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4月24日,是中国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2010年6月13日,95岁高龄的华先生在北京逝世,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有关省市的文化宣传部门发去唁电,或往家设灵堂献上花篮、花圈,慰问家属。
  根据华先生生前遗嘱和家属意愿,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但如雪片般飞来的唁电表达出亲朋好友和艺术界同行的无限哀悼之情。为此,有关方面决定举办华君武同志追思会,并于6月28日上午,在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四楼报告厅举行。报告厅内肃穆庄重,主席台正中是华先生侧身坐姿像,神态安详,周边悬挂着他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作为对其一生的回顾。会上,领导和老友先后发言,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一生的艺术成就作了回顾,使与会者深受感动、催人泪下。我参加了追思会,深受感动和教育。
  华君武祖籍江苏无锡,1915年4月24日出生在杭州。他早年投身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和人民民主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与建设全新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晚年时常关心文化发展。他为我们留下十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永远值得珍藏和记忆。今天,我们追忆和敬仰他,是要将其风范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华先生从来就把杭州当作故乡,对杭州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从幼稚园、小学到初中,都在杭州度过。读初中时,他与漫画结下不解之缘,一有空闲时间就自己琢磨画漫画,不断给报社投稿,并屡屡被采用刊登。1931年,他离开杭州到上海读高中,开始新的生活。
  在上海期间,华君武先后结识了林语堂先生、全增嘏教授,以及丰子恺、鲁少飞、张光宇、叶浅予等前辈,并得到他们的悉心指教,同时还结识了一批年龄相仿的漫画朋友,如张乐平、张正宇、黄苗子、廖冰兄、丁聪等人,互相切磋,助益匪浅。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华君武辗转投奔陕北延安,进陕北公学当学员,后到鲁迅艺术院学习和工作。他聆听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此讲话精神指引下,一生走文艺与人民相结合、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道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君武长期在中国美协工作。
  华先生是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朋友,齐白石、吴作人、刘开渠、李可染、关山月等著名艺术家都曾得到他的关心和照顾。他提携后辈,发现、爱惜、尊重人才。为培养新中国的美术队伍和美术工作者的成长作出了贡献。华先生晚年把毕生数千件漫画作品无私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珍藏。2001年,他荣获中国美术最高奖“中国美术金彩奖·终身成就奖”。
  华先生在晚年对杭州故乡更加思念,总想能多来杭州走走、看看。他为《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创作过300多幅作品。1999年5月9日是《浙江日报》五十华诞,华先生的“华君武百幅漫画展”特于浙江展览馆举办,为浙报祝贺;2006年《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九秩高龄的华先生为之题词“我和钱江晚报漫画结缘20年,祝贺她长命百岁、越办越好”。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为钱报题词。
  我在浙报工作多年,因而与华先生相识交往。16年间,他对我就像对孩子一样,亲切关心。我们书信、电话联络不断。
  华先生每次来杭,总要来我家看看,拉拉家常,吃顿便饭。一次他吃到一盘凉拌马兰头小菜,非常开心,称赞很好吃,并请我爱人芳芳明天再给买点带回北京吃,但数量不要多。第二天一早,芳芳去农贸市场买了两斤马兰头菜,现拌好装在一只瓶里给华先生带回北京。两天后,华先生从北京专门打来电话:真好吃,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以往我每年春季都会给华先生寄些茶叶、笋干等家乡土特产,他每次来信总是一再表示感谢。
  记得2001年7月的一天,华先生打电话来说:“我在杭州时用过一种药水,名叫‘好得快’,是一种气雾剂,用于一般割伤、擦伤或软组织损伤等,喷到皮肤上能加快愈合。这药水是湖北省一药厂生产的,效果较好,我在北京去过两家药店都没有,请你帮忙在杭州买一下。”我第二天寻访到,买了寄过去。华先生很幽默地回信说:“药已收到,药费未告,无法汇奉。我记住了,以后不敢叫你购物了。现有一画,‘永不走路’一幅,暂存你处,由你处理,或充购药费用。”
  2000年是农历龙年,芳芳属龙,华先生从北京寄来一张“龙”漫画,祝贺春节愉快,信封写“茅芳芳”收。我给华先生打电话表示感谢,顺便说你把芳芳的姓写错了,她姓罗不姓茅。他连忙说对不起,并于第二天重新写了邮封寄来。他在信中说:老兔八十五,头脑不清楚,错把茅当罗,应该打屁股,重新写邮封,请你原谅我,另一画补过,请收……华先生真是太幽默了!
  自1995年起,每年元旦后两三天,我都能收到华先生寄来的由他所画、由邮局设计出品的十二生肖漫画首日封,一直至2006年,12年没有间断。我曾经在电话中问华先生:你每年元旦往全国各地要寄多少?光写写邮封也够累的,以后给我就不用寄了。可他答复:别人可以不寄,你,我是一定要寄的,我们是老朋友了。这真的使我太感动了。
  2005年4月华先生九十大寿,我和芳芳特意赶赴北京向华老祝贺。
  我和华先生最后一次相聚是在2006年10月。那次,华先生来杭州参加“相约西子湖·西子文化”活动。华先生下榻西子宾馆20多天,其间我一直陪伴住一个房间,24小时照顾其生活起居。与以往相比,华先生身体虚弱了不少,记忆力也明显下降,但他仍然清晰记得自己过去参加革命的历程,与我畅谈。没想到这就是我们最后一次面对面交谈了。
  2010年华先生逝世。受报社领导委托,我和其他几位同志于6月18日赶往北京他的家中,向他的遗像敬献了花篮,第二天上午,我参加了在友谊医院由家属和亲友举行的小型告别会。随后,我与他儿子华端端、华方方一同护送华先生遗体去八宝山殡仪馆火化;之后,又护送骨灰坛至西山万佛陵园,安放在华先生生前亲自选好的双墓穴中与老伴宋琦阿姨一起长眠。第二年,我到北京去陵园向华先生墓献了鲜花。
  华先生离世五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不时在我的梦中出现。我时常把华先生寄我的书信及赠我的书籍、画作拿出来阅读和欣赏,把我们合影的照片摆出来看看。2013年1月,西湖之畔建华君武漫画园,立有碑刻,我常去走走,眺望灿烂的夕照……
  (除署名外,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去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著名抗日英烈名单,浙籍文学家郁达夫的名字赫然在列。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近日,浙江省政府参事、本刊副社长何一枫提交的《著名抗日英烈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宜尽快恢复对外开放》建议,受到了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风雨茅庐重新修整后将在近期对外开放。这将重新唤起人们对郁达夫的关注和缅怀。  风雨茅庐是郁达夫
期刊
2015年5月27日早晨,飞机在上海浦东机场落地,我才第一次亲身深切体会到,中国球迷有多么热爱和记得罗伯特·巴乔这位意大利球星。走出国际到达区,我们发现数以百计的球迷在等待我们,他们穿着印有巴乔头像的T恤,举着旗帜和照片,微笑着欢迎他们的偶像来到中国。  这是巴乔和他的经纪人维图里奥第三次访问中国。第一次访问中国时,他正在为AC米兰效力。第二次是2007年,他来中国推广奥林匹克纪念章。这一次他接受
期刊
当不幸袭来时,她不改初衷,用平凡、朴实的行动演绎人间大爱。  袁晓恩,浙江省天台县最美志愿者,她从踏入社会那刻起,生命就与奉献和回报紧紧联系在一起,敬老、助教、义卖、献血……今年初,她被共青团浙江省委授予“2014年度浙江省优秀志愿者”,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  然而,2015年6月23日,袁晓恩因结肠癌不幸与世长辞,但她如愿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留下了一双明眸继续“看”世界。  不
期刊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纪念1942年中国军民冒险营救在太平洋战争中轰炸日本东京的美军飞行员这段难以忘却的历史,宁波市鄞州区政府暨咸祥镇政府建立起“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念亭”,用以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并见证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  鄞州地处浙东沿海,历史上一直是抗击海祸外侮的地区,人民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投入血与火的搏杀,经受风和雨的洗礼,慷慨悲歌,与中国人
期刊
近日去杭州“御街”看《牡丹亭》,同一出昆曲的两场演出因为不同演员的演绎,让我这个外行也能感觉出高低——标准其实很简单,好的演员不走神。  所谓走神,并不指演员的职业精神或者态度,而是说他总是在角色和自我中进进出出,于是想得太多,没有用戏曲和角色的方式在思考,而是以评论家或者思想家的态度在表演。所以,演戏的人的精气神散了,戏也就乏力了。  从“牡丹亭”回来,我想到了一位画家——钱慧溟。他曾说:“画画
期刊
6月24日,国家级非遗项目“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省级非遗项目“过江布扎染”以及民间手工面塑、布艺、剪纸、棕编等十余个项目的传承人,在杭州湖滨步行街同场展示、现场传艺,以互动“非遗文化秀”的形式,向过往中外游客宣传介绍杭州这座“双世遗”(西湖、大运河)城市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  (王维诗 李忠 文/图)
期刊
江南五月,春色正浓。  在温州,朔门四营堂巷如同隔世的桃花源,清雅、幽静。南戏博物馆就坐落在这里。在它周围,高楼林立,不远处的百里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从这个春天开始,每逢周末,华灯初上之时,从南戏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庭院里,就会飘出悠扬的笛声和喧闹的锣鼓声,“南戏印象”系列剧目在这里上演。  一卷幽帘之下,流转着八百年的南戏  提到南戏,人们总会想起陆游的那“身后是非谁管得,满城争唱蔡中郎”诗句,想
期刊
病残画家汪玉婷是“最美衢州人”之一。她被人传扬的故事,一是许多年来始终以一支画笔抗击病魔,创下医学和生命奇迹,二是她拍卖了艰难创作的大部分作品,把全部所得捐给了贫困大学生。  2015年初、隆冬的一天,龙游丹青女社的画家专程去看望汪玉婷。双方通过亲身经历真诚交流,一致认为,只有抛却功名利禄、庸俗世故,方能获得艺术创作的真谛。  一次特殊的艺术交流  业余时间研修美术的女画家,是怀着钦佩的心情走进开
期刊
晚清李辅燿是长期在浙江任职的地方官员,其日记记录了历史与文化,承载着我们国家社会的苦难和挣扎前进的无数信息。百余年后,这宝贵的史料永久留在浙江。  2014年深冬的一天,李辅燿史料捐赠仪式暨《李辅燿日记》首发式在浙江大学举行。这是一场非常有文化意义的活动。李辅燿之孙李崧峻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仪式。回忆起祖辈与浙江的种种因缘,李崧峻有感而发,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难忘的历史。  建海塘,成就黄金时期  李辅
期刊
新年前夕,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传来消息:抗战中曾获舟山市东极渔民救援的英军士兵佐敦病故。十年前佐敦先生一行曾专程来东极感恩,笔者当时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工作,自始至终组织和参与了这项活动。  十年前的2005年8月18日上午,东海洋面风平浪静。一艘渔轮载着一群特殊客人,驶向中国舟山群岛最东端的小岛—东极岛。87岁高龄的英国二战老兵查尔·R·佐敦先生倚在船舱窗口,远眺大海和出没的海鸥,旁边陪伴着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