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勤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ngah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本来是一件乐事,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却视为苦差事,总感觉没有东西写,无从下手,其实作文并不难,难在不懂得读书罢了。
  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书籍;一种是无字之书——生活。黄庭坚有“三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黄所指的书当是书籍。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大成就者,没有不酷爱读书的——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毛泽东一生读书不辍,即使晚年视力不济,仍透过放大镜阅读……
  书籍何以如此令人着迷?因为“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余秋雨语)”书籍是营养全人类的珍贵的精神食粮,勤奋读书的人一定能从中获益。
  当然,读书如同交友,不可良莠不辨;读不好的书,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腐蚀心灵。初涉书海,缺乏必要的识别力和免疫力,应该在师长的指导下,有选择性地阅读。
  至于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那好像是对做专门學问的人说的。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择取读物大可以随意,不必刻意。比如:幼儿先喜欢上绘本,渐次又迷上童话、寓言、神话;成年人则倾向于消遣之类的书刊……你的爱好就是你的选择。如果觉得书中的内容有意思,又何必区分能学到什么具体的知识呢?沉浸其中,览完一卷,就好像从学问的市场批发到一大宗可以用来零售的小商品,其中有美、爱、道德、智慧、技能……总之,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各人择取读物标准的不同。
  再就是阅读习惯问题。如果一个人因为阅读的内驱力而读书,又不至于死读书、读死书,这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了,读书成为像吃饭、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的生命需要。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儿童、少年,如果缺少必要的外部压力,就不能产生自觉阅读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们多阅读。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书本知识的积累就像滚雪球,先有一个基本的核,随着在雪原不断地滚动,雪球的体积也就越聚越大了。有研究表明,一个人阅读能力形成得越早,理解能力就发展得越快,自学能力也就越强。
  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培养、引导。优秀的教师,不在于自身给予了学生多少知识,也不在于布置多少死作业,而在于做出与学生陪读的好样子,引领并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地去书海泛舟,最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我们好读书了,才能让学生在完成指定的阅读任务外,影响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引领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并进一步做到让每个学生都适得其所地从书本中获得相应的快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读懂了生活之书,又有书本知识为底蕴的人,才能将两者媾和,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作品。曹雪芹呕心沥血写成的《红楼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这部悲欢离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既真实地反映了他感受到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也折射出作家渊博的学识水平。
  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思想的表述,就像曹雪芹那样因为有“不得不说的故事”,是人格独立、灵性自由的语言倾吐,“但写真情与实境,不论埋没与流传”。
  学生作文写不好的根本原因是作文教学出了问题。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是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如何作文的方法,而是充当一个思想助产士的角色,不断地激励、唤醒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平时作文训练出题宽泛,给学生充分的择题余地;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米可炊”;要求欲高先低、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学生作文的能力。
  作文训练的目的应该是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写作是件赏心乐事,使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本或多本作文集,如:日记本、感想见闻录等,里面盛着的文字都是有个性特点、独自烹调并喜欢的“心灵鸡汤”。
  总之,作文教学应该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读书上下功夫,包括读好生活之书。知识和生活丰富了,他们就必然胸中汩汩,就会“情动而辞发”,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了。
其他文献
一、激趣导入不容忽视  一堂课的导入太重要了,导入直接关系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般情况,我大多是激趣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会看到这样一座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神情刚毅自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还如在《你,浪花的一滴水》一文教学时,我先引出“英雄”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谈了自己从电影、电视、课外书中看到的人
期刊
月的清辉散落一地,清冷而美好,月光不带一丝温度地划过指尖,像是一声声呼唤,乱了人的思绪。  落叶飘零的秋天,冷得让人找不到归宿。十五的月儿却是这样的温柔,寂静的树梢悄悄勾勒出精致的月的剪影,月色朦胧了时间,恍若隔世般的月光,随着呼吸而潮起潮落。清风掠过,吹醒了心,却迟迟吹不散心头的思恋。  明月清辉,月儿圆了,华光满地,有谁在这月圆之时不眠了呢?飘荡的游子啊,仰望一轮清冷的圆月,心头是作何感想?月
期刊
中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本着德育为先,做人第一的原则,从理想信念到人际关系的处理、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认识指导实践,观念引领行为。对青少年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否到位,关系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水平和成效。我校正在树立“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为首”的观念
期刊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新形式、新难题越来越多,单靠教师个人很难胜任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集体备课,合作教学已经被广泛地推广和运用。但遗憾的是合作教研却一直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一、合作教研的特征  传统的合作教研的定义就是集体备课,合作教学。集体备课,合作教学实际只是合作教研的一个内容,或者说是合作教研的一个
期刊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至要莫若读书。是的,一个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明理的孩子,是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孩子,也一定是一个纯净而向上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就算不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也一定是大家心目中好孩子的代表。换而言之,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但坏孩子一定不喜欢读书。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经常都说,希望孩子先成人,再成才。那要怎样成人?我认为,在这个知识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才是最直接
期刊
语文课堂,以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进行文本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抓住课文题目,精心设计主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能更有效地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根据课文题目的不同类型,主问题的设计也各有差异。  一、设计指向内容理解的主问题  课文的题目,往往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以这类标题设计课堂学习的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林冲
期刊
50分的中考作文是“半壁江山”,而初三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得30多分,情况令人担忧。其中原因一是作文布置随意化,匆匆安排个题目让写生写,没指导,缺乏整体性的关联,上次作文与下次作文的联系很少。长期进行这样无针对,无专题,无覆盖的三无训练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思考,采用了以学生训练为主的不同形式的作文复习策略,明显地提高了复习效率,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期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學生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要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真情打动“童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重和依恋之情。例如,教师给学生面批作业时,有的学生会悄悄地摩挲教师的手臂和手背,有的学生会拉拉教师的头发,有的学
期刊
阅读与写作是最为重要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偏好阅读教学,而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写作水平也难以提升。其实,仿写教材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教材中的好多篇章文质兼美,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是最新鲜有力的范文。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不妨有意地渗透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和风细雨的浸润中提升写作能力。  那么仿写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可以模仿篇章结构  比如,
期刊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对写作存在畏惧心理,缺乏丰富的习作素材,在写作时经常出现无话可写的现象。把微日记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发展写作思维,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在写微日记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把所见、所闻、感受和体验作为微日记的内容,用简短优美的语言进行记录,养成写微日记的好习惯,树立写作自信心。把微日记和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创新了教学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