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彻落实,对幼儿玩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紧密结合幼儿教育教学特点实际,遵循幼儿教育基本规律,通过自行设计自制玩教具活动,做中学、玩中学,让广大幼儿参与制作玩教具,利用自制玩教具开展探究式活动,可以形成一种开放的、探索的氛围,从而培养幼儿好奇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自制 玩教具 价值研究
一、自制幼儿玩教具的意义
通常我们把成人专门为儿童制作的、供儿童游戏之用的物品称为“玩具”。教具一般是指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等的总称,主要用作教学的辅助物。“寓教于乐”一直是人们对于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教育的理想。自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发明了识字积木,率先尝试把玩具和教具合为一体以后,各种各样以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某种知识、概念和原理为目的的“教育性玩具”层出不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玩教具。娱乐性和教育性是玩教具的基本特性,它承载着成人对儿童的期望、教育意图、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习俗等。
1、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参与自制玩教具的活动,从过程到结果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动手做玩具的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想像和创造性,丰富他们的经验;做玩具的结果可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2、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玩具既然是幼儿的“课本”,幼儿教师就应当像钻研文字教材那样去研究玩教具,充分发挥玩教具的教学潜能。根据本班幼儿游戏和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制作适宜的玩教具,为幼儿的游戏和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3、传承社会文化。玩具和自然的“游戏材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产物,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儿童玩玩具的过程中,玩具所传达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例如,端午节的布老虎、清明节的风筝、元宵节的花灯、春节的舞龙等自制节庆玩具,还有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皮影戏,这些都有助于幼儿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二、自制幼儿玩教具的价值
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自制玩教具是相对于需要花钱购买的商品化玩教具而言的。1992年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仍然“提倡幼儿园参照本目录的内容,就地取材,利用各种无毒、安全卫生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我们应当看到幼儿园玩具种类和数量不足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仍然有许多儿童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玩具,我们不得不面对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玩具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巨大经济鸿沟。
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玩具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各种感知觉刺激和可操作的,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为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玩具不是仅仅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玩具的具体形象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决定了玩具作为幼儿学习的“课本”的年龄适宜性。但是,并不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任何玩教具都可以从市场买到。幼儿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自制玩教具,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游戏和学习条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开展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感念。即“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三、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从古至今,玩具在娱乐儿童的同时一直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性是玩具的基本特性之一。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评价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教育性”,应当从是否“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来衡量。
2.科学性。教育性玩具通常包含一定的学习任务,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应当说,它更像“教具”或“学具”,其“教育”功能大于“娱乐”功能。由于教育性玩具担负着“教学”的任务,在自制教育性玩具时要注意玩具结构与使用方法是否符合科学原理。3.趣味性。玩教具的“趣味性”要求玩教具的设计应以儿童为中心,体现“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的玩教具,首先要在色彩、造型等外观因素上受到幼儿喜爱,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为幼儿喜闻乐见;其次,在玩法上要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操作过程有趣,具有可探索性。简言之,富有“趣味性”的玩教具要“好看又好玩”。4.创新性。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思新颖。自制玩教具在外形、结构、使用方法以及所用的材料等方面要“独具一格”或能“推陈出新”。二是有利于幼儿想像和创造。一般来说,形象性的、开放性的玩教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造。5.简易性。幼儿园自制玩教具不同于商品玩教具的地方,正在于其“简易性”。这种“简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地取材,体现地方特色,成本低廉;二是制作方法简单,使用方便。6.安全性。玩具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但劣质的玩具也可能成为“杀手”,给幼儿带来伤害。在玩具伤害中,常见的是被玩具的锋利边缘所割伤、被玩具武器(如玩具枪、弹弓等)打伤或从玩具(如木马)上跌落下来、吞食或把玩具的小零件或小玩具塞入鼻中或耳中而窒息或受到伤害。自制玩教具在“安全性”方面的评价应当参照国家关于玩教具的安全、卫生标准,确保在材料的使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会对幼儿造成伤害。选用的材料、外形结构设计、制作和使用方法等不会对幼儿身心造成伤害。
四、自制玩教具的素材选择
1.平时细心、发现素材、记录整理。日积月累,发现幼儿保育、教育的需要。2.钻研教材、发现难点、研发玩教具。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制玩教具的素材。其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玩教具的自制。但是如何遵循自制玩教具的原则将它整合,这是我们要做的思考与工作。3.革新旧玩教具,自制新玩教具。4.研究幼儿心理,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研发玩教具。根据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研发适合不同年龄幼儿使用的自制玩教具。5.参观玩具展,幼教用品展,拓宽视野。6.借助社会、家庭的力量,收集素材。
五、如何正确使用自制玩教具
1.“激”与“探”相结合。玩具(包括自制玩教具)应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一些自制玩教具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往往不具有“可探索性”,幼儿“动”几下就不想再玩了。“可探索性”有别于“可操作性”。玩教具的“可探索性”,不仅仅是指可让幼儿“动手”,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2.“做”与“用”相结合。自制玩教具应切实服务于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做到“做”与“用”相结合,避免为做玩教具而做玩教具。为做玩具而做玩具,“做”与“用”分离是当前在幼儿园自制玩教具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有意识地把自制玩教具纳入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
关键词:自制 玩教具 价值研究
一、自制幼儿玩教具的意义
通常我们把成人专门为儿童制作的、供儿童游戏之用的物品称为“玩具”。教具一般是指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和幻灯等的总称,主要用作教学的辅助物。“寓教于乐”一直是人们对于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教育的理想。自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发明了识字积木,率先尝试把玩具和教具合为一体以后,各种各样以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某种知识、概念和原理为目的的“教育性玩具”层出不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玩教具。娱乐性和教育性是玩教具的基本特性,它承载着成人对儿童的期望、教育意图、价值观和社会文化习俗等。
1、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参与自制玩教具的活动,从过程到结果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动手做玩具的过程是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想像和创造性,丰富他们的经验;做玩具的结果可以让幼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2、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玩具既然是幼儿的“课本”,幼儿教师就应当像钻研文字教材那样去研究玩教具,充分发挥玩教具的教学潜能。根据本班幼儿游戏和学习的需要选择和制作适宜的玩教具,为幼儿的游戏和学习创造适宜的条件,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3、传承社会文化。玩具和自然的“游戏材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产物,凝聚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儿童玩玩具的过程中,玩具所传达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例如,端午节的布老虎、清明节的风筝、元宵节的花灯、春节的舞龙等自制节庆玩具,还有一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皮影戏,这些都有助于幼儿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
二、自制幼儿玩教具的价值
保障幼儿游戏的权利。自制玩教具是相对于需要花钱购买的商品化玩教具而言的。1992年的《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仍然“提倡幼儿园参照本目录的内容,就地取材,利用各种无毒、安全卫生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我们应当看到幼儿园玩具种类和数量不足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仍然有许多儿童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玩具,我们不得不面对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玩具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巨大经济鸿沟。
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玩具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各种感知觉刺激和可操作的,具体形象的“概念框架”,为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陈鹤琴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玩具不是仅仅供儿童玩笑的,快乐的,实在含有科学游戏的性质”。玩具的具体形象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决定了玩具作为幼儿学习的“课本”的年龄适宜性。但是,并不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任何玩教具都可以从市场买到。幼儿园教师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自制玩教具,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游戏和学习条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开展幼儿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感念。即“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三、幼儿园自制玩教具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从古至今,玩具在娱乐儿童的同时一直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教育性是玩具的基本特性之一。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评价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教育性”,应当从是否“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来衡量。
2.科学性。教育性玩具通常包含一定的学习任务,它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幼儿通过操作来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概念。应当说,它更像“教具”或“学具”,其“教育”功能大于“娱乐”功能。由于教育性玩具担负着“教学”的任务,在自制教育性玩具时要注意玩具结构与使用方法是否符合科学原理。3.趣味性。玩教具的“趣味性”要求玩教具的设计应以儿童为中心,体现“童心”“童趣”。富有“趣味性”的玩教具,首先要在色彩、造型等外观因素上受到幼儿喜爱,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为幼儿喜闻乐见;其次,在玩法上要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操作过程有趣,具有可探索性。简言之,富有“趣味性”的玩教具要“好看又好玩”。4.创新性。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构思新颖。自制玩教具在外形、结构、使用方法以及所用的材料等方面要“独具一格”或能“推陈出新”。二是有利于幼儿想像和创造。一般来说,形象性的、开放性的玩教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像和创造。5.简易性。幼儿园自制玩教具不同于商品玩教具的地方,正在于其“简易性”。这种“简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就地取材,体现地方特色,成本低廉;二是制作方法简单,使用方便。6.安全性。玩具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但劣质的玩具也可能成为“杀手”,给幼儿带来伤害。在玩具伤害中,常见的是被玩具的锋利边缘所割伤、被玩具武器(如玩具枪、弹弓等)打伤或从玩具(如木马)上跌落下来、吞食或把玩具的小零件或小玩具塞入鼻中或耳中而窒息或受到伤害。自制玩教具在“安全性”方面的评价应当参照国家关于玩教具的安全、卫生标准,确保在材料的使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会对幼儿造成伤害。选用的材料、外形结构设计、制作和使用方法等不会对幼儿身心造成伤害。
四、自制玩教具的素材选择
1.平时细心、发现素材、记录整理。日积月累,发现幼儿保育、教育的需要。2.钻研教材、发现难点、研发玩教具。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制玩教具的素材。其实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玩教具的自制。但是如何遵循自制玩教具的原则将它整合,这是我们要做的思考与工作。3.革新旧玩教具,自制新玩教具。4.研究幼儿心理,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研发玩教具。根据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研发适合不同年龄幼儿使用的自制玩教具。5.参观玩具展,幼教用品展,拓宽视野。6.借助社会、家庭的力量,收集素材。
五、如何正确使用自制玩教具
1.“激”与“探”相结合。玩具(包括自制玩教具)应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一些自制玩教具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往往不具有“可探索性”,幼儿“动”几下就不想再玩了。“可探索性”有别于“可操作性”。玩教具的“可探索性”,不仅仅是指可让幼儿“动手”,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和维持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2.“做”与“用”相结合。自制玩教具应切实服务于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和教学工作的需要,做到“做”与“用”相结合,避免为做玩教具而做玩教具。为做玩具而做玩具,“做”与“用”分离是当前在幼儿园自制玩教具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往往不能有意识地把自制玩教具纳入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支持和扩展幼儿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