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即魅力,风格即个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ke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讲究的是风格。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具个性化的表现,是他们艺术生涯中最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是他们艺术的灵魂。因为风格的不同,才表现出各种艺术形式独特的魅力,才造就了艺术家们独特的个性。我们试来比较看看两位典型的音乐艺术大师的风格:
  被誉为“交响曲和室内乐之父”的海顿,他的音乐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充满朴实,真挚的情感;幽默,乐观的性格。他给我们带来善良,诚恳和友爱,有人把他的音乐比作早春,晴朗的天空,温和的阳光沐浴着大地。他被尊为幽默,乐观派的代表。
  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感,有如壮丽的日出前后的颂歌。正如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他被尊为优美典雅的代表。
  下面我们就从音乐艺术家们的风格特点出发,来论述音乐风格的魅力与个性特点。
  一、什么是风格
  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在创作上,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崇尚理性,倾向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充满了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创作方法上,讲究结构严谨,形式完美、音响和谐、逻辑严谨,音乐语言清晰简明,富有哲理性和表现力。
  海顿和莫扎特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但为什么两者的作品听起来就迥然不同呢?
  这就是个人特色,也就是个人风格。可以这么说,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就是作家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并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得以具体体现,成为他音乐作品的标志。个人风格使人们一听到他的乐曲就能够辨别出来,是一个音乐艺术家独特的表现力。
  比如莫扎特的作品和贝多芬的作品,一优美典雅,一充满力量和火焰般的热情。再如,海顿的作品与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作品相比,一幽默乐观,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听起来肯定感觉不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态度也会有差异,他们的创作情况也就不同。在曲子创作过程中,各个艺术家的个性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就会形成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使不同的人在处理题材、表达主题、描绘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各有特色。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这些特点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表现就会相对固定,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都是他们长期创作实践的结果,也是他们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风格的形成
  个人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个人风格的形成有客观和主观的两方面因素。客观方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时代风尚、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听众要求等等方面的影响。如,我国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其风格是突出而明显的,那就是在格调上显得激昂,催人奋进,富有号召力;在内容上,聂耳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爱国救亡的作品。这与其生长在一个“炮声隆隆”的战争时代有关,也与他对于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产生的忧患意识有关。一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是很难写出那样深刻并具号召力的作品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曲家的性格、生活经历等都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人早就说过:“文如其人”,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布封也说“风格即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揭示了作者的个性特征与作品风格的密切关系。就以我们开始所提的贝多芬和莫扎特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同一时代的作曲家,但由于个人的遭遇和性格不同,曲子的风格也就有显著的区别。
  贝多芬在一次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命运敲门的声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它不能使我屈服,……,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多好!”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他不甘做命运的奴隶,坚信光明一定能战胜黑暗,并为之付出了顽强的努力。他的这种性格直接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使其大部分作品显得激昂而富有战斗力。听他的作品,我们会沉浸在那种整装待发的状态之中。
  而莫扎特是一个隐忍宽恕的天才。在他的音乐里,人们听不到命运叩门的声音,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他把个人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一种乐天的态度,让自己的艺术永保安详,温柔的面貌,不让泪水把它们打湿。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听他的乐曲,我们会变得更加成熟,对人生的认识会更加透彻。
  此外,作品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与其结交的群体有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艺术家们经常在一起唱和、交流就会使作品风格逐步趋向一致,产生了流派。流派的产生与他们经常互相观摩学习有关。也与他们大家一致的艺术追求有关。一方面,共同的追求和相似的经历召唤着一个流派的形成,反过来,流派的一些共性也促使了作者个人风格的形成。流派的风格是他们的共性,但对于流派中的每个艺术家,他们又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交互影响下,形成一定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形成艺术家们独特的风格,造就了音乐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的个性。
  三、风格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
  作者的风格形成之后,不是永远不变的。由于作者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他的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如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早年的作品表现出可贵的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但在晚年他开始信奉天主教,故而他的作品也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又如:印象派作家德彪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印象派音乐,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他的创作开始趋向现实社会生活,创作了《英雄摇篮曲》、《白与黑》等作品。类似的,艺术家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改变自己原有风格的例子举不胜举。风格的改变,体现的是艺术家人生阅历的改变,也表现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等的改变。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具有多元而多样的艺术风格,使他们的风格特点呈现出更加变幻不定的因素。
  风格的改变一方面是作者随着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在思想深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艺术家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次次的蜕变。如果一个音乐艺术家满足于自己已有的风格,不想改变,就会使自己的创作道路越来越狭窄,就会使自己散失艺术的生命力。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段的推陈出新,在于不断的改变。只有不断的追求新的艺术表现,才能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永葆青春,才能不断追逐时代的潮流,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音乐作品。
  另外,风格在一些作曲家的身上也存在多样性。舒曼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风格。一个作曲家也可以根据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不同写出一些其它风格的音乐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贝多芬的作品也不都是充满力量和火焰般的热情,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就比较优美,细腻。如果将《田园》写成像《命运》那样激烈,岂不大煞风景?
  音乐作品的风格是作者个人思想风格的体现,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如能掌握作者的个人风格就能更好地理解其音乐作品。从而,我们能够更好的沉浸在其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进入作品营造的艺术状态中,体会艺术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个性特点。我们也就能更好的把握他们的音乐艺术的整体风格,为我们理解其音乐艺术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风格的整体了解,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风格特点出发,掌握其整部作品的风格,了解其作品的整体风貌。
其他文献
【摘要】聋生句子写的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构思段落篇章的能力,在句子训练中,不但要求把句子写得通顺、完整,还要把句子写得丰富多彩,既要努力去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还要全力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采取多种形式、手段去强化,从而更好地去开掘他们说、写的思维,为写好句子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看说读写背  聋童因为听觉障碍导致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思维残疾,严重影响他们与主流社会的沟通交往和学习发展。聋
【内容摘要】通过反思当下农村小学家长会现状,针对农村小学家长的特点,对家长会的召开方式进行创新,寻找家校合作的新突破,充分发挥和利用学校及家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 家长会 创新模式 学生发展  一、农村小学家长会现状的反思  在农村小学中,一直以来,传统的家长会,会议目的太单一,会议场面太严肃,家长只有"听"的义务,没有"说"的权利,家长俨然成了会议
一、背景与理念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自己费劲心思、绞尽脑汁设计好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一旦拿到课堂中实践时,自认为千思熟虑、百密无疏的教学流程,在40几个学生面前原来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学生总是会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想法,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这让很多老师感到无法适从。其实,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群有着不同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不同
背景: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目前的教研存在的普遍现象,多数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往往是听的时候激动,感觉很振奋,听完之后很多时候就不想动,为什么呢?比如前段时间特级教师的送培活动,确实上得好,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等的确能让老师们耳目一新,但是我们拿来用,就有点麻烦了,事先准备那么多的教具、学具,听课老师在下边就会想:如果按照他那样去做,我们不知要增加多少工作量!“离实践太远了,我们根本办不到的。”说实话
本文为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批准号:GGZ12013051 ;课题负责人:杨森。  课题主研者:邹仕丹 邹仕修 姜文峰 张再刚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我们课题研究前期的调查来看,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本课题
新世纪的到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知识在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现,对人才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世纪的召唤,世界各国以各自发展特色,调整着人才培养的蓝图,中国随着进入WTO,国门的全面打开,全方位与国际对接,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更趋明显,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现有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学会创新,学会发明。为此,
【摘要】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探究》  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Z11054962 ;课题负责人:马超然。  课题主研者:陈兴春 杨红英 彭纪姣 岑纪宾  验能力作为一种职业能力,是一种专业从事化学教学工作的素养。为了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笔者结合自  己兴趣进行了此项研究。  本研究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能力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要使学生的灵性得到进一步弘扬,离不开想象教育。  想象教育是在这样一个赋予幻想的时代里,是一种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是想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能比较好的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弘扬学生灵性。在教学中有老师要大胆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敢做敢想。其次,启
【摘要】英语写作是体现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占据着高中英语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当代教师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重视词汇教学、加强方法指导、及时批改评价、布置课后习作方面谈提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感悟。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作文是指使用英语语言围绕某一话题创作的文章,它是高考英语的必考题型,也是高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