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初探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on0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是启迪灵魂的事业,學生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否快乐,是否有所收获,都是由教师来调控和掌握的。要想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课堂,快乐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真情打动“童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尊重和依恋之情。例如,教师给学生面批作业时,有的学生会悄悄地摩挲教师的手臂和手背,有的学生会拉拉教师的头发,有的学生会故意靠教师很近。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一句表扬、赞赏的话,教师一个不经意的亲昵的动作,甚至一个关注的眼神,都能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教师应当把这种尊重和依恋之情当作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走进童心,把学生引领到语文课堂中。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两情相悦的课堂正是新时期教学改革所要追求的和谐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知易行难,动之以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留心课堂,更要关注课后学生的一举一动,要带着细心、耐心和爱心,在与学生相处的细节中发现打动学生“钥匙”。只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大胆地创新,就可以变难为易,让了解学生的行为变为教师的良好习惯。这样,教师就能在需要时动之以情,打动童心,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二、学会转换教师的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很多奇才、偏才、怪才、狂才,对他们教师不能失去信心,而应该以良好的心态善待他们。比如,曾经遇到的这样一个学生,他能在睡眠的过程中接收相当一部分知识,真是一个奇才、怪才,课间时候教师跟他聊聊天,劝劝他,让他用有意注意听课的方法来学习,结果他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还有另一个学生,同学都说他有点“二”:听不懂话,课堂展示总是所答非所问,引起哄堂大笑;擦鼻涕纸堆在桌椅周围能绕两圈,又不值日,引发了同学对他的不满,学生总是到教师这里来打小报告。每周教师都不厌其烦地与他聊天谈心,现在毛病少多了,个别成绩也有了提高。至此应该明白,要给这样的学生以更多的关心,他们的成长需要有人引领,需要呵护。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就是他们人生的向导,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亲其师,信其道,让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做领军人,课堂就会活起来。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忽视了探究和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赏析《古诗》二首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要求情感丰富,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比赛程序先是各小组比赛,择优推荐,然后小组代表诵读,教师也参与其中,并且评比打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因为诵读是鉴赏的起步,又是鉴赏的前提,反复诵读,是学好诗歌的主要方法。科学的方法有多种,比如,讨论式、启发式、自主式等,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现代教学设备给课堂增添活力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越来越没有吸引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从认知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具有直观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把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手段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抒发感情,有的塑造典型人物反映社会。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验、欣赏、借鉴作品,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步提高,既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教育者,教师应该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
其他文献
小学美术教育担当着审美教育的重任:一方面,它既要给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它还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它通过造型、设计、欣赏、综合等形式,来完成审美教育。但是,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小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创造着“丑的作品”——天女散花般的地面、五彩缤纷的水池等,这岂不是审美教育中的自相矛盾吗?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要在日常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
期刊
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每个人每一天都在感受着科技的非凡魅力,新时代的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充分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期刊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并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无意中看到高尔基的这句话,不由得心中一颤。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在教育行业上已经第六个年头了,似乎从没问过自己的追求,也正因为没有奋斗目标,所以显得平庸,碌碌无为。甚至遇到些许不顺时,埋怨自己选择这个行业,每天消耗着这种“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并带有责备
期刊
一、激趣导入不容忽视  一堂课的导入太重要了,导入直接关系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一般情况,我大多是激趣导入新课。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会看到这样一座铜像,他目光炯炯,正视前方,神情刚毅自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还如在《你,浪花的一滴水》一文教学时,我先引出“英雄”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谈了自己从电影、电视、课外书中看到的人
期刊
月的清辉散落一地,清冷而美好,月光不带一丝温度地划过指尖,像是一声声呼唤,乱了人的思绪。  落叶飘零的秋天,冷得让人找不到归宿。十五的月儿却是这样的温柔,寂静的树梢悄悄勾勒出精致的月的剪影,月色朦胧了时间,恍若隔世般的月光,随着呼吸而潮起潮落。清风掠过,吹醒了心,却迟迟吹不散心头的思恋。  明月清辉,月儿圆了,华光满地,有谁在这月圆之时不眠了呢?飘荡的游子啊,仰望一轮清冷的圆月,心头是作何感想?月
期刊
中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本着德育为先,做人第一的原则,从理想信念到人际关系的处理、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认识指导实践,观念引领行为。对青少年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否到位,关系到一个地区、一所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水平和成效。我校正在树立“素质教育,德育为首;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为首”的观念
期刊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革,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新形式、新难题越来越多,单靠教师个人很难胜任新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集体备课,合作教学已经被广泛地推广和运用。但遗憾的是合作教研却一直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一、合作教研的特征  传统的合作教研的定义就是集体备课,合作教学。集体备课,合作教学实际只是合作教研的一个内容,或者说是合作教研的一个
期刊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至要莫若读书。是的,一个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明理的孩子,是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孩子,也一定是一个纯净而向上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就算不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也一定是大家心目中好孩子的代表。换而言之,喜欢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但坏孩子一定不喜欢读书。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经常都说,希望孩子先成人,再成才。那要怎样成人?我认为,在这个知识爆炸,物欲横流的时代,读书才是最直接
期刊
语文课堂,以主问题引领学生深入进行文本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一篇课文的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抓住课文题目,精心设计主问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能更有效地带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根据课文题目的不同类型,主问题的设计也各有差异。  一、设计指向内容理解的主问题  课文的题目,往往概括出文本的主要内容。以这类标题设计课堂学习的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解文本内容。  比如,《林冲
期刊
50分的中考作文是“半壁江山”,而初三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得30多分,情况令人担忧。其中原因一是作文布置随意化,匆匆安排个题目让写生写,没指导,缺乏整体性的关联,上次作文与下次作文的联系很少。长期进行这样无针对,无专题,无覆盖的三无训练 ,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应有的兴趣。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思考,采用了以学生训练为主的不同形式的作文复习策略,明显地提高了复习效率,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