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7年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有关中外学校体育比较的文献综述

来源 :体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ty_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1990-2007年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比较学校体育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中外学校体育的发展呈如下趋势:教学模式要求实用化、易操作化;课程目标将加大灵活性,充分体现终身体育、素质教育思想,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主体性;课程标准和内容将向多样性、可选择性、弹性化、生活化、社会化、乡土化、实用性的方向发展,并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教学评价将更加强调过程性评价,提倡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要求采用多种模式,实行学分制,按照宽进严出的原则,培养通才型体育人才。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核心期刊;比较体育;中外学校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re Chinese journ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sued between 1990 and 2007
  CAO Shu-zhong,PAN Shao-wei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gave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comparison of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re Chinese journ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sued between 1990 and 2007, and reveal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shows the following trends: teaching modes are required to be practical and easily operational; curriculum objectives will be more flexible, fully embody lifetim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ideology of capacities education, and focus more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exerting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contents will be developed to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selectable, flexible, live related, socialized, localized and practical, and the proportion of optional courses will be increased; for teaching evaluation, more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process evaluation, the combination with conclusive evaluation will be advocated, and self-evaluation of students will be valu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eachers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multiple modes will be adopted, the credit system will be implemented, the principle of loose student recruitment and strict student cultivation will be followed, and versatile talen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will be cultivated.
  Key words: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core periodical of physical education;comparative physical education;Chinese and foreign schools
  
  关于比较体育的定义,任海[1]曾搜集过各国学者的真知灼见,如布利(J. Pooley.1986):比较体育是对两种以上的体育体系或对这些体育体系的一些因素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些体系;斯坦塞森(S. Stensaasen. 1978):比较体育是对一定的体育问题进行明晰的、跨国家或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的科学领域;米勒(B. Miller. 1979):比较体育是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体育特点的最新发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如地理、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福利和人类学诸方面的比较分析;西莫蒂雅克(Simodiuk. 1981):比较体育是通过对两个以上国家的比较,系统地分析其体育规划及问题,以揭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根据以上不同见解,任海[1]把比较体育界定为“对体育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一个体育社会科学领域。”
  另外,王晓翔、袁云[2]把比较体育定义为:“通过对两种以及两种以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体系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基本理论体系、产生条件、性质特征、研究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异同,从共性和特性中探索体育发展规律,为宏观决策、战略研究、体制改革和教学科研提供理论依据和对比借鉴。”
  我国的学校体育正处于新课程改革时期,在知已的同时更需要知彼,掌握最新体育改革动态,紧跟全球发达国家的步伐,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对1990-2007年体育核心期刊有关比较学校体育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1教学模式比较
  
  王雄锋、杨国庆、李笋南[3]发现:当前,动作教育被美国、英国等国家认为是传授运动技能的最佳方法。目前我国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身体锻炼为辅的体育教学模式比较典型。
  吴涛、胡利军[4]指出:美国的动作教育(Movement Education)模式,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前民主德国传授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国以“三基”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中、前民德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进度和学习系统性方面有优势。但在培养学生个性和体育能力方面效果相对较差;美、日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性、能力方面有优势,但在学习进度和学习系统性方面效果相对较差。
  刘卓[5]认为,在当代美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水平式教学模式占据了教师指导方式的主流地位。而中国的中小学教学中,垂直式教学模式仍占居主流地位。
  因此,世界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表现为:(1)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过渡,以满足教学的需要;(2)教学模式更注重实用性,简单易操作、易于推广;(3)要有利于对知识的系统性学习;(4)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个性、能力、品德的培养;(5)遵循教育规律,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
  
  2课程目标比较
  
  2.1目标指导思想比较
  盛晓明、周兴伟[6]认为,在英国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即如何在注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和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而我国当前体育课程目标改革呈现出由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向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转变。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强调向所有学生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并在操作层面积极开发和实施“个性化课程”,这对我国在体育课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陆淳[7]发现:学校体育目标,德国强调提高运动技术,培养竞技能力;日本注重体育的娱乐价值,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感;中国则强调对劳动所需要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
  张建华等[8]认为:各国体育教学课题以美、英为代表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体育教学开始寻求不同程度的全国统一标准,而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高度统一的体育教学则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2.2目标内容比较
  曹桂祥[9]认为:在教学目标上,中国目标语言高度概括,不涉及具体内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美国健身课程目标内容具体而详细,层次分明,涉及到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阎智力、金玉光[10]认为:中国、美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突出了两条主线,中国除运动主线外,还突出了健康主线,中国5项学习领域目标中有2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为运动主线,有3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为健康主线;而美国则主要突出运动和发展两条主线,在3项领域目标中除运动目标外,有两项是发展目标(自我表现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这说明美国非常注重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
  李建军[11]指出:日本保健体育新大纲在提出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分别提出了学制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在日本,保健体育课程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保健和体育,两者是相对独立的。而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综合性的,体育与健康不是单纯的身体活动,更不是只追求技术动作的学习,而是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从上述观点可知,目前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表现为:(1)以人为本,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2)目标多元化,除了体质健康,也关注情感体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运动参与等多方面发展;(3)终身体育是最终目标;(4)注重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5)体育教学课题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的有机平衡;(6)目标更具体详细易于操作;(7)重视身体发展领域目标,更要拓宽认识领域目标;(8)拓展教学目标范围,加强健康教育领域。
  
  3教学内容、大纲比较
  
  3.1教学内容、大纲指导思想比较
  张建华等[8]认为: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象英国、美国、日本那样追求竞技运动文化的传承和竞技运动健身的有机统一。
  谢佩娜[12]对中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美国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锻炼活动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课程比较注重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结构按健身的功能排列。美国课程以成人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基点。
  陆淳[7]指出:体育教学大纲,德国按运动项目分类,强调提高运动成绩;日本注重发展学生体力;中国强调全面发展,重在增强体质。
  3.2教学内容、大纲选择比较
  李林等[13]发现:博茨瓦纳小学所编选的教材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小学开设科学课(Science),包括了人体的生理和解剖以及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博茨瓦纳选编了控制球技术(Ballhandling skill)教材,各种球类项目趣味性很强,深得小学生们的喜爱,值得我们借鉴。
  曹桂祥[9]认为:美国健身课程根据分项目标选择相应教学内容,竞技运动项目亦可作为健身的手段,但不过分强调技术、技能。中国课程以提高运动能力为主,个体健康教育的痕迹不明显。
  刘晋等[14]认为:德国学校体育在中小学的选修课程有44个项目供学校和学生选择。美国的体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州的体育课程各有特点,体育课程的纲要及教师执行课程方案有很大的灵活性。俄罗斯在普通学校同时实行5种教学大纲,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大纲使用。日本在进行第3次课程改革后,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明显变化就是扩大了选择必修的范围。
  可见,教学内容、大纲的发展趋势为:(1)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应为全民健身运动服务,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与习惯;(2)内容应适应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3)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4)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达到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统一;(5)内容应注重多样化、弹性化,加强民族和地方特色项目的教学;(6)注重健身性和娱乐性的统一。
  
  4体育教学评价比较
  
  4.1评价方法比较
  张建华等[8]认为:目前,美、英、日等国的体育教学已经普遍采用了过程性评价。比较之下,我国目前仍然在实行终结性评价,而对过程评价强调不够。
  李丽[15]80发现日本的学习评价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进步度评价和达成度评价相结合。美国的学习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体育学习的档案。我国的学习评价中还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现象,评价内容缺乏整体性,评价方法缺少科学性。
  4.2评价内容比较
  张建华等[8]认为:日本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把关心、意欲和态度的评价放在首要位置,而体力测定没有作为评价的具体内容。美国则给予态度最高的比重(40%)。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提出了结构考核的思想,体育教学评价普遍重视学生体育态度。
  曹桂祥[9]指出:美国健身课程的学习结果评价与课程目标较为一致,着重反映个体自我健康教育能力的掌握与提高,而我国课程方案的评价内容多集中在认知和技能领域,身体素质的优劣、运动能力的强弱是评定成绩的主要因素,成绩评定和教学目标有一定误差,作为课程教学任务的独立锻炼身体的态度、能力、习惯及发展个性等方面的评价几乎空白。
  根据以上这些作者的观点,教学评价发展趋势表现为:(1)重视结果评价的同时更重视过程评价;(2)纵向上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幅度是评价的标准,而不是无条件地与他人横向比较;(3)评价方式趋向多样化,更注重自我评价;(4)评价内容多元,如情感体验、认识、社会适应等,更多地发现学生优点,激励进步;(5)评价项目自选化,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突出特长。
  
  5体育师资培养比较
  
  5.1体育老师培养机制比较
  于振峰、王晨宇[16]指出:世界发达国家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多采用发展模式、终生模式、中小学联合大学培养的模式,而我国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多采用训练模式、一次性模式、大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黄汉升、林顺英[17]认为:我国要学习日本,逐步改为“宽进严出”,引入“淘汰制”,放开年龄限制。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导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郭国进[18]发现:日本、美国采用“通才”教育课程模式,中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属于前苏联的“专才”教育课程模式。
  5.2课程设置比较
  汪鸽、潘宪民[19]认为:日本开设的课程数量是我国的3~5倍,我国的术科设置相对较为狭窄,学时却过多,浪费大量时间。
  李丽[15]发现美国体育教师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主要为:重视公共基础课、重视理论课程,运动技术课程所占学分较少,自然科学的课程所占比例大,选修课程多而全。日本则开设了终身运动、余暇运动、运动管理和室外休闲等新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大幅度提高了选修课的比例。我国体育教师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为:强调理论课和技术课并重,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工具课程,选修课的比例增加,继续保持“一专多能”的特点。
  谭政典、周兰君[20]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不论何专业都开设公共必修课,美国通常不开设公共必修课;日本研究生课程一般设置公共必修课,但属于学科公共必修课,必修范围是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我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美国比较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取向;日本专业教育的性质强,专业门类和课程门类多。学科前沿知识是动态发展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一般通过学术讲座和讨论班的形式来实现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在这方面与美、日两国相比较为薄弱。
  根据以上这些作者的观点,体育师资培养发展趋势表现为:(1)建立新型的、多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重视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更加完善;(3)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师专业、综合素质;(4)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更有灵活性和自主权;(5)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学习得到重视。
  
  学校体育的发展正趋于全球融合,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比较、交流、学习、借鉴,学校体育逐步走向统一,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教学思想更贴近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成为不变的主题;教学内容更体现时代特色,向新颖性、生活化、乡土化、社会化发展;教学模式科学化、多样化,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评价将更重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自主评价,更切合实际,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体育师资的培养趋于规范、科学,更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任海. 比较体育——一个新兴的体育科学领域[J].体育文史,1995(2):38-40.
  [2] 王晓翔,袁云. “比较体育”思考录[J]. 体育与科学,1994,15(6):24-25.
  [3] 王雄锋,杨国庆,李笋南. 美国动作教育与中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J]. 体育学刊,2004,11(5):114-115.
  [4] 吴涛,胡利军. 中、美、日、前民德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1):51-56.
  [5] 刘卓. 中美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指导方式之比较[J]. 体育科学,1993,13(2):21-23,93.
  [6] 盛晓明,周兴伟. 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53-656.
  [7] 陆淳. 中、日、德三国学校体育的比较[J]. 体育学刊,2001,8(5):115-117.
  [8] 张建华,杨铁黎,殷恒婵. 21世纪国际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美、日、英、中四国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1(6):46-48.
  [9] 曹桂祥. 美国学校健身课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比较[J]. 体育学刊,2000,7(3):96-97.
  [10] 阎智力,金玉光. 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37-40.
  [11] 李建军. 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日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6):42-46.
  [12] 谢佩娜. 中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及启示[J]. 体育学刊,2006,13(3):74-77.
  [13] 李林,倪才华,张小红. 中国、博茨瓦纳两国小学体育教学的比较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122-124.
  [14] 刘晋,邓日桑,王素珍. 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 体育学刊,2001,8(4):92-95.
  [15] 李丽. 中日美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77-80.
  [16] 于振峰,王晨宇. 中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4(9):47-48.
  [17] 黄汉升,林顺英. 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2):5-13.
  [18] 郭国进. 中、日、美三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 体育文史,1999(1):37-38.
  [19] 汪鸽,潘宪民. 中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515-517.
  [20] 谭政典,周兰君. 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18-20.
  [编辑:黄子响]
其他文献
〔摘要〕 现代社会非常规突发事件频发,在情景不断变化的灾情面前如何科学高效地作出临机决策成为现代应急管理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应急管理中提高临机决策效率,需要决策者对自身临机决策能力进行挖掘,思想上树立“兵贵神速”理念,行为上快速调动和重组自身的知识、经验;发挥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强大优势,实现静态信息储存、动态信息搜索、决策效果的动态反馈;促进多部门之间的合作,达到预案协同、信息协同及资源协同。  〔
提出问题:是否有必要学习Web2.0     近几年,网络新名词层出不穷,如“Web2.0”、“社会化学习”、“知识管理”等,在影响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走向,“无纸化办公”、“网络教研”、“远程学习”……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以博客、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
〔摘要〕政治理想层面的理想信念教育,本质上是特定政治文化以政治社会化的形式进行传播和普及的过程。遵循政治社会化规律,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应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前提,以采取灵活适用的方法手段为关键,以营造积极健康的现实环境为必要条件。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4-0046-0
1946年,为了更好地发挥青年的先锋作用,中共中央决定重建中断了10年的青年团组织。  在各解放区建团过程中,团的名称不统一,有毛泽东青年团、朱德青年团、新民主主義青年团,而比较普遍的是毛泽东青年团。  1948年5月4日,哈尔滨市毛泽东青年团成立。8月,东北解放区青年工作会议召开,成立东北解放区毛泽东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决定在东北普遍建团。9月2日,东北局致电中共中央和中央青委,报告了会议情况。毛
摘要:通过对两个村寨社会变迁的跟踪调查,运用社会转型和失范理论,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现状进行了实证与理论研究。结果发现: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在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社会内部的矛盾,产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约束力失效的状态。其具体表现在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上的行为目标与手段、行为目标与意义之间不够平衡,行为冲突、组织混乱、意义匮乏、核心形式丢失等方面。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失范的成因主要包括3个
当时间走到10月中下旬,季节便转换到了“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说起晚秋,很多人脑海里出现的第一感觉就是——秋风萧瑟、落叶飘零、枯草残花、满目凄凉……事实上,在自然爱好者的世界里,他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的风景,绝不仅仅是这些让人“悲伤绝望”的画面。很多时候,他们对自然观察的执着与热爱,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和精神粮食。    长白山的秋末冬初,一般出现在每年的10月中旬以后。此时,山顶已经开始飘雪,
田豫是三国时期曹魏的一员良将。  虽无吕布、赵云之勇,亦无关羽、张飞之名,但也退王门、杀周贺、败孙权、斩骨进、破轲比能、横扫乌桓,疆场奋勇,屡建功勋。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上马不怕死,下马不爱钱,赢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由衷敬服,《三国志·魏书》用了这样的词汇:“咸高豫节”。  自曹操始,即授豫以颍阴、朗陵令,因为他每至一处,其地皆以乱始,而以治终。政通民稳,风俗得淳,百姓歌之颂之,口碑飞得满世界都是
历史学家很难全面解释,在距今500年左右的所谓“巨人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里,何以集中那么多的艺术天才?他们当中,除了广为人知的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也包括建筑艺术的重要推动者—布拉曼特。  平淡生活帶來的積累  给建筑这门艺术添加了无尽美丽和精致的多纳托·布拉曼特,其早年时期的生活似乎过得相当平淡。他出生于意大利乌尔比诺杜兰特堡的一个穷苦人家,父母都是老实本分之人。求学阶段除了
这个夏天,战争片《战狼Ⅱ》给人们带来了热血沸腾的观影体验。曾在解放军特种部队“战狼”中服役的冷锋,在一个爆发武装叛乱的非洲国家里,承担起保护同胞和协助他们撤离的重任,并为此与叛军和他们请来的欧洲雇佣兵展开了一连串的激战。出现在银幕上的种种军事装备,勾勒出战乱非洲的血色气场。许许多多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武器,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写下了自己的传奇。AK突击步枪留威名  由于战乱频发,加上兵员素质有限,很多非
〔摘要〕 近五年来,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把握逐渐深刻、理性,行为的践行度逐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寻求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最大公约数,坚持目的性和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注重基础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的衔接融通。  〔关键词〕 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