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讲究的是风格。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具个性化的表现,是他们艺术生涯中最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是他们艺术的灵魂。因为风格的不同,才表现出各种艺术形式独特的魅力,才造就了艺术家们独特的个性。我们试来比较看看两位典型的音乐艺术大师的风格:
被誉为“交响曲和室内乐之父”的海顿,他的音乐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充满朴实,真挚的情感;幽默,乐观的性格。他给我们带来善良,诚恳和友爱,有人把他的音乐比作早春,晴朗的天空,温和的阳光沐浴着大地。他被尊为幽默,乐观派的代表。
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感,有如壮丽的日出前后的颂歌。正如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他被尊为优美典雅的代表。
下面我们就从音乐艺术家们的风格特点出发,来论述音乐风格的魅力与个性特点。
一、什么是风格
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在创作上,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崇尚理性,倾向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充满了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创作方法上,讲究结构严谨,形式完美、音响和谐、逻辑严谨,音乐语言清晰简明,富有哲理性和表现力。
海顿和莫扎特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但为什么两者的作品听起来就迥然不同呢?
这就是个人特色,也就是个人风格。可以这么说,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就是作家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并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得以具体体现,成为他音乐作品的标志。个人风格使人们一听到他的乐曲就能够辨别出来,是一个音乐艺术家独特的表现力。
比如莫扎特的作品和贝多芬的作品,一优美典雅,一充满力量和火焰般的热情。再如,海顿的作品与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作品相比,一幽默乐观,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听起来肯定感觉不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态度也会有差异,他们的创作情况也就不同。在曲子创作过程中,各个艺术家的个性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就会形成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使不同的人在处理题材、表达主题、描绘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各有特色。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这些特点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表现就会相对固定,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都是他们长期创作实践的结果,也是他们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风格的形成
个人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个人风格的形成有客观和主观的两方面因素。客观方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时代风尚、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听众要求等等方面的影响。如,我国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其风格是突出而明显的,那就是在格调上显得激昂,催人奋进,富有号召力;在内容上,聂耳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爱国救亡的作品。这与其生长在一个“炮声隆隆”的战争时代有关,也与他对于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产生的忧患意识有关。一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是很难写出那样深刻并具号召力的作品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曲家的性格、生活经历等都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人早就说过:“文如其人”,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布封也说“风格即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揭示了作者的个性特征与作品风格的密切关系。就以我们开始所提的贝多芬和莫扎特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同一时代的作曲家,但由于个人的遭遇和性格不同,曲子的风格也就有显著的区别。
贝多芬在一次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命运敲门的声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它不能使我屈服,……,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多好!”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他不甘做命运的奴隶,坚信光明一定能战胜黑暗,并为之付出了顽强的努力。他的这种性格直接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使其大部分作品显得激昂而富有战斗力。听他的作品,我们会沉浸在那种整装待发的状态之中。
而莫扎特是一个隐忍宽恕的天才。在他的音乐里,人们听不到命运叩门的声音,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他把个人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一种乐天的态度,让自己的艺术永保安详,温柔的面貌,不让泪水把它们打湿。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听他的乐曲,我们会变得更加成熟,对人生的认识会更加透彻。
此外,作品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与其结交的群体有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艺术家们经常在一起唱和、交流就会使作品风格逐步趋向一致,产生了流派。流派的产生与他们经常互相观摩学习有关。也与他们大家一致的艺术追求有关。一方面,共同的追求和相似的经历召唤着一个流派的形成,反过来,流派的一些共性也促使了作者个人风格的形成。流派的风格是他们的共性,但对于流派中的每个艺术家,他们又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交互影响下,形成一定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形成艺术家们独特的风格,造就了音乐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的个性。
三、风格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
作者的风格形成之后,不是永远不变的。由于作者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他的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如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早年的作品表现出可贵的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但在晚年他开始信奉天主教,故而他的作品也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又如:印象派作家德彪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印象派音乐,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他的创作开始趋向现实社会生活,创作了《英雄摇篮曲》、《白与黑》等作品。类似的,艺术家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改变自己原有风格的例子举不胜举。风格的改变,体现的是艺术家人生阅历的改变,也表现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等的改变。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具有多元而多样的艺术风格,使他们的风格特点呈现出更加变幻不定的因素。
风格的改变一方面是作者随着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在思想深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艺术家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次次的蜕变。如果一个音乐艺术家满足于自己已有的风格,不想改变,就会使自己的创作道路越来越狭窄,就会使自己散失艺术的生命力。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段的推陈出新,在于不断的改变。只有不断的追求新的艺术表现,才能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永葆青春,才能不断追逐时代的潮流,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音乐作品。
另外,风格在一些作曲家的身上也存在多样性。舒曼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风格。一个作曲家也可以根据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不同写出一些其它风格的音乐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贝多芬的作品也不都是充满力量和火焰般的热情,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就比较优美,细腻。如果将《田园》写成像《命运》那样激烈,岂不大煞风景?
音乐作品的风格是作者个人思想风格的体现,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如能掌握作者的个人风格就能更好地理解其音乐作品。从而,我们能够更好的沉浸在其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进入作品营造的艺术状态中,体会艺术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个性特点。我们也就能更好的把握他们的音乐艺术的整体风格,为我们理解其音乐艺术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风格的整体了解,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风格特点出发,掌握其整部作品的风格,了解其作品的整体风貌。
被誉为“交响曲和室内乐之父”的海顿,他的音乐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充满朴实,真挚的情感;幽默,乐观的性格。他给我们带来善良,诚恳和友爱,有人把他的音乐比作早春,晴朗的天空,温和的阳光沐浴着大地。他被尊为幽默,乐观派的代表。
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感,有如壮丽的日出前后的颂歌。正如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他被尊为优美典雅的代表。
下面我们就从音乐艺术家们的风格特点出发,来论述音乐风格的魅力与个性特点。
一、什么是风格
维也纳古典乐派作品在创作上,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崇尚理性,倾向自由平等和人道主义,充满了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创作方法上,讲究结构严谨,形式完美、音响和谐、逻辑严谨,音乐语言清晰简明,富有哲理性和表现力。
海顿和莫扎特同属维也纳古典乐派,但为什么两者的作品听起来就迥然不同呢?
这就是个人特色,也就是个人风格。可以这么说,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就是作家在音乐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并在其一系列作品中得以具体体现,成为他音乐作品的标志。个人风格使人们一听到他的乐曲就能够辨别出来,是一个音乐艺术家独特的表现力。
比如莫扎特的作品和贝多芬的作品,一优美典雅,一充满力量和火焰般的热情。再如,海顿的作品与我国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作品相比,一幽默乐观,一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听起来肯定感觉不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不同,每个人对音乐的态度也会有差异,他们的创作情况也就不同。在曲子创作过程中,各个艺术家的个性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就会形成创作个性。这种创作个性使不同的人在处理题材、表达主题、描绘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各有特色。经过长期的创作实践,这些特点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表现就会相对固定,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个人风格。这些风格都是他们长期创作实践的结果,也是他们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风格的形成
个人风格不是与生俱来的,风格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个人风格的形成有客观和主观的两方面因素。客观方面,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时代风尚、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听众要求等等方面的影响。如,我国的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其风格是突出而明显的,那就是在格调上显得激昂,催人奋进,富有号召力;在内容上,聂耳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爱国救亡的作品。这与其生长在一个“炮声隆隆”的战争时代有关,也与他对于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产生的忧患意识有关。一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是很难写出那样深刻并具号召力的作品的。
从主观方面来说,作曲家的性格、生活经历等都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人早就说过:“文如其人”,十八世纪法国学者布封也说“风格即人”。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揭示了作者的个性特征与作品风格的密切关系。就以我们开始所提的贝多芬和莫扎特来说,他们基本上都是同一时代的作曲家,但由于个人的遭遇和性格不同,曲子的风格也就有显著的区别。
贝多芬在一次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命运敲门的声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它不能使我屈服,……,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多好!”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贝多芬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他不甘做命运的奴隶,坚信光明一定能战胜黑暗,并为之付出了顽强的努力。他的这种性格直接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使其大部分作品显得激昂而富有战斗力。听他的作品,我们会沉浸在那种整装待发的状态之中。
而莫扎特是一个隐忍宽恕的天才。在他的音乐里,人们听不到命运叩门的声音,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他把个人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一种乐天的态度,让自己的艺术永保安详,温柔的面貌,不让泪水把它们打湿。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听他的乐曲,我们会变得更加成熟,对人生的认识会更加透彻。
此外,作品的个人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与其结交的群体有关。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艺术家们经常在一起唱和、交流就会使作品风格逐步趋向一致,产生了流派。流派的产生与他们经常互相观摩学习有关。也与他们大家一致的艺术追求有关。一方面,共同的追求和相似的经历召唤着一个流派的形成,反过来,流派的一些共性也促使了作者个人风格的形成。流派的风格是他们的共性,但对于流派中的每个艺术家,他们又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就是在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交互影响下,形成一定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形成艺术家们独特的风格,造就了音乐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的个性。
三、风格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多样性
作者的风格形成之后,不是永远不变的。由于作者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他的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如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早年的作品表现出可贵的民主共和的进步思想。但在晚年他开始信奉天主教,故而他的作品也染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又如:印象派作家德彪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印象派音乐,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他的创作开始趋向现实社会生活,创作了《英雄摇篮曲》、《白与黑》等作品。类似的,艺术家们在人生的不同时期,改变自己原有风格的例子举不胜举。风格的改变,体现的是艺术家人生阅历的改变,也表现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等的改变。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具有多元而多样的艺术风格,使他们的风格特点呈现出更加变幻不定的因素。
风格的改变一方面是作者随着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在思想深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艺术家成长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次次的蜕变。如果一个音乐艺术家满足于自己已有的风格,不想改变,就会使自己的创作道路越来越狭窄,就会使自己散失艺术的生命力。因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段的推陈出新,在于不断的改变。只有不断的追求新的艺术表现,才能使自己的创作风格永葆青春,才能不断追逐时代的潮流,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音乐作品。
另外,风格在一些作曲家的身上也存在多样性。舒曼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风格。一个作曲家也可以根据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不同写出一些其它风格的音乐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贝多芬的作品也不都是充满力量和火焰般的热情,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就比较优美,细腻。如果将《田园》写成像《命运》那样激烈,岂不大煞风景?
音乐作品的风格是作者个人思想风格的体现,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如能掌握作者的个人风格就能更好地理解其音乐作品。从而,我们能够更好的沉浸在其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进入作品营造的艺术状态中,体会艺术家独特的人生体验与个性特点。我们也就能更好的把握他们的音乐艺术的整体风格,为我们理解其音乐艺术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由此可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风格的整体了解,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风格特点出发,掌握其整部作品的风格,了解其作品的整体风貌。