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的怀念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3月9日下午3时,午后明媚的阳光中我正在准备一份会议材料,突然收到师母周梅珍教授的一条手机短信:顾黄初先生已于3月9日上午8时10分不幸与世长辞!巨大的悲痛顿时如潮水般向我袭来,我捧着手机的手一直抖个不停,因为我的手机中所存的正是顾先生的号码,“联系人”也正是他自己,现在却像是由他自己来告诉我这个惊人的消息,我一下子难以接受。反复读着那条短信,我不知道如何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惊慌失措中,我用颤抖的手按着键盘,给师母回了短信:“晴天霹雳,痛失吾师!”
  还记得一年前,2008年4月9日,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邀请顾先生和师母来水乡兴化看“千垛菜花”。顾先生兴致颇高,不仅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还要来为兴化的语文教师做专题报告。我担心他太劳累,就跟师母说搞个小范围的座谈,但他知道后,一定要我安排一场报告会。他说他来兴化的机会本来就很少,与一线老师接触的机会更少,借此机会跟大家见见面,聊聊天,探讨语文教改方面的一些话题。那天,他围绕语文新课程改革,或引经据典,或条分缕析,激昂慷慨、侃侃而谈了整整一个上午。他热情洋溢地激励我们,在改革的汹涌浪涛中,要勇立潮头,坚定不移地投身改革;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教学改革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拥有判断力与借鉴力的同时还要能够返璞归真,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上来,语文姓“语”,这是最为根本的一条。为此,他从怎样做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的角度,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勉励我们要在读书、钻研、思考、实践、总结、反思等方面做踏实的努力,要能够在听、说、读、写、思等十个方面做“十项全能冠军”。他的教诲,醍醐灌顶,使听者如沐春风。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次的报告竟是他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讲话,成为他在语文讲坛上的绝响!
  正是在这一次的见面中,我向顾先生汇报了与恩师分别20多年来的工作情况,在为我的教育随笔集《零度的眺望》所作的“序言”中,他记下了这样的一幕,“这次在兴化,他兴冲冲地捧出两只大信封来。一只信封里装的是纸质已发黄的一本‘毕业纪念册’,上面就有我的亲笔题词:‘为祖国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是幸福的、光荣的事业。希望你珍视自己的事业,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这就足以证明他确确实实是我的‘嫡传弟子’,而且一直把它珍藏了23年!另一只信封里装的是整整齐齐的一大摞文稿,这是他近年来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写成的一部‘教育随笔’集,书名《零度的眺望》。他是想用这部即将付梓的书稿来证明他没有辜负我当年对他的临别嘱托。他要我这个23年前的他的老师作为他这部新著的第一个读者,并作个‘权威’鉴定。”
  令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回到扬州后,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审读了全书的初稿,他几乎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修改,批语中,有赞扬,有批评,有建议,有婉商,有修正,有补充。不仅如此,出于老师对学生也是长者对晚生的偏爱,他还写了长达4000余字的序文,不吝笔墨,对我褒扬有加,催我奋进。他谆谆告诫我,要想在语文教坛上有所建树,必须在这样几个方面作不懈的追求:一是勤于读书。叶圣陶先生早年曾说,要当一名称职的教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本钱”,二是“肯负责”。二者缺一不可。这里说的“有本钱”,主要就是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业务功底。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肯读书、多读书。二是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论语》的名言。要能够在别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地方,发现常人未必都想到、想到了也未必都弄明白的问题。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优良思维品质。三是精于表达。“表达”分为书面的和口头的两种。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书面上精于表达固然重要,口头上精于表达同样重要。他进而提出,当今教师的专业培训,要在表达能力的锻造上多下功夫。有了这三个方面坚实而持久的努力,就能拥有自己的“语文人生”,就能创造出语文教学的辉煌生命。同样令我没有料到的是,他为我所写的序文,也竟成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方面的绝笔!
  我走出大学校门20多年来,一直在农村中学遵循恩师的教导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地教书;而他则在母校一直高擎语文教改的大旗,孜孜以求、无怨无悔地坚持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开拓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收获着一个又一个的研究硕果,所以我们师生间直接的交往并不多。但我们同学或校友见面时,谈得最多的就是顾先生,大家对他的学识、他的品德、他在当代中国新时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事业上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都有着极为美好的记忆、难忘的印象和强烈的心灵冲击。一年半前,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江苏省口岸中学遇到了阔别已久的他,他仍然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虽然由于年岁已久,他已不记得我了(因为他教的学生太多),但他一听说我是他的学生,非常高兴。我也又像当年在他的课堂中那样,聆听了他所作的有关“语文人生”的讲话,再一次受到了极大的教益。也正是在那一次的见面中,我跟他和师母才有了“菜花之约”。
  去年“五一”后,我顺便到扬州去看望他和师母,由于我把他的住址弄错了,结果他在他的寓所楼下等了我好长时间。到他家后,他又忙前忙后地张罗招呼我,看他忙碌的样子,我很过意不去。坐在他简陋而整洁的书房里,抚摸着那张年代已久的简易的办公桌,我不禁感叹,顾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语文教育专著啊!师母还饶有兴味地向我讲了顾先生往年的一则“轶事”:那是他在“文革”中被打倒后,被“流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生产队里安排他去养猪场养猪,一次师母去看望他,发现他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师母拿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怎样养猪》的小册子,师母气不打一处来,半是气恼半是怜爱地对他说:“你还想一辈子养猪啊?”顾先生告诉我,那时想到的就是把猪养好,结果他养的猪又肥又大,年终生产队里还对他进行了奖励,说到这里,顾先生不无得意地呵呵笑了起来。这就是顾先生的认真。
  在顾先生家里,师母告诉我,“五一”期间,他们的儿子和女儿都从上海回来了,一家人到瘦西湖游玩,为顾先生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和师母的合影,放大后挂在书房里。照片中的顾先生,在潋滟波光、依依绿柳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神采奕奕。我当然想不到,就是在那之后的不到一个月,一次例行的身体健康检查却发现,顾先生他竟早就患有不治之症!
  打开电脑,我一张张翻检着顾先生欣赏“千垛菜花”时的身影,照片中的他,或坐或站,或驻或行,但每一张中的他都是那么的神定气闲,举止自如,他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又是那样的从容淡定。而他的身后,正是那如火焰般激情燃烧自己生命的金黄的油菜花,那么耀眼,那么绚烂。那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强烈热爱之情的古稀老人、我的恩师所留赠给我的最后的也是最好的礼物,我将永远珍藏!
  走在和煦的春阳里,看到漫天遍野烂漫的油菜花正在春风中载歌载舞,它们在歌唱着自己的光辉生命,它们在展露着历经严寒、迎来灿烂的生命风采。悠悠往事,只能回味,我努力咀嚼着我与顾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万千滋味涌上心头。一想到从今以后,顾先生和我阴阳两隔,我就有一种撕心裂肺的巨痛,但“斯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我的眼前突然幻化出了这样的一幅图景:又到今年赏花时,他在丛中笑。事实上,在我的眼里和心里,这些茂盛怒放的油菜花,又何尝不是如我一样,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示对我的恩师的深切怀念呢?
  [作者通联:江苏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只有创造性地运用生本教育理念,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由于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以前我在语文教学中总是照搬教参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的训练,因而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半点“越雷池”的非分之为,扼杀了学生在读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因此我以前的课堂往往是死水一潭
理解句子是理解文章的基础。特别是一些关键句子,含义深刻,如果理解不清,直接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都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下面就目前高考中四大类句子理解题谈些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主题句的理解    主题句——启人心智的哲理句,表露态度的观点句,深化主旨的抒情句。  主题句就是直接针对主题表达的,是作者表达文章主题的重要句子,也是读者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句子。主题句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一般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品鉴价值,从文本简单的表述到作者倾注的情感,从教者的鉴赏意识到学者分层级的展示都散发着独特的美感,对学生的心灵有着较为强烈的浸润作用,对教师的解读也有着相对宽广的发展空间。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它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法”。在课堂上,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理解、收获、生成
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已走过了五年的历程,经历过多轮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大陆第一本关于《论语》的国学教材,它充分体现了“文言”、“文章”与“文化”的多重结合,担负着“立言”与“立人”的双重责任。《〈论语〉选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孔子,关注国学、关注中国文化。《〈论语〉选读》是中学生的一道精神大餐,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底蕴。这对语文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不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论语〉选读》也还存
学习小说,重点在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比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种。对比分析,既可以是同一篇小说中的人物的对比,也可以是多篇小说中的人物的对比,这里讨论的对比分析指的是后一种。  常言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对比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物。下面试选取《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药》中的康大叔和《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这四个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一、共性归纳    对比,
料峭的冬里,收到玉强寄来的部分课本诗——我以为这是“诗意解读文本”的范本。诗意让我心中有了丝丝的温暖。  玉强,我新结识的一位朋友。2009年初冬暖阳的沪上,玉强赠我他的教学随笔《语文,丰富的表情》(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志范、顾之川二位先生作序)。“丰富的表情”,真好!一语中的,道出了语文的真谛,也活画出了语文的真容。“表情”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俩的距离。以前,在刊物上常常读到这位年轻语文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活动理论为分析写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设计写作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活动理论的视点去构建写作教学活动,一是要关注写作学习的交际实践取向,核心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二是发挥中介途径的功能,主要是如何提升教材和教师的教学
关于《木兰诗》的主题意义,教学参考书中是这样定位的:“《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送别诗、思亲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诗,或描叙,或抒情,或议论,虽表达技巧各异,但大多是实写。为不落俗套,有的诗人创造了“从对面生情”这一虚写手法。  作为虚写手法,“从对面生情”主要有如下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表现形式:不说“我”关心对方,而将关心置于一种悲凉的情境之中。如唐代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说起“课文的性质与作用”,让我们联系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两个同“性质与作用”密切相关的命题。“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理论辨析曾经在“语文教学内容”论域里展开。研究者根据课程理论,把“内容”按“课程”、“教材”、“教学”三个层面划分。“课程内容”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它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为了有效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