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者慧 仁者寿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北京画院推出了“实者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展出李可染中国画作品108幅、水彩画作品13幅,此外还有书法作品122件、速写9册,李可染生前与邹佩珠的收藏作品44件也一并捐赠给国家。展览涵盖了李可染自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经典作品,既有早年创作的《天王送子图》《执扇仕女图》《卖唱图》《钟馗送妹图》等经典人物画作品,也有奠定其山水画巨匠地位的代表作品《夕照中的重庆山城》《山顶梯田》《雨中漓江》《万山红遍》等,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李可染艺术风格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虽曾无数次观摩、学习李可染的书画艺术,但此次大规模的集中展示依然令人心情激荡。
  在中国画领域,李可染被公认为是承前启后的现代山水画大师,在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上花费了毕生精力。李可染先生认为“不继承就失民族特色,不发展就没有时代精神”,如其夫人邹佩珠先生所说,他的一生“历尽艰辛闯四难,只为弘扬民族魂”。此次北京画院展览题目“实者慧”出自李可染一枚印章的印文“实者慧,学不辍”,可染先生解释为:“天下学问唯老实而勤奋,强毅力者得之,机巧不能得也。”这三个字是可染先生为人为艺的真实写照。他倡导书画创作要深入生活、珍视传统、推陈出新,反对脱离实际、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他继承传统、改革创新、自出机杼,无论书法还是绘画,也都突出一个“实”字。
  以最典型的“李家山水”为例,布局谋篇的最大特点是密、实,构图饱满、紧凑,无论画的中心还是边际,往往满纸皆墨,极少空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除少数用于表现云、瀑布、江河、梯田等景物之外,极为少见。而笔墨特点则突出表现为扎实、充实,下笔如千斤杵,力透纸背,其师黄宾虹的五笔法“平、圆、重、留、变”,依稀可辨。用墨则浓淡干湿等“七法”并擅,尤其长于积墨,有出蓝之功,将墨法控制到“浑化如铸”,墨可胜色、墨可胜彩的境地。只有最好的笔墨才能充分表现客观事物,并超越物象达到新的高度。正如李可染先生自己所说:“画家有了笔墨功夫,下笔与自然物象浑然一体,笔墨腴润而苍劲;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蚀,淡墨不薄。层层递加,墨越重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笔情墨趣,光华照人。”
  透视和光线的独特处理是李可染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改革创新的重大突破。传统中国山水画取平视和俯视的角度较多,采取散点透视往往不重视光线,而透视和光线恰恰是西方绘画有别于中国绘画最突出的特点。可染先生曾说:“学习山水画,要做到三点:第一是学习传统,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的长处,要有读遍天下名迹、名著的气概。第二是到生活中去,到祖国的壮丽河山中去写生。第三是集中生活资料,采一炼十,反复加工,进行创作。三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循序渐进,相辅相成,是逐步深化的一个全过程。绝不可偏废,任意舍掉其中一环。如果投机取巧,学序混乱,终将一事无成。”李可染先生正是一位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的艺术大家。由于曾师从林风眠、克罗多学习研究西画,对西画艺术长处的吸收使得他在绘画中对视觉和光线的处理达到了丰实厚重,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山水画多取仰视,突出了山的横空出世和雄伟挺拔,使观者由下而上感到大山压顶、飞瀑直下,气势磅礴。而侧光、逆光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则突出表现了山的神秘感,水的灵动性,巧夺天工,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
  李可染先生的书法在70年代末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由过去的轻灵优美变为沉实厚重。他曾说:“字体削瘦容易,丰厚难。就像人的肢体,要有骨力、有弹性,苍而润。”他的典型书体“酱当体”,融会了篆、隶、楷、草各体,又从民间汲取营养,形成粗实刚猛、凝重老练的书风,笔笔如锥画沙、屋漏痕,可与其沉雄浑厚的山水画争相媲美、珠联璧合。
  李可染的书画艺术深邃厚重、沉雄刚健而又清新壮美、鲜活灵动,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开创了新时代的一种化境。什么是化境呢?那就是艺术家的思想、生活,通过反复的意匠加工、长期的锤炼揉合,因而成为浑然一体,这样的作品处处是生活的真实,处处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化身。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到了这个境地,就能最充分的传达他的思想感情,就能最完美的反映生活,就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这样的艺术使人一见动心,甚至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具有一种不容置辩的潜移默化之功。如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艺术到了这样的境界,它还能不发生最大的感人力量吗?从李可染的书画艺术中我们时常能感受到这种力量,体会到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李可染的夫人邹佩珠也是一位艺术家。邹佩珠与李可染共同度过了四十五个春秋,患难与共,帮助李可染改革、发展中国山水画,保存了可染先生各个时期重要的作品及资料。可染先生逝世后,邹佩珠怀着对先生的深厚感情,不知疲倦地主持出版了几十种李可染画集和书刊,多次举办大型国内外展览,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及筹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尽心尽力。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李可染书画艺术的划时代学术价值已被广泛认知,他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供不应求,屡创高价,一般画作几十万、几百万已司空见惯,过千万的作品亦不少见。如2007年李可染《万山红遍》在香港佳士得以3504万港币成交,刚结束的北京诚轩春拍李可染《韶山》以1624万元人民币成交。以此作参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此次捐赠的作品,如果进入市场,总价值超过数亿万元人民币当不为过。由于可染先生作画认真,“采一炼十”,“废画三千”,所以存世作品数量较少。此次邹佩珠先生携家人集中捐赠如此数量的精品力作,胸怀和境界实在令人赞叹。
  邹佩珠先生并非富翁,年近九旬,仍与家人一起居住在80年代的旧楼,生活俭朴、豁达乐观、无私无畏。问及此次集中捐赠,邹佩珠说:“这些作品虽是我名下的,但我从未想私自占有。可染一生追求‘为祖国山河立传’,生前精心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留了下来,是为了日后完整地交给国家。我不能屈了他的一片爱国之心。使这些作品有个好归宿,一直是我最大的愿望。李可染的艺术不光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把他的作品集中交给国家放在美术馆,能让后人不断深入了解李可染的艺术,了解20世纪中国的民族文化。李可染的后人们看到在艺术圣殿中珍藏的这些作品时,也会感到荣耀。”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与李可染先生一样以赤诚的爱国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使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所作的不懈努力,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是信念信仰层面的检验与思考。正所谓:实者可染大智慧,画史留名树丰碑。夫人佩珠仁者寿,大德大爱共光辉。
其他文献
数年前,一行人跟随苗重安去考察黄河源头,这是我第一次与罗宁结识。当时并不知道他会画画,只感到是一个睿智而干练的小伙子。由于长期从事教学、报刊编辑和行政工作,罗宁的绘画才能在多年中一直处于蛰伏状态,但罗宁总算是幸运的,他终于有了施展自己美术才能的机缘。而且出手不凡,一开始就显示着他绘画的独立个_生,很快为人们所瞩目,三数年间便在陕西人物画坛上差不多卓尔一家了。  罗宁的画给人一股扑而而来的鲜活生气,
期刊
元青花拍场屡创天价,直接影响了收藏界对其市场价值的取向,也搅动了研究界众生的心态。元青花的取合评价向着唯大、唯精、唯美方向发展,在人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共识,那就是现藏于西亚地区的元青花最好。潜台词是曾经烧制元青花的中国今天只有了遗憾。当然,民间收藏界还有更进一步的潜台词是“我们没有遗憾,中国民间的收藏界收藏了上万件比任何公私机构都不逊色的元青花”。  “青花的记忆”中的73件元明时期青花瓷器聚之不
期刊
6月1日,“实者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这也是继吴冠中、徐悲鸿、李苦禅画展之后,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另一场重要的现代名家画展。展览以李可染家属的捐赠活动为契机,展出了李可染的中国画作108幅、水彩画作13幅。展出作品涵盖了李可染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精品,既有早年创作的经典人物画《天王送子图》《执扇仕女图》《卖唱图》《钟馗送妹图》等作品,也有奠定
期刊
3月18日在纽约佳士得“赛克勒中国艺术品珍藏专拍”现场,中国古玉、青铜器、陶瓷、兵器和书画等199件作品上拍,经过藏家们的激烈追逐,仅1件流标,报收1087万美元。21天之后,在香港苏富比“玲珑八宝——欧洲私人清宫御瓷收藏专场”,8件拍品悉数拍出,9552万港币的成交额成为传媒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这两场拍卖会,今年上半年,无论是香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凡是中国艺术品这部分,成绩均是可圈可点。经常
期刊
“海内外之言目录者,靡不以先生为宗。”(伦明撰《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诚如斯言,傅增湘先生为近代国内藏书大家之一,一生勤于访求,收藏宏富。与其他藏书家不同的是,傅增湘先生不但藏书,且精于校书,并以校勘与传播为己任,在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堪称一代宗师。    访书不计代价,“双  鉴”得之不易    傅增湘(1872—1949),字润沅,号沅叔,别署双鉴楼主人、藏园居士、藏园
期刊
清初的正统派    当我们尽情享受了晚明的笔墨情趣之后,似乎意犹未尽。尽管我们已经了解除了前面的历史,但我们还要说出带有规律性的“料想”,这就是清初的画坛一定是晚明的延续,一定是带有某种程式化的继承。因为,这就好比评话家说书时的开场白:话说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明末由董其昌倡导复古的文人画风,必然从分头实践到逐渐归拢一致。我们从明末的蓝瑛、沈颢、邵弥、项圣谟、杨文骢、盛茂烨、王铎逐一看下来
期刊
新中国诞生: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传统与西化之争,并未因此而停止。齐白石留在了北京,张大千远赴印度,经巴西,定居美国,晚年迁往台湾。张大千留给内地国人的印象主要是充满传统气息的各式仿作和一个跑到台湾的画家的背影。他众多的学生和子女在画坛建树甚微,晚年所创“泼彩”之法,虽有天成之誉,喝彩者寥寥。其作品真正进入内地,让更多国人一睹风采,还是拜文物艺术品拍卖热所赐,而在
期刊
淮安市博物馆是苏北地区的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但收藏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学人书画却颇有特色。这些书画的作者虽不是以书画艺术而闻名的艺术家,但却是中国文化界和学术界的精英和著名人物。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背井离乡,辗转千里来到大后方重庆,从事文化救亡和学术救国活动。业余时间他们也挥毫作画,以书画艺术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其中有一些为淮安市博物馆所收藏,从中可看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多姿多彩的
期刊
2009年2月,经过精心的筹备,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联合主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开幕仪式嘉宾云集,众多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人物到场祝贺。展览规模空前,集中展示了由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收藏的吴冠中作品180余件及大量的文献、影像资料,十分难得。展出作品更涵盖了吴冠中先生从艺70余年来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对吴冠中艺术的
期刊
展览的最后一天,“艺术北京2009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参观者依然熙熙攘攘,这种情景令人感到了丝丝暖意。业内人士都知道,日益扩大的金融危机,使当代艺术很受伤。  去年秋拍,炙手可热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遭遇重创。高得离谱的作品被买家争相追捧的情景恍若隔世,张晓刚《血缘系列:大家庭一号》以最低估价2000万港币勉强拍出。各拍卖公司的当代艺术专场成交率多下降二至三成,单件作晶成交价环比下降六成三,同比下降更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