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意象与海子的“幸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nCr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海子的诸多诗作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无疑是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朴素,调子明朗、热烈,意境开阔、放达,对他人饱含温暖的情愫,给他人美好的祝福。说不定你读着读着,会受其感染而不知不觉脸上浮现出笑容。是的,这是一首有热度的诗,那么多的人喜爱这首诗,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来源于此。
  但是,对本诗,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此,或满足于此。我们的阅读就会过于简单化。至少是过于表面化。因为诗中的某些信息和意象正以其不容忽视的光芒不断提示我们,乃至警示我们:这首诗还有很多意蕴需要我们挖掘。
  诗人在开篇以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它暗含的意思是,我的昨天是不够幸福的,现在要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了。而他在其后所写的“幸福”是什么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明显地,诗人在这里指向了物质,指向了世俗生活,说明他对关心衣食住行的平凡生活是肯定的,他承认这是“幸福”的要义。紧接着他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于是。“物质”和“精神”都有了,“明天”的生活正以暖暖的笑意等待着诗人。
  现在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海子在“明天”以前的生活。海子写这首诗时正在位于昌平的政法大学做教师,除上课之外,就是关在他的单身宿舍里读和写。在他死后,他的朋友西川去了昌平并在后来这样写道:“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由此我们看到,海子是一个与常态现实生活相当疏离的人,这可能源于他的性格因素,但更可能与他对诗歌圣徒般的热爱相关,他是一个追求精神创造而牺牲世俗欢乐的人。有得必有失,诗歌带给他生命的意义。但也带给他生活上的困境与磨难。这种类似于“苦行僧”的生活并不是理想的生活。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所谓“物质”的吸引力还是很强烈的。所以,在诗的第一节。诗人是“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了。
  在诗的第二节,诗人又表达了他要改变孤独状态的强烈意愿。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甚至于向“陌生人”祝福。他要和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以最大的善意面对他人。他要追寻幸福,更要和别八分享幸福,诗歌在此充满了温情。这里。“幸福的闪电”这个意象跳了出来。海子为什么要把感到的幸福与“闪电”联系起来呢?“闪电”这种自然现象有它的独特性。它是一刹那的闪耀,辉煌而亮丽,是一种照彻,更是一种震撼,对于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人感奋,让人战栗。更重要的是。闪电来自天上,相对于我们生活的大地。它是遥远的,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召唤。它简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象征,让人神往,又让人难以把握。于是这个意象构成了海子这首诗的内核。另外,闪电还有时间的短暂性,这也提示了所谓“幸福”的短暂性。歌德曾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一生的幸福只有七分钟。这就是说,“幸福感”的出现总是瞬间性的,但这一瞬已是永恒。所以他的《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那超越性的一刻会发出这样的呼喊:“多美啊,请你停一停!”因为他的生命的至高幸福就出现在这一瞬间。海子以“幸福的闪电”喻示了他对这种幸福瞬时性的理解与把握。
  不仅如此,他还要为那些素不相识的人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在这里套用了一些人们几乎用滥了的话语,但又一点不俗,反而让这些词语因为真挚和动情而重新获得了感人的力量。值得留意的是“尘世”这个字眼。尘世生活和精神世界往往是相对应的,对于海子这位诗歌的献身者来说。他在这里肯定了世俗的幸福。他看到了它的合理性,他以自己对生命和人性的全部体验,充分理解了世俗幸福对人生的意义,所以,他要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人们。
  然而,这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紧接着这一切,是这样一个结尾:“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结尾出人意料。因为在此之前诗人还在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最后却以“我只愿”这样的语气做出了最终的选择。至此我们也明白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的祝福,是他在前往“大海”的路上对人们的祝福。他最终还是“不可救药”的。这正如他在男一首诗中所说,他要做一个“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他把祝愿留给了世上的人们,而他知道他自己既不可能获得这一切,也不可能安心于这一切。因此他的目光再次朝向了大海——只有来到那里。对他来讲,春天才会到来,花朵才会盛开。这就是说,判断他一生的。仍是另一种尺度。他最终要把自己献给的,仍是那种遗世独立的诗歌理想。
  因此,最后出现的意象已不是简单的重复了。而是变成了理想的象征。“房子”意味着灵魂的居所,“大海”则是陆地结束,另一个世界开始的地方。大海,才是海子终极意义上的安魂之乡。
  所以海子的这首诗,绝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单纯,它包含了人生的启示和幸福的奥義。这仍是一首美好、温暖、明朗的诗,但是在诗的背后,隐含着生命的两难及矛盾张力。正如有人在分析这首诗里所说:“选择尘世的幸福,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吴晓东)纵观古今中外文学和诗歌的历史,似乎在物质生活与精神事物之间、在尘世幸福与灵魂追求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和“两难”。德国诗人里尔克有诗云:“因为生活和伟大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也这样写道:“是生活的完美还是工作的完美,一个艺术家必须做出抉择。”海子一定熟知这些诗句,并对之有切身的感应。他最终选择了“工作的完美”。选择了自我牺牲。选择了对于“伟大作品”的永恒追求。他最终选择了“飞翔”——乘着诗歌的翅膀,在灵魂的天国,去拥抱“幸福的闪电”。
其他文献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经历过多轮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大陆第一本关于《论语》的国学教材,它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章”与“文化”的多重结合,担负着“立言”与“立人”的双重责任。《〈论语〉选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关注国学、关注中国文化。《〈论语〉选读》是中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底蕴。这对语文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不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论语〉选读》也还存
学习小说,重点在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比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种。对比分析,既可以是同一篇小说中的人物的对比,也可以是多篇小说中的人物的对比,这里讨论的对比分析指的是后一种。  常言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下面试选取《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药》中的康大叔和《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这四个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一、共性归纳    对比,
料峭的冬里,收到玉强寄来的部分课本诗——我以为这是“诗意解读文本”的范本。诗意让我心中有了丝丝的温暖。  玉强,我新结识的一位朋友。2009年初冬暖阳的沪上,玉强赠我他的教学随笔《语文,丰富的表情》(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志范、顾之川二位先生作序)。“丰富的表情”,真好!一语中的,道出了语文的真谛,也活画出了语文的真容。“表情”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俩的距离。以前,在刊物上常常读到这位年轻语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活动理论为分析写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设计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活动理论的视点去构建写作教学活动,一是要关注写作学习的交际实践取向,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二是发挥中介途径的功能,主要是如何提升教材和教师的教学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送别诗、思亲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诗,或描叙,或抒情,或议论,虽表达技巧各异,但大多是实写。为不落俗套,有的诗人创造了“从对面生情”这一虚写手法。  作为虚写手法,“从对面生情”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表现形式:不说“我”关心对方,而将关心置于一种悲凉的情境之中。如唐代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说起“课文的性质与作用”,让我们联系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个同“性质与作用”密切相关的命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论辨析曾经在“语文教学内容”论域里展开。研究者根据课程理论,把“内容”按“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划分。“课程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为了有效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
2009年3月9日下午3时,午后明媚的阳光中我正在准备一份会议材料,突然收到师母周梅珍教授的一条手机短信:顾黄初先生已于3月9日上午8时10分不幸与世长辞!巨大的悲痛顿时如潮水般向我袭来,我捧着手机的手一直抖个不停,因为我的手机中所存的正是顾先生的号码,“联系人”也正是他自己,现在却像是由他自己来告诉我这个惊人的消息,我一下子难以接受。反复读着那条短信,我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惊慌失措中,
《阿Q正传》中,侯外庐先生认为“Q”是“Quest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阿Q”即用来反映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而通讯工具QQ则与网上寻呼ICQ(英文“I seek you”的谐音)有关。这两种“Q”前人已讲过,我同大家谈另外几种“Q”的含义和用法。  一、“Q”作“可爱”讲,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看。①从字形看,“Q”丰满圆润,拖上一条小尾巴,显得俏皮可爱。②从语音和蕴涵的意义上看,近来有用“
议论文写作中,事实论证是很多同学都喜欢使用的,但在使用时常常出现重材料陈述、轻道理论述等情况的发生,如何克服,并进而提升事实论证的水平呢?我们以下面的语段为例,一起来看看其中的技巧。  (一)日本水墨画的开山鼻祖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迫于生计,他只得出家以求能得到一顿饱饭。但是寺门有一条规矩,就是不能在寺中画画,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他怎能受得了呢?于是他每天偷偷画画,但最终被主持逮住,并且每次逮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