察语言表达技巧也可成为‘参悟’意蕴的‘法门’。
2.开发与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实现课文学习方式的改革
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学校教育对个人影响的权威性、深刻性有所减弱,语文教育尤为明显,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课外乃至校外有其丰富多彩而便捷的学习资源,这对现代语文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供了绝好的契机。现代语文教育必须“贯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l生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全方位构建现代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真领会语文教育的内涵,才能充分发扬语文教育的光辉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育 理念 深度 广度
一、全方位构建现代语文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使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随着语文课的不断深入,以及教学思想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新编教材纷纷出台后,过去那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观点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生的一种行为,语文是随时随地都要使用的工具,是人的生命行为中须臾不可或离的工具,因此说它是工具毋宁说它是一种生命行为。
1.语文学习的全息兼容
从学习的角度讲,小学阶段是基础学习阶段,它要解决的是学生知识的“博”而不是“专”。广泛的课外阅读正适应了这一阶段的要求,小学生一般对课内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且课内学习的天地十分狭窄,如此狭窄的学习范围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形成了尖锐的冲突。
这正说明了语文教育必须注重母语学习的特点,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母语学习的课外资源。“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语文学习伴随人生的终身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既非跨进学校才开始,亦非因跨出学校而结束,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黄昏诵晚、人生诀别,语文的学和用与人生的生命相始终,贯穿人生全过程,无论是进校之前还是毕业之后,语文学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是,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匀速前行的,而是伴随着生命成长波澜起伏呈现出阶段陛、高峰期和持续性,即伴随人在发育,成长中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文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语文学习培育人格的终身性
语文课标和教材都体现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提示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信手翻翻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文质俱美,既有传统的名篇佳作又有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篇章,对道德文明教育十分有益。
二、全方位构建的具体内容
语文学习的多层面,为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提供了广阔视界,为语文教育的“工具價值”和“人文价值”的价值追求及其整合提供了多维坐标。
1.语文教育的广度
语文教育应有它的广度——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传统有益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校技术手段结合、切实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
2.语文教育的长度
语文教育应有它的长度——融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关注未来发展的潜能与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学生语文能力展和人生成长打好基础、确立坐标、蓄足后劲。
3.语文教育的深度
语文教育更应有它的深度——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注重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语文教育应努力寻求这三个方面的功能互补、协同高效。
语文存在于生活中、工作中,在社会性的一切活动中,同时,语文的学习又是为了运用于生活、工作、精神性格等各个方面,语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幸福,同时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圆满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美好,真正理性、德性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由此看来,语文教育理念是以“能力为核心,发展为主线、人格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的整体协调性建构。或者说,现代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在“能力、学力、人格”等诸方面得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三、全方位的构建现代语文教育的措施
从“能力核心、发展主线、人格目标”三个层面来构建语文教育,亦可简称为三维语文教育。三维语文教育所着力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和现代语文教育理念,努力为素质教育精神在语文学科课程中寻找入口处和生长点,使现代语文教育理念化为可操作的教育模式而得以落实。
1.三个维度的语文教育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语文课程资源特点,相机实施,重点加强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有的热衷于语文课程中的诗情哲趣,有的热衷于语文课程中的生活蕴涵;有的喜欢在优美的语言中沉浸遐思,有的喜欢在绝妙的文思中琢磨玩味;有的更需要语言和文化的积累,有的更需要语文能力的提高……最好的语文教育就是适合并引导学生发展的语文教育。为什么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堂“上”过后,学生就觉得无趣了,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并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千差万别、变化无常的兴趣与需要。课文虽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要兼容并包,面面俱到,“应视其课文特点有所偏重、重点突破”。如果课文美在于形式,教学重点就放在形式上有何不可?如果课文重在于思想,那就上人生体验、人生教育课又有何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内容和以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也就是说,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成为演练言语表达技能的阶梯和凭借,悉察语言表达技巧也可成为‘参悟’意蕴的‘法门’。
2.开发与利用课外语文学习资源,实现课文学习方式的改革
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学校教育对个人影响的权威性、深刻性有所减弱,语文教育尤为明显,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课外乃至校外有其丰富多彩而便捷的学习资源,这对现代语文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提供了绝好的契机。现代语文教育必须“贯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l生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全方位构建现代语文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认真领会语文教育的内涵,才能充分发扬语文教育的光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