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航空事业110年的新起点上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85954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0年的中国航空工业,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创建的艰辛、威长的考验、改革的磨砺,已经威为共和国保卫人民幸福、支撑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以冯如设计并首飞第一架动力飞机为标志的中国航空发展110周年。伟大祖国盛世华章,航空百年风雨征程,国庆大阅兵是最好的见证。10月1日,在盛大的阅兵式上,全部由航空工业研制列装的12个空中梯队、34型168架航空装备和地面3型4架无人战机接受党和人民的庄严检阅,展现了我国航空装备从第三代到第四代、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从陆基到海基、从中小型到大中型、从有人到无人的五大跨越发展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航空工业与世界强者“同代对抗、同场竞技”的斗志和能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捍卫自身生存权、发展权、话语权的坚定意志。
  110年的中国航空工业,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创建的艰辛、成长的考验、改革的磨砺,已经成为共和国保卫人民幸福、支撑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今天,新时代航空工业将打造领先创新力、先进文化力和卓越竞争力,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支撑一流军队建设,做科技创新先锋队、中国制造主力军。新时代航空人将一心笃志,改革攻坚,忠诚奉献、逐梦蓝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竭尽全力,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民族复兴大业的航空强国新篇章!

波澜壮阔的中国百年航空事业


  征程漫漫,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航空事业的110年,是不屈不挠、敢于斗争、逐梦蓝天的110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110年,是一代又一代航空人矢志不渝航空救国、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110年。
  像鸟儿一样自由飞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梦想。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有着大量的远古飞行传说,很早就开始探索飞行,发明了竹蜻蜓、火箭等飞行器具,为人类实现航空梦作出了重大贡献。美国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6年后的1909年的9月21日,中国人冯如在美国奥克兰市派蒙特山附近空地上,成功试飞了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生产的有人驾驶飞机“冯如一号”。这是中国人研制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载人动力飞行史第一页。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甚至对世界人民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大事。
  一切有意义的纪念,都不仅是为了往日的回忆,更是为了唤醒明天的觉醒和奋进。今天,我们有幸站在了中国航空事业11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蓝天浩淼,历史沧桑,我们不由自主地回首百年来我们头顶的天空发生的一切,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需要在梳理、反思和总结中,去认真思考我们国家天空承载的使命、未来的挑战、前进的方向。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航空事业始于110年前冯如的那次伟大的飞行。冯如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下多项第一:他不仅是我国航空史上第一个飞机设计家、第一个飞机制造家、第一个飞行家,还是第一个革命军飞机长、第一个民办飞机制造公司的创办人。可以说,是冯如开启了中国航空事业的时代纪元。25岁冯如的这一壮举,让当时的美国媒体惊叹“在航空领域,中国人已把白人甩在了后面”“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因为他比莱特兄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时隔一年后甚至摘得了第二届国际飞行大赛的优等奖,飞行高度和速度打破了世界纪录。110年来,中国航空事业的百年圆梦之旅,我们曾经昂首挺胸,这是干百年来令人尊崇的逐梦空天的中华民族气概。


“冯如”二号飞机

  辛亥革命后,冯如提出的“航空救国”主张得到孙中山先生大力倡导,并亲自题写“航空救国”四个大字。随后国内设立飞行营、创建航空军事学校,“航空救国”渐至深入人心。抗日战争中,“航空救国”方略得到了海内外民众广泛响应,更成为一种融汇于生命的信念和使命。旅居海外的华侨纷纷捐款购买战机,筹建航空学校,组织航空协会,很多年轻人放弃优厚的生活,回国学习飞行,亲上战场报效祖国。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不算晚,但由于战乱频仍、国家贫弱、社会动荡,航空事业发展曲折艰辛、成效甚微,落后的航空事业无法肩负起“航空救国”的使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同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建军,195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航空报国,建设强大人民空军、发展航空工业、发展民用航空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在党和人民的关心下,新中国航空工业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1年到1958年的创建期,1958年到1976年的成长期,1976年到1999年的调整期,新中国航空事业前5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艰苦创业、开拓前行、历经波折、变革求新的发展史。截止到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累计研制生产近30种、60个型号、约1.4万多架飞机,5万多台航空发动机,1.4万多枚导弹,配套机载设备1万多套。当时我国空海陆军使用的航空装备,绝大部分由我国航空工业研制生产。这期间,航空工业开辟了自主研制、自主发展的道路,打造出基本完备的航空产品谱系,科研、生产、试飞、民航、高校、保障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1999年對于中国和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1999年3月24日到6月10日,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轰炸。在这场战争中,1999年5月7日,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轰炸。记得航空工业在向国务院申请大飞机项目立项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美国为首的北约在科索沃悍然轰炸了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致使3名人员牺牲,而运送烈士遗体的飞机与轰炸大使馆的飞机来自同一个国家。”
  正是这样的一种悲壮之情、激愤之忧,使得1999年成为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后的20年中,航空工业全线矢志不渝、航空报国,以全面缩小空中力量差距为使命,在奋力拼搏中书写了报国强军的恢宏诗篇。
  1999年之后,大国间的政治和军事博弈加剧,航空工业抗衡强者的战略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航空工业励精图治,以歼10飞机为代表,战斗机实现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军用航空发动机实现了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跨越;以歼20飞机为代表,战斗机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跨越;以大型运输机、武装直升机、特种作战飞机为代表,实现了航空装备体系的自主完备和整体跨越升级。
  1999年以来,新中国的民用航空领域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支线涡桨客机、民用直升机实现系列化发展,干线客机取得重大成果。新喷气支线客机ARJ21 2014年12月30日完成全部取证试飞,2017年开始航线运营,累计订单563架;大型客机C9192017年5月5日成功首飞,累计28家客户815架订单;新舟600出口4大洲18个国家共达到108架,执行200余条航线,超千万旅客运输量;新一代70座级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截至2018年底,共获得国内外15家用户285架订单;AC352直升机是中欧进行优势互补合作、联合研制的一款7噸级中型直升机,AC系列目前已经形成系列化发展,3吨级以下,4-5吨级,6-8吨级,9-13吨级四个级别的直升机正在形成全系列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顶风冒雪保国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以国产大飞机C919、运20、AG600取得重大成果为标志,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4个能够自主研制大型飞机的国家,推动了我国航空装备从中小型到大中型的巨大跨越。以歼20飞机、“鹘鹰”战机为代表,我国已成为第3个能自主研制隐身战机的国家,推动了我国战机从第三代向第四代、从非隐身向隐身的巨大跨越。以歼15飞机为代表的多型舰载航空武器装备型号,标志着航空装备实现了从陆基到海基的巨大跨越,正推动中国进入以空强海的新时代。以直20、直10、直19多谱系直升机成功研制和批量装备为代表,实现了直升机研制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并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跨越。以空警200、空警2000预警机等特种飞机为代表,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以色列等国之后,能够完全自主研制大型预警机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航空特种装备从无到有,我国航空武器装备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巨大跨越。以“翼龙”系列无人机批量出口国外为代表,标志着我国高端无人机系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航空装备实现了从有人到无人的巨大跨越。以“闪电”等系列导弹为代表,我国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巨大跨越。历经百年的艰难探索,我们已经理直气壮地步入世界航空大国行列,正向世界航空强国迈进。
  回顾中国航空事业11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连续五次主力航空装备的跨代发展,以及航空装备体系的整体跨越发展,使战略对手始终不能实现空中力量的绝对优势和战略压制,强有力地支撑了我军的空中力量建设、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空中疆域安全。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航空工业体系、全面抗衡对手的空中力量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柱。
  110年来,一代代航空人前赴后继,有临终之际仍在勉励助手坚持造飞机的“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有创业维艰、壮志未酬的新中国航空事业先驱徐舜寿、黄志干等,有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而殚精竭虑、至死方休的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有“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的歼15飞机项目现场总指挥罗阳,还有秉承“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正在各个平凡的岗位上为新时代航空强国梦拼搏奉献的建设者们。

风云激荡的国际航空市场博弈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写照,更是新中国创立者们心中的警钟箴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空中力量,成为新中国军事力量建设的重中之重。1949年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当今世界,综合实力靠前的强国一定是航空大国。而一个国家的航空工业水平、所拥有的空中军事力量的强弱,国民的航空意识,国内航空运动开展的氛围,都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一国整体实力的象征。虽然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航空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国航空事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这与我们作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需要关切的国家利益、当前纷繁复杂的斗争形势,以及在国际上所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都是不相称的。
  英国牛津经济研究所曾经有一份研究报告,其中有三组重要的数据,凸显了航空事业的价值:一是航空每年运送25亿乘客和5000万吨货物,承担了全球35%流通货物价值的运输,支撑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快速高效运转;二是航空制造业本身就创造了550万个高端制造业岗位,如果加上航空运输业、服务业等衍生产业,雇用了1500万人;三是世界航空工业的直接产值达到4250亿美元,加上衍生产业每年产值达到1.1万亿美元,这反映的是高端制造业对制造业本身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一旦拥有了高端制造业的核心——航空工业,大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   再来看美国。美国是军用、民用航空第一强国,由于军和民两个领域都具有全球性优势,美国航空工业既是美国国防的“脊梁”,也是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脊梁”。美国2015—201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航空航天工业直接雇佣了170万人,约占美国全部雇员的2%,全部制造业雇员的13%;销售额达到6080亿美元,产生了626亿美元的税收,占全部联邦和地方税收的1.7%;整体上为美国创造了3070亿美元的增加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8%;产生了1460亿美元的出口,占美国全部出口的10%,是美国第二大出口產业;形成了900亿贸易盈余,占领了全球航空军贸市场的40%,民用航空市场的50%。美国的成功实践,使得航空工业当仁不让地成为强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从世界航空产业的发展实践来看,航空工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参与航空产业竞争的门槛很高。无论是空客A380、A350,还是波音787、777这样的项目,项目首飞之前就需要投入百亿美元,不是强者,就不具备发起航空项目的资格。我们还知道,大型航空项目的盈亏平衡点要在卖出400~500架飞机的时候才能达到,仅有10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投入更大规模资金支撑项目达到盈亏平衡点。今年A380确定将停产,它的订单数仅达到330架,目前的交付量大约250架。美国《航空周刊》曾撰文分析指出,波音777项目在2007~2016年预计将为波音公司带来高达1843亿美元的收入,而波音公司早在2004年就已经交付了第500架波音777,迈过了盈亏平衡点,此后每一架波音777都为波音公司创造巨额利润。所以航空产业竞争是无出其右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二是航空产业巨擘之间的竞争极为激烈。航空领域的两大龙头企业波音和空客的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它们两家都是拥有干亿美元资产、600~700架大型民机年交付能力、人均劳动生产率名义上高达100~200万美元的全球企业强者。它们在航空和国防领域是排名1、2的最强者,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2018年波音是第64名,空客第105名,好像不太高。航空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制造业领域,这一点是无出其右的。狭小的航空市场,决定了航空企业一定要争夺食物链顶端的地位。航空领域前10强瓜分了60%的世界市场,第11名到第20名瓜分了20%的市场,而剩下的20%市场则被第21~100名瓜分。
  三是航空产业竞争本质上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航空100强企业的数量分布和产值分布来看,美国企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与美国在航空领域的强大研发投入和力量有很大关系。仅美国政府、不包括美国企业在航空领域的研发投入,在21世纪初就达到每年百亿美元的规模。欧盟试图通过联合投入来与美国抗衡,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与美国政府投入相比,还存在数量级的差异。俄罗斯规划到2025年对航空研发的投入相对于2011年能够翻番,但俄罗斯目前的航空研发投入属于第三梯队。
  四是航空技术竞争的成败,决定了航空产品和产业竞争的成败。航空的技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以航空发动机为例,二战以来,航空发动机技术在安全性、推重比、耗油率、噪声四个维度上齐头并进,如果把这四个维度交叉起来看,航空发动机技术进步的速度,也呈现出不输于“摩尔”定律的发展态势。一旦跟不上这个进程,很难不被航空产业的技术创新引擎本身所淘汰。
  可以说,进入新时代,随着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增加和战略遏制竞争加剧,我国航空领域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复杂,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威胁越来越强烈,国家安全、经济利益都与航空事业发展息息相关。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投入,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关心,更需要全体航空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牢牢抓住中国航空事业迎来的历史发展机遇,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志在必夺的新时代航空强国日标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历史使命,确定了2035年和2050年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航空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题中的应有之义。世界一流军队、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都与航空强国建设息息相关。建设世界航空强国,是我们志在必夺的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航空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2013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寄望航空工业集团:“再接再厉,不断取得重点型号研制的新胜利,为国防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2014年4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空军机关调研时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强大人民空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商飞时指出:“研制大飞机和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做一个强国,一定要把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
  2016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你们牢记使命、牢记责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不懈奋斗。”
  2018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川航3U8633航班机组时指出“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能麻痹大意,民航主管部门、有关地方和企业要共同确保民航安全运行平稳可控。”
  2018年10月20日,AG600水上首飞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电向研制全线表示祝贺,鼓励大家“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创新发展,继续为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奋斗!”   对罗阳牺牲作出重要批示、专程视察空军机关、调研航空工业、考察中国商飞、对中国航发作指示、会见民航英雄机组……总书记的声声勉励、句句嘱托,航空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将牢记于心,坚定航空报国初心、笃行航空强国使命,抢抓机遇,砥砺奋进:
  要加快形成一流航空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航空装备是首战必用、全域作战、决胜担当、慑战止战的“战略执勤”力量。面向一流軍队建设目标,我国航空强国建设就意味着以坚持战斗力标准,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聚焦,向机动作战、立体攻防聚焦,向近海防御、远海护卫聚焦。同时着眼能打仗、打胜仗要求,要以最高效费比的装备,实现“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目标。
  要加快构建高效绿色的运输保障能力。航空运输是大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组成,也是大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组成。据分析,2011~2030年,我国航空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率为9%,到2030年力争满足旅客运输量15亿人次。届时我国客运总周转量的全球占比将达到18%,客机机队规模的全球占比超过14%,在民用航空运输领域是毫无争议的强国。在通用航空领域,我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我国“专业作业”通航、“消费作业”通航总飞行量与美国相比空间巨大。同时,运输保障能力建设中,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已日益紧迫,需要通盘考虑,体系推进。
  要加快培育雄厚先进的创新引领能力。航空工业作为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必须接受国际竞争洗礼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家已将航空工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来部署。由于航空工业具有涉及技术领域广、供应链广等特点,是现代工业之花,发动机甚至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必须承担起引领和带动相关工业体系建设和升级的责任,必须在解决自主创新、破解“卡脖子”工程上下功夫,必须肩负起打造先进的创新引领能力的使命和任务。
  要加快打造强大持续的产业发展能力。航空产业是典型的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也是最具深度融合发展潜力的行业。融合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要按照“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的原则,沿着“高端装备、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通过航空技术转移、资本化运作、国内外并购等途径,延伸航空产业链,形成强大持续的产业发展能力,带动相关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新时代是追梦圆梦的时代。每个航空人都是新时代航空强国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航空工业大力弘扬“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创新发展,再接再厉,大力协同,为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
  要牢记嘱托,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航空事业改革调整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权责明晰、流程畅通、运作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与市场接轨、与国际并轨的体制机制,解决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敢于斗争,努力在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要组织精兵强将,凝聚全国资源,开展集智攻关,坚决突破技术瓶颈。主动开展与未来航空装备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先期技术研究,实施技术成熟度管理,增加技术储备。大力加强探索研究,积极推进航空科技原始创新,抢占航空科技发展前沿阵地。大力发展航空发动机技术,改变传统思维,推进航空发动机型谱化、系列化发展。
  要拓宽视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航空人才队伍。借鉴国际经验,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打造支撑跨越发展的卓越队伍。通过型号锻炼、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渠道,加大人才培训特别是跨国学习培训力度,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一流水平的航空科技人才。面向全球大量吸引、大胆使用市场化、国际化的人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培养并大胆启用年轻有为的科技领军人才。弘扬技术民主,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形成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营造科技人员自由创造的良好环境。
  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归功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归功于航空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相同步、相共振,从航空救国、航空报国到航空强国,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新时代的航空人手中。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以航空事业110周年为新的起点,再鼓劲、再加油、再拼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其他文献
在慶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上,看到中国战鹰翱翔于蓝天之上,站在国庆观礼台上的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种新型飞机的研制,就像培育一个孩子一样,当看到飞机凌空飞越天安门广场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时,不论多么刚强的男子汉都会流下热泪。这种眼泪,是对青春的记忆,是对过往丰碑的回望,更是对为国家奉献的骄傲。  从1983年至今,我已经在航空战线坚守奋斗了36年的光阴。刚刚进入战机设计领域时,我国航空工业可
期刊
老火炕所散发出的能量,像太阳的热,时时融化着一家老小生活,上的冰点,让我们的心始终躺在父母的身躯,上享受着家的温馨和幸福。  明天,也就是2016年12月25日,我们郭家四代人整整居住了52年的老房子就要因为棚户区改造而动迁了。  此时,我这心里总有一种难舍难离的酸楚。特别是那铺老火炕,始终有着父母的影子,就好像父母的身躯和脊梁,一年四季为我们遮着风,挡着雨,让稚嫩的羽翼尽快丰满而翱翔于暴风骤雨中
期刊
实力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民族要复兴,国家要崛起,缺乏先进的文化支撑是难以实现和持续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我党近百年来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认真继承并发扬光大。航空人也正是秉承了“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航空报国精神,才立起了一座座丰碑,成就了一个个辉煌。  航空工业在近70年的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文化内涵就是“自力更生”。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严
期刊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了。航空工业发展之初主要任务是全力保证中国空军所有飞机和发动机的修理及飛机零部件、配件和工具的制造,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航空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建厂,并且随着各方面技术能力的提高,开始仿制新机。  当时制造飞机的全套技术都来自苏联,并且每个车间
期刊
经过58年艰苦创业,新中国空空导弹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变,导弹总体性能实现了三大跨越,即发射距离从近距到中远距的跨越,攻击目标从普通目标到特殊目标的跨越和抗干扰从抗传统干扰到抗新型干扰的跨越,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生产第四代空空导弹的国家,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我正赶上中国空空导弹向第三代跨越的转型时期。从此,就命中注定般地要为这项
期刊
1941年,我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一个小山村的一户贫农家庭。1959年考入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64年毕业。我接受了17年完整的新中国教育,这17年,特别是在哈军工的5年给我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培养了我爱祖国、爱集体、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作风。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位于沈阳市的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研究所(601所)。在这块土地上我工作生活了55
期刊
1965年6月4日,航空工业洪都自行设计研制生產的我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强击机——强5飞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强5的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航空领域的一项空白,大长中国人民志气,也鼓舞了正在发展成长的中国航空工业。  50多年前,一代名机演绎了一种精神;50多年后,洪都依然壮志凌云,续写精神的永恒。洪都员工在强5研制生产中展现的“自强自立,求实创新;百折不挠,团结奋进;献身航空,勇攀高峰”的“强五”精神
期刊
珠海航展上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  作为“研制航空武器新装备,构筑中国国防高边疆”的主机所,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是成都所使命职责所在,是践行集团“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使命的价值体现,是达成“引领我国航空与空天综合技术发展方向,构建具有卓越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智慧研究所”愿景目标的核心竞争力。成都所专于业,勤于思,敏于行,勇于新,坚持将科技创新做实做细,不断践行拓路苍穹的蓝色梦想。坚定创新的自主战略培育
期刊
1949新中国首次阅兵  受阅方(梯)队:28个  受阅装备: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  阅兵首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朱德  空军:空中6个分队,5个机型,17架飞机。  机型:P-51战斗机、“蚊”式战斗机、C-46运输机、 L-5型通讯联络机和PT-19初级教练机。  影响:1949年开始的阅兵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即开启了新中国阅兵
期刊
全国产化视景仿真系统亮相2019年北京InfoComm China展  从上海弄堂里的私营小厂到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从研制开关、灯具的元器件级产品制造商到成为军民机两个领域的系统级供应商,从濒临破产、举步维艰的困境到营业收入即将突破14亿大关,航空工业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电”)的发展之路,有大环境的摸爬滚打,有波折动荡的艰难求生,有市场竞争的艰难搏击,但上电一直在努力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